一直對飲食和旅行抱持極大的熱情。所以,我有個像歐巴桑的嗜好,出國不愛逛百貨公司,反而喜歡去菜市場繞繞...。
浪跡天涯的那幾年,累積了不少生命養分,異國風味在我筆下跳躍,分享各個文化從產地到餐桌的故事,食物的生產、消費、烹煮、分享、銷售,以及,由食物凝聚的人心。我不過是好奇的草根觀察者,一個說故事的人罷了。跨越空間和時間,透過口舌咀嚼,人和人產生了連結,人和大地更產生了連結。沒有什麼比和當地人吃頓飯,更能「芝麻開門」般走入另一個國度。
一道火腿煎鱒魚能重現西班牙老祖母的癡狂年少,一盤青木瓜沙拉可以道盡泰國吧女的美麗與哀愁。用丹麥高級瓷器吃飯時,刀叉輕輕滑過磁盤,才赫然發現「我們台灣人不太講究擺餐桌耶……」,然後由點而線而面,一層層思索背後的社經網絡,爬梳歷史糾葛。以及,不同膚色的軀殼中,同樣渴求幸福的那顆心。
俗話說「歪嘴雞,吃好米」,但我這隻雞不管什麼米,都懷著好奇心吃下肚,不挑嘴不挑食,吃什麼都開心。吸引我的是食物背後的故事,食材在哪裡生產,怎樣的風土人文才孕育出這道菜,怎麼煮,如何吃,什麼時候吃,和誰一起吃,市場價格多少,等等等等。
所以我旅行的方式更簡單,旅行,不是為了走馬看花的景點,而是抽離了熟悉環境,到陌生新鮮的土地上,重啟五感所獲得的感悟,對人,對萬物,對天地玄黃,對宇宙洪荒,甚至對著一顆馬鈴薯,感到了連結。
和當地人吃飯,蒐集食物的故事。台灣人愛吃,但我總覺得,除了吃什麼、多好吃、去哪吃、多少錢以外,食物還有更多深刻的故事,直指人心,引發共鳴。食物連結自然,五榖蔬果、游魚走獸,全是天地間的生命。食物連結人際,捕撈種植運送販賣烹煮,都要經過無數的人手。不像其他嚴肅的學科,食物承載文化的底蘊,深不見底,卻沒人會被嚇跑,反而樂於親近。我寫作,是基於對人生的好奇,而食物是我解構、理解並建構另一個人生的方式。
只有當你和當地人交了朋友,欣然領受一頓飯或一杯茶時,你才可以說你去過那個地方。不然,只是關在安全膠囊裡去過了水而已。
旅人初來乍到,比起照著旅遊書按圖索驥,行禮如儀逛博物館美術館,不如上傳統市場看當地人如何料理柴米油鹽,更能貼近這塊土地的脈動。地緣、氣候、土壤、人文歷史種種因素長年交織下,融合出一方飲食的樣貌。
鼻子嗅著印度馬撒拉辛香料、或是墨西哥莫雷巧克力醬,耳中傳來雞鴨被切斷喉管前的嘶啞聒噪,手上沉沉提著奇型怪樣的菜蔬瓜果,從口袋笨拙地掏出不熟悉的泰銖或是披索付錢。在世界另一頭的市場,日本肉舖的歐巴桑會鞠躬,用一層又一層的塑膠紙包裝起她的恭敬,而義大利老闆則會隨手塞給你幾顆小番茄,更免費大放送比糖蜜還膩人的讚美,管你滿頭銀絲、兒孫滿堂也被叫「小美人兒」。
若是身為讀者的你閱讀了我在此所撰寫的系列文章,對一個說著異國語言、吃著不同食物的陌生人,有了同理心、起了共鳴,而對地球另一端,多了一絲理解的話,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沒有什麼比和當地人吃頓飯,更能「芝麻開門」般走入另一個國度了。《世界餐桌》這個系列寫作將會分享各個文化從產地到餐桌的故事,食物的生產、消費、烹煮、分享、銷售,以及由食物凝聚的人心。
《世界餐桌》將不定期推出文章,如果你喜歡,歡迎以贊助的方式給我支持。
Photo source:Taiwai Yu、Armand、Adam Wyles @flickr by CC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