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愛裡的「不同步」時刻 一方想要更多的陪伴,另一方卻需要更多的空間。 一方想盡快邁入承諾,另一方還在猶豫觀望。 這些情境並不代表「愛不夠」,而是需求不同步。 在心理學裡,這樣的差異很常見。問題不是「需求不同」,而是我們如何協調。 ① 為什麼會「不同步」?心理學解析 伴侶需求的落差,往往來
Thumbnail
💔 開頭:當「愛」成為控制 「如果你真的愛我,就不要跟朋友出去。」 「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怎麼可以拒絕我?」 「要不是你,我也不會變成這樣……」 這些話聽起來像是愛的證明,但你心裡卻覺得越來越窒息。這就是情感勒索——一種最常出現在親密關係中的心理操控。 很多人陷在其中,卻分不清這到底是
Thumbnail
你為什麼總是說「沒關係」? 有些人在關係裡,幾乎習慣性地把「對方好」放在「自己好」之前。 明明很累,卻硬著頭皮去赴約 明明不喜歡,卻微笑著說「我沒意見」 明明受傷,卻替對方找理由 這種總想滿足別人、害怕拒絕的模式,在心理學上常被稱為 取悅型人格(People Pleaser)。 為什麼
Thumbnail
曖昧的甜與痛 小悠最近遇到了一個讓她心動的人,對方訊息秒回、有時主動約見面,還會說些曖昧又溫暖的話。 但奇怪的是——隔天,他又像消失了一樣,訊息不讀、不回,像一陣忽冷忽熱的風。 小悠開始懷疑:是自己太黏人?還是對方根本沒那麼喜歡自己? 曖昧的甜蜜變成了不安的種子,讓她每天情緒起伏不定。 事實上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分手? 那種胸口像被壓住、日常生活失去重心的感覺,讓人無法喘息。你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再被愛了?」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中,分手從來不是失敗,而是一場心靈的重建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心理學觀點,帶你看見分手的意義,並提供實際方法幫
Thumbnail
一句話,扭曲了你的世界 小晴在公司例會上,只因老闆一句「這份報告格式再優化一下」就心跳加速,回家後徹夜失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勝任工作。你是否也曾因一點點批評,就開始否定自己、一整天心情低落?本篇文章帶你走進「對批評過度敏感」的心理迷宮,找回被童年陰影牽絆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什麼叫「批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人——對你秒讀秒回、給足曖昧訊號,卻從不表明心意?每當你試著確認關係,他就開始閃躲、冷淡,甚至消失;但當你下定決心放手時,他又突然熱情回來。 如果這樣的情節一再重演,也許問題不只是對方不夠成熟,而是你陷入了一種名為「曖昧成癮」的心理迴圈。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拆解:為什麼
Thumbnail
「他明明已讀不回,你卻忍不住一傳再傳?」 「每次對方稍微冷淡,就覺得自己被拋棄?」 如果你常在感情裡陷入這種反覆又糾結的焦慮與自責,不是你愛錯人,而是「愛錯了方式」──心理學中稱為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的依附風格。當內在安全感不足,我們會用「愛得太滿」來填補心裡的
Thumbnail
你是否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明明不是他的錯,卻總是第一個說「對不起」。 明明你沒有怪他,卻彷彿他比你還要慌張地道歉。 也許你覺得他是個好人、有禮貌、很溫柔,但心理學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更多無聲的傷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過度道歉行為」背後的心理結構,讓你不再誤解,也學會如何與這樣
Thumbnail
溫柔話語下,藏著難以察覺的勒索 「我真的很失望。」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充滿理性與克制,沒有大吼大叫,也沒有惡意中傷。 但如果你在聽到這樣的話之後,感到莫名內疚、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那麼,很可能你正遭遇一種隱性卻強大的心理操控——溫柔版情緒勒索。 這種以「失望」為包裝的情緒操控,比
Thumbnail
愛裡的「不同步」時刻 一方想要更多的陪伴,另一方卻需要更多的空間。 一方想盡快邁入承諾,另一方還在猶豫觀望。 這些情境並不代表「愛不夠」,而是需求不同步。 在心理學裡,這樣的差異很常見。問題不是「需求不同」,而是我們如何協調。 ① 為什麼會「不同步」?心理學解析 伴侶需求的落差,往往來
Thumbnail
💔 開頭:當「愛」成為控制 「如果你真的愛我,就不要跟朋友出去。」 「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怎麼可以拒絕我?」 「要不是你,我也不會變成這樣……」 這些話聽起來像是愛的證明,但你心裡卻覺得越來越窒息。這就是情感勒索——一種最常出現在親密關係中的心理操控。 很多人陷在其中,卻分不清這到底是
Thumbnail
你為什麼總是說「沒關係」? 有些人在關係裡,幾乎習慣性地把「對方好」放在「自己好」之前。 明明很累,卻硬著頭皮去赴約 明明不喜歡,卻微笑著說「我沒意見」 明明受傷,卻替對方找理由 這種總想滿足別人、害怕拒絕的模式,在心理學上常被稱為 取悅型人格(People Pleaser)。 為什麼
Thumbnail
曖昧的甜與痛 小悠最近遇到了一個讓她心動的人,對方訊息秒回、有時主動約見面,還會說些曖昧又溫暖的話。 但奇怪的是——隔天,他又像消失了一樣,訊息不讀、不回,像一陣忽冷忽熱的風。 小悠開始懷疑:是自己太黏人?還是對方根本沒那麼喜歡自己? 曖昧的甜蜜變成了不安的種子,讓她每天情緒起伏不定。 事實上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分手? 那種胸口像被壓住、日常生活失去重心的感覺,讓人無法喘息。你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再被愛了?」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中,分手從來不是失敗,而是一場心靈的重建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心理學觀點,帶你看見分手的意義,並提供實際方法幫
Thumbnail
一句話,扭曲了你的世界 小晴在公司例會上,只因老闆一句「這份報告格式再優化一下」就心跳加速,回家後徹夜失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勝任工作。你是否也曾因一點點批評,就開始否定自己、一整天心情低落?本篇文章帶你走進「對批評過度敏感」的心理迷宮,找回被童年陰影牽絆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什麼叫「批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人——對你秒讀秒回、給足曖昧訊號,卻從不表明心意?每當你試著確認關係,他就開始閃躲、冷淡,甚至消失;但當你下定決心放手時,他又突然熱情回來。 如果這樣的情節一再重演,也許問題不只是對方不夠成熟,而是你陷入了一種名為「曖昧成癮」的心理迴圈。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拆解:為什麼
Thumbnail
「他明明已讀不回,你卻忍不住一傳再傳?」 「每次對方稍微冷淡,就覺得自己被拋棄?」 如果你常在感情裡陷入這種反覆又糾結的焦慮與自責,不是你愛錯人,而是「愛錯了方式」──心理學中稱為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的依附風格。當內在安全感不足,我們會用「愛得太滿」來填補心裡的
Thumbnail
你是否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明明不是他的錯,卻總是第一個說「對不起」。 明明你沒有怪他,卻彷彿他比你還要慌張地道歉。 也許你覺得他是個好人、有禮貌、很溫柔,但心理學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更多無聲的傷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過度道歉行為」背後的心理結構,讓你不再誤解,也學會如何與這樣
Thumbnail
溫柔話語下,藏著難以察覺的勒索 「我真的很失望。」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充滿理性與克制,沒有大吼大叫,也沒有惡意中傷。 但如果你在聽到這樣的話之後,感到莫名內疚、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那麼,很可能你正遭遇一種隱性卻強大的心理操控——溫柔版情緒勒索。 這種以「失望」為包裝的情緒操控,比
Thumbnail
「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仍買不起一間廁所。」 這句來自網路論壇的留言,道出了整個世代的心聲——我們每天努力、不敢休息,卻始終感覺在原地打轉,未來越來越遙遠。無論是在租金越來越高的城市中掙扎,還是在毫無升遷可能的工作裡咬牙苦撐,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語言。 焦慮世代是什麼?你也中招了嗎?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分手? 那種胸口像被壓住、日常生活失去重心的感覺,讓人無法喘息。你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再被愛了?」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中,分手從來不是失敗,而是一場心靈的重建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心理學觀點,帶你看見分手的意義,並提供實際方法幫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面對一場決定命運的面試、一次改變人生的告白,甚至只是一次公開演講的機會,你明知道這些都是重要時刻,卻在關鍵的那一刻,退縮了。明明準備好了,卻找藉口放棄;明明機會難得,卻選擇讓它溜走。你不禁懷疑:為什麼我總是逃避? 其實,這並非懦弱或意志不堅,而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逃避行為」
Thumbnail
一句話,扭曲了你的世界 小晴在公司例會上,只因老闆一句「這份報告格式再優化一下」就心跳加速,回家後徹夜失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勝任工作。你是否也曾因一點點批評,就開始否定自己、一整天心情低落?本篇文章帶你走進「對批評過度敏感」的心理迷宮,找回被童年陰影牽絆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什麼叫「批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只是被同事的一句話碰了一下情緒開關,眼淚卻突然湧了上來? 或是因為對方沒有秒回訊息,心裡開始上演一齣小劇場,然後莫名地感到委屈? 很多人以為自己情緒化,是一種缺陷,或者懷疑自己是不是「生來就比較玻璃心」。但你知道嗎?心理學家早就發現——情緒穩定並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
Thumbnail
「你真的過得還好嗎?」 這個問題,疫情後的你,也許從來沒仔細問過自己。 三年疫情,不只是口罩與快篩,而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變化之旅。 即使病毒退場,我們的內心卻未必恢復原狀。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一起看看這場「無聲的創傷」,如何悄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一、表面恢復的日常,內心卻陷入失序
Thumbnail
你真的「在休息」嗎?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放假一整天,不安排任何行程、窩在家裡追劇滑手機,什麼也沒做,卻覺得更累、更空虛。明明有時間休息,為什麼疲憊不減反增?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放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休息錯了方式——你缺少的,是心理學家口中所說的:「積極休息(active r
Thumbnail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在選擇的迷霧中掙扎 每天早上,你可能都會在「這件衣服要不要洗熨?」「今天午餐要吃便當還是速食?」的小決定裡猶豫不決;下班後,面對朋友邀約與休息時間,也常常心裡嘀咕: 「我知道我可以拒絕,卻總是因為怕麻煩選擇默默答應。」 「不管我怎麼做,好像結果都差不多,乾脆什麼都別想了……」 這樣的感受並非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仍買不起一間廁所。」 這句來自網路論壇的留言,道出了整個世代的心聲——我們每天努力、不敢休息,卻始終感覺在原地打轉,未來越來越遙遠。無論是在租金越來越高的城市中掙扎,還是在毫無升遷可能的工作裡咬牙苦撐,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語言。 焦慮世代是什麼?你也中招了嗎?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分手? 那種胸口像被壓住、日常生活失去重心的感覺,讓人無法喘息。你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再被愛了?」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中,分手從來不是失敗,而是一場心靈的重建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心理學觀點,帶你看見分手的意義,並提供實際方法幫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面對一場決定命運的面試、一次改變人生的告白,甚至只是一次公開演講的機會,你明知道這些都是重要時刻,卻在關鍵的那一刻,退縮了。明明準備好了,卻找藉口放棄;明明機會難得,卻選擇讓它溜走。你不禁懷疑:為什麼我總是逃避? 其實,這並非懦弱或意志不堅,而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逃避行為」
Thumbnail
一句話,扭曲了你的世界 小晴在公司例會上,只因老闆一句「這份報告格式再優化一下」就心跳加速,回家後徹夜失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勝任工作。你是否也曾因一點點批評,就開始否定自己、一整天心情低落?本篇文章帶你走進「對批評過度敏感」的心理迷宮,找回被童年陰影牽絆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什麼叫「批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只是被同事的一句話碰了一下情緒開關,眼淚卻突然湧了上來? 或是因為對方沒有秒回訊息,心裡開始上演一齣小劇場,然後莫名地感到委屈? 很多人以為自己情緒化,是一種缺陷,或者懷疑自己是不是「生來就比較玻璃心」。但你知道嗎?心理學家早就發現——情緒穩定並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
Thumbnail
「你真的過得還好嗎?」 這個問題,疫情後的你,也許從來沒仔細問過自己。 三年疫情,不只是口罩與快篩,而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變化之旅。 即使病毒退場,我們的內心卻未必恢復原狀。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一起看看這場「無聲的創傷」,如何悄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一、表面恢復的日常,內心卻陷入失序
Thumbnail
你真的「在休息」嗎?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放假一整天,不安排任何行程、窩在家裡追劇滑手機,什麼也沒做,卻覺得更累、更空虛。明明有時間休息,為什麼疲憊不減反增?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放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休息錯了方式——你缺少的,是心理學家口中所說的:「積極休息(active r
Thumbnail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在選擇的迷霧中掙扎 每天早上,你可能都會在「這件衣服要不要洗熨?」「今天午餐要吃便當還是速食?」的小決定裡猶豫不決;下班後,面對朋友邀約與休息時間,也常常心裡嘀咕: 「我知道我可以拒絕,卻總是因為怕麻煩選擇默默答應。」 「不管我怎麼做,好像結果都差不多,乾脆什麼都別想了……」 這樣的感受並非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離職的念頭,不代表你錯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某個深夜,你盯著筆電上不完的報告,忽然冒出一句:「我真的不想再這樣了。」你打開求職網站、研究證照課程,甚至填好了一封辭職信。可到了隔天早上,一想到現實壓力,你又默默把辭呈關上。 離職的念頭,常讓人糾結、焦慮,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太不知足。 但
Thumbnail
「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仍買不起一間廁所。」 這句來自網路論壇的留言,道出了整個世代的心聲——我們每天努力、不敢休息,卻始終感覺在原地打轉,未來越來越遙遠。無論是在租金越來越高的城市中掙扎,還是在毫無升遷可能的工作裡咬牙苦撐,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語言。 焦慮世代是什麼?你也中招了嗎?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面對一場決定命運的面試、一次改變人生的告白,甚至只是一次公開演講的機會,你明知道這些都是重要時刻,卻在關鍵的那一刻,退縮了。明明準備好了,卻找藉口放棄;明明機會難得,卻選擇讓它溜走。你不禁懷疑:為什麼我總是逃避? 其實,這並非懦弱或意志不堅,而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逃避行為」
Thumbnail
你真的「在休息」嗎?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放假一整天,不安排任何行程、窩在家裡追劇滑手機,什麼也沒做,卻覺得更累、更空虛。明明有時間休息,為什麼疲憊不減反增?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放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休息錯了方式——你缺少的,是心理學家口中所說的:「積極休息(active r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 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任勞任怨、隨傳隨到,但升遷的是別人、被表揚的是別人,而你,好像是辦公室裡的「隱形人」。 這不是錯覺,也不是你不夠努力。 你可能正處在一種「透明人症候群」的現象之中。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導致這種現象的三個心理陷阱,並提供具體策略,幫助你
Thumbnail
當自由化為枷鎖:裸辭背後的心聲 每個清晨醒來,你是否曾因要進辦公室而感到心慌?又或是,下班後仍無法停止思考明天的會議、KPI 與老闆的期待?近年來,「裸辭」(無備案離職)的聲浪逐漸高漲──有人說,這是衝動;也有人認為,這是新世代找回「自由」與「自我價值」的勇氣。 根據 Deloitte 2024
Thumbnail
當職場不公變成心頭大患…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每天上班好像在打擂台,誰表現好、誰得到上司青睞,總讓你不自覺地拿自己跟同事做比較?當你看到隔壁同仁升職、加薪或表現亮眼時,心裡總是免不了一陣酸楚,甚至覺得自己好像總被落下。這種「比較心」不僅令你焦慮,更讓你迷失了自我。別急,今天我們就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從
Thumbnail
為何你腦袋裡總像在上演一齣百老匯秀?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早上起床還在煩惱「今天該穿哪件衣服?」,結果一到公司決定午餐吃什麼時,腦內突然傳來一陣激烈辯論,就像有三個小劇團在你腦中輪番上演!這不僅讓你在決策上顯得猶豫不決,更讓你時常陷入內耗,心裡那股焦慮無法釋懷。 其實,這些恍若現場開演的「腦內
Thumbnail
厭世日常——我們到底有多需要正向? 還記得那個每天早上被鬧鐘猛敲、連咖啡都嫌太苦的日子嗎?你是不是也曾在鏡子前苦笑,心想:「這生活,真該重啟一下!」?現代人不僅面對職場壓力,還得在社群媒體上看著那些滿臉笑容、似乎生活無懈可擊的人,心裡默默嘀咕:我怎麼就這麼厭世?! 別急,今天我們就用正向心理學這
Thumbnail
大腦的神奇世界 你是否曾經早上滿懷雄心地立下「今天一定運動!」的宏願,結果到了晚上卻被沙發和零食誘惑,最終「亂來」了一整天?這不僅僅是懶散問題,而是大腦在「快思」與「慢想」之間的拉鋸戰!今天,我們就用幽默生動的方式,帶你了解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決策,並揭露那些讓你總是衝動行事的心理秘密! 大腦
Thumbnail
離職的念頭,不代表你錯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某個深夜,你盯著筆電上不完的報告,忽然冒出一句:「我真的不想再這樣了。」你打開求職網站、研究證照課程,甚至填好了一封辭職信。可到了隔天早上,一想到現實壓力,你又默默把辭呈關上。 離職的念頭,常讓人糾結、焦慮,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太不知足。 但
Thumbnail
「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仍買不起一間廁所。」 這句來自網路論壇的留言,道出了整個世代的心聲——我們每天努力、不敢休息,卻始終感覺在原地打轉,未來越來越遙遠。無論是在租金越來越高的城市中掙扎,還是在毫無升遷可能的工作裡咬牙苦撐,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語言。 焦慮世代是什麼?你也中招了嗎?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面對一場決定命運的面試、一次改變人生的告白,甚至只是一次公開演講的機會,你明知道這些都是重要時刻,卻在關鍵的那一刻,退縮了。明明準備好了,卻找藉口放棄;明明機會難得,卻選擇讓它溜走。你不禁懷疑:為什麼我總是逃避? 其實,這並非懦弱或意志不堅,而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逃避行為」
Thumbnail
你真的「在休息」嗎?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放假一整天,不安排任何行程、窩在家裡追劇滑手機,什麼也沒做,卻覺得更累、更空虛。明明有時間休息,為什麼疲憊不減反增?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放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休息錯了方式——你缺少的,是心理學家口中所說的:「積極休息(active r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 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任勞任怨、隨傳隨到,但升遷的是別人、被表揚的是別人,而你,好像是辦公室裡的「隱形人」。 這不是錯覺,也不是你不夠努力。 你可能正處在一種「透明人症候群」的現象之中。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導致這種現象的三個心理陷阱,並提供具體策略,幫助你
Thumbnail
當自由化為枷鎖:裸辭背後的心聲 每個清晨醒來,你是否曾因要進辦公室而感到心慌?又或是,下班後仍無法停止思考明天的會議、KPI 與老闆的期待?近年來,「裸辭」(無備案離職)的聲浪逐漸高漲──有人說,這是衝動;也有人認為,這是新世代找回「自由」與「自我價值」的勇氣。 根據 Deloitte 2024
Thumbnail
當職場不公變成心頭大患…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每天上班好像在打擂台,誰表現好、誰得到上司青睞,總讓你不自覺地拿自己跟同事做比較?當你看到隔壁同仁升職、加薪或表現亮眼時,心裡總是免不了一陣酸楚,甚至覺得自己好像總被落下。這種「比較心」不僅令你焦慮,更讓你迷失了自我。別急,今天我們就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從
Thumbnail
為何你腦袋裡總像在上演一齣百老匯秀?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早上起床還在煩惱「今天該穿哪件衣服?」,結果一到公司決定午餐吃什麼時,腦內突然傳來一陣激烈辯論,就像有三個小劇團在你腦中輪番上演!這不僅讓你在決策上顯得猶豫不決,更讓你時常陷入內耗,心裡那股焦慮無法釋懷。 其實,這些恍若現場開演的「腦內
Thumbnail
厭世日常——我們到底有多需要正向? 還記得那個每天早上被鬧鐘猛敲、連咖啡都嫌太苦的日子嗎?你是不是也曾在鏡子前苦笑,心想:「這生活,真該重啟一下!」?現代人不僅面對職場壓力,還得在社群媒體上看著那些滿臉笑容、似乎生活無懈可擊的人,心裡默默嘀咕:我怎麼就這麼厭世?! 別急,今天我們就用正向心理學這
Thumbnail
大腦的神奇世界 你是否曾經早上滿懷雄心地立下「今天一定運動!」的宏願,結果到了晚上卻被沙發和零食誘惑,最終「亂來」了一整天?這不僅僅是懶散問題,而是大腦在「快思」與「慢想」之間的拉鋸戰!今天,我們就用幽默生動的方式,帶你了解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決策,並揭露那些讓你總是衝動行事的心理秘密! 大腦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分手? 那種胸口像被壓住、日常生活失去重心的感覺,讓人無法喘息。你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再被愛了?」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中,分手從來不是失敗,而是一場心靈的重建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心理學觀點,帶你看見分手的意義,並提供實際方法幫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面對一場決定命運的面試、一次改變人生的告白,甚至只是一次公開演講的機會,你明知道這些都是重要時刻,卻在關鍵的那一刻,退縮了。明明準備好了,卻找藉口放棄;明明機會難得,卻選擇讓它溜走。你不禁懷疑:為什麼我總是逃避? 其實,這並非懦弱或意志不堅,而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逃避行為」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人——對你秒讀秒回、給足曖昧訊號,卻從不表明心意?每當你試著確認關係,他就開始閃躲、冷淡,甚至消失;但當你下定決心放手時,他又突然熱情回來。 如果這樣的情節一再重演,也許問題不只是對方不夠成熟,而是你陷入了一種名為「曖昧成癮」的心理迴圈。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拆解:為什麼
Thumbnail
「他明明已讀不回,你卻忍不住一傳再傳?」 「每次對方稍微冷淡,就覺得自己被拋棄?」 如果你常在感情裡陷入這種反覆又糾結的焦慮與自責,不是你愛錯人,而是「愛錯了方式」──心理學中稱為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的依附風格。當內在安全感不足,我們會用「愛得太滿」來填補心裡的
Thumbnail
你是否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明明不是他的錯,卻總是第一個說「對不起」。 明明你沒有怪他,卻彷彿他比你還要慌張地道歉。 也許你覺得他是個好人、有禮貌、很溫柔,但心理學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更多無聲的傷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過度道歉行為」背後的心理結構,讓你不再誤解,也學會如何與這樣
Thumbnail
當愛成為一種壓力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可以這樣對爸媽?」 這些話,看似充滿愛意,卻總讓你感到沉重、內疚,甚至無法喘息。 情緒勒索,並不總是激烈的爭吵。 更多時候,它藏在日常的對話中,像看不見的細線,慢慢勒住我們的情感與自由。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最常使用
Thumbnail
溫柔話語下,藏著難以察覺的勒索 「我真的很失望。」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充滿理性與克制,沒有大吼大叫,也沒有惡意中傷。 但如果你在聽到這樣的話之後,感到莫名內疚、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那麼,很可能你正遭遇一種隱性卻強大的心理操控——溫柔版情緒勒索。 這種以「失望」為包裝的情緒操控,比
Thumbnail
在選擇的迷霧中掙扎 每天早上,你可能都會在「這件衣服要不要洗熨?」「今天午餐要吃便當還是速食?」的小決定裡猶豫不決;下班後,面對朋友邀約與休息時間,也常常心裡嘀咕: 「我知道我可以拒絕,卻總是因為怕麻煩選擇默默答應。」 「不管我怎麼做,好像結果都差不多,乾脆什麼都別想了……」 這樣的感受並非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當「一切都好」卻感受不到快樂 你或許擁有穩定的工作、溫暖的家,以及朋友的支持,卻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感到莫名的空虛與不安──「明明過得不差,為何內心還是淡淡的不快樂?」這種感受非常普遍,也反映了現代人容易陷入的心理盲點。別擔心,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大腦運作下的常見機制。接下來,我們一起揭開這 5 個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分手? 那種胸口像被壓住、日常生活失去重心的感覺,讓人無法喘息。你可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再被愛了?」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中,分手從來不是失敗,而是一場心靈的重建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三個心理學觀點,帶你看見分手的意義,並提供實際方法幫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面對一場決定命運的面試、一次改變人生的告白,甚至只是一次公開演講的機會,你明知道這些都是重要時刻,卻在關鍵的那一刻,退縮了。明明準備好了,卻找藉口放棄;明明機會難得,卻選擇讓它溜走。你不禁懷疑:為什麼我總是逃避? 其實,這並非懦弱或意志不堅,而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逃避行為」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人——對你秒讀秒回、給足曖昧訊號,卻從不表明心意?每當你試著確認關係,他就開始閃躲、冷淡,甚至消失;但當你下定決心放手時,他又突然熱情回來。 如果這樣的情節一再重演,也許問題不只是對方不夠成熟,而是你陷入了一種名為「曖昧成癮」的心理迴圈。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拆解:為什麼
Thumbnail
「他明明已讀不回,你卻忍不住一傳再傳?」 「每次對方稍微冷淡,就覺得自己被拋棄?」 如果你常在感情裡陷入這種反覆又糾結的焦慮與自責,不是你愛錯人,而是「愛錯了方式」──心理學中稱為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的依附風格。當內在安全感不足,我們會用「愛得太滿」來填補心裡的
Thumbnail
你是否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明明不是他的錯,卻總是第一個說「對不起」。 明明你沒有怪他,卻彷彿他比你還要慌張地道歉。 也許你覺得他是個好人、有禮貌、很溫柔,但心理學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更多無聲的傷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過度道歉行為」背後的心理結構,讓你不再誤解,也學會如何與這樣
Thumbnail
當愛成為一種壓力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可以這樣對爸媽?」 這些話,看似充滿愛意,卻總讓你感到沉重、內疚,甚至無法喘息。 情緒勒索,並不總是激烈的爭吵。 更多時候,它藏在日常的對話中,像看不見的細線,慢慢勒住我們的情感與自由。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最常使用
Thumbnail
溫柔話語下,藏著難以察覺的勒索 「我真的很失望。」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充滿理性與克制,沒有大吼大叫,也沒有惡意中傷。 但如果你在聽到這樣的話之後,感到莫名內疚、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那麼,很可能你正遭遇一種隱性卻強大的心理操控——溫柔版情緒勒索。 這種以「失望」為包裝的情緒操控,比
Thumbnail
在選擇的迷霧中掙扎 每天早上,你可能都會在「這件衣服要不要洗熨?」「今天午餐要吃便當還是速食?」的小決定裡猶豫不決;下班後,面對朋友邀約與休息時間,也常常心裡嘀咕: 「我知道我可以拒絕,卻總是因為怕麻煩選擇默默答應。」 「不管我怎麼做,好像結果都差不多,乾脆什麼都別想了……」 這樣的感受並非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當「一切都好」卻感受不到快樂 你或許擁有穩定的工作、溫暖的家,以及朋友的支持,卻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感到莫名的空虛與不安──「明明過得不差,為何內心還是淡淡的不快樂?」這種感受非常普遍,也反映了現代人容易陷入的心理盲點。別擔心,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大腦運作下的常見機制。接下來,我們一起揭開這 5 個
Thumbnail
「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仍買不起一間廁所。」 這句來自網路論壇的留言,道出了整個世代的心聲——我們每天努力、不敢休息,卻始終感覺在原地打轉,未來越來越遙遠。無論是在租金越來越高的城市中掙扎,還是在毫無升遷可能的工作裡咬牙苦撐,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語言。 焦慮世代是什麼?你也中招了嗎?
Thumbnail
「你真的過得還好嗎?」 這個問題,疫情後的你,也許從來沒仔細問過自己。 三年疫情,不只是口罩與快篩,而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變化之旅。 即使病毒退場,我們的內心卻未必恢復原狀。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一起看看這場「無聲的創傷」,如何悄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一、表面恢復的日常,內心卻陷入失序
Thumbnail
當自由化為枷鎖:裸辭背後的心聲 每個清晨醒來,你是否曾因要進辦公室而感到心慌?又或是,下班後仍無法停止思考明天的會議、KPI 與老闆的期待?近年來,「裸辭」(無備案離職)的聲浪逐漸高漲──有人說,這是衝動;也有人認為,這是新世代找回「自由」與「自我價值」的勇氣。 根據 Deloitte 2024
Thumbnail
誰還沒當過「手機奴」? 還記得早晨第一件事不是刷牙,而是先拿起手機刷幾分鐘嗎?下班後,不知不覺中又被社群媒體牽著走,晚上躺下來卻還再偷偷滑動……這種數位依賴現象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網絡成癮並非單單只是「刷劇上癮」或「不停點讚」,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依賴。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揭秘這個數位世界的
Thumbnail
「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仍買不起一間廁所。」 這句來自網路論壇的留言,道出了整個世代的心聲——我們每天努力、不敢休息,卻始終感覺在原地打轉,未來越來越遙遠。無論是在租金越來越高的城市中掙扎,還是在毫無升遷可能的工作裡咬牙苦撐,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語言。 焦慮世代是什麼?你也中招了嗎?
Thumbnail
「你真的過得還好嗎?」 這個問題,疫情後的你,也許從來沒仔細問過自己。 三年疫情,不只是口罩與快篩,而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變化之旅。 即使病毒退場,我們的內心卻未必恢復原狀。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一起看看這場「無聲的創傷」,如何悄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一、表面恢復的日常,內心卻陷入失序
Thumbnail
當自由化為枷鎖:裸辭背後的心聲 每個清晨醒來,你是否曾因要進辦公室而感到心慌?又或是,下班後仍無法停止思考明天的會議、KPI 與老闆的期待?近年來,「裸辭」(無備案離職)的聲浪逐漸高漲──有人說,這是衝動;也有人認為,這是新世代找回「自由」與「自我價值」的勇氣。 根據 Deloitte 2024
Thumbnail
誰還沒當過「手機奴」? 還記得早晨第一件事不是刷牙,而是先拿起手機刷幾分鐘嗎?下班後,不知不覺中又被社群媒體牽著走,晚上躺下來卻還再偷偷滑動……這種數位依賴現象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網絡成癮並非單單只是「刷劇上癮」或「不停點讚」,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依賴。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揭秘這個數位世界的
Thumbnail
一句話,扭曲了你的世界 小晴在公司例會上,只因老闆一句「這份報告格式再優化一下」就心跳加速,回家後徹夜失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勝任工作。你是否也曾因一點點批評,就開始否定自己、一整天心情低落?本篇文章帶你走進「對批評過度敏感」的心理迷宮,找回被童年陰影牽絆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什麼叫「批
Thumbnail
「他明明已讀不回,你卻忍不住一傳再傳?」 「每次對方稍微冷淡,就覺得自己被拋棄?」 如果你常在感情裡陷入這種反覆又糾結的焦慮與自責,不是你愛錯人,而是「愛錯了方式」──心理學中稱為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的依附風格。當內在安全感不足,我們會用「愛得太滿」來填補心裡的
Thumbnail
你是否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明明不是他的錯,卻總是第一個說「對不起」。 明明你沒有怪他,卻彷彿他比你還要慌張地道歉。 也許你覺得他是個好人、有禮貌、很溫柔,但心理學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更多無聲的傷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過度道歉行為」背後的心理結構,讓你不再誤解,也學會如何與這樣
Thumbnail
當愛成為一種壓力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可以這樣對爸媽?」 這些話,看似充滿愛意,卻總讓你感到沉重、內疚,甚至無法喘息。 情緒勒索,並不總是激烈的爭吵。 更多時候,它藏在日常的對話中,像看不見的細線,慢慢勒住我們的情感與自由。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最常使用
Thumbnail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你是否也常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不夠好」? 每天忙碌工作、社交互動,卻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嘀咕:「我做得還不夠」、「我好像都比別人差一截」。當這種自我懷疑成為習慣,你的人生很容易陷入拖延、焦慮、甚至抑鬱。其實,為什麼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往往要從童年被忽略的情感需求開始看起。本文將帶你解開「自我懷疑怎麼
Thumbnail
一句話,扭曲了你的世界 小晴在公司例會上,只因老闆一句「這份報告格式再優化一下」就心跳加速,回家後徹夜失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勝任工作。你是否也曾因一點點批評,就開始否定自己、一整天心情低落?本篇文章帶你走進「對批評過度敏感」的心理迷宮,找回被童年陰影牽絆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什麼叫「批
Thumbnail
「他明明已讀不回,你卻忍不住一傳再傳?」 「每次對方稍微冷淡,就覺得自己被拋棄?」 如果你常在感情裡陷入這種反覆又糾結的焦慮與自責,不是你愛錯人,而是「愛錯了方式」──心理學中稱為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的依附風格。當內在安全感不足,我們會用「愛得太滿」來填補心裡的
Thumbnail
你是否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明明不是他的錯,卻總是第一個說「對不起」。 明明你沒有怪他,卻彷彿他比你還要慌張地道歉。 也許你覺得他是個好人、有禮貌、很溫柔,但心理學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更多無聲的傷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這種「過度道歉行為」背後的心理結構,讓你不再誤解,也學會如何與這樣
Thumbnail
當愛成為一種壓力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可以這樣對爸媽?」 這些話,看似充滿愛意,卻總讓你感到沉重、內疚,甚至無法喘息。 情緒勒索,並不總是激烈的爭吵。 更多時候,它藏在日常的對話中,像看不見的細線,慢慢勒住我們的情感與自由。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最常使用
Thumbnail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你是否也常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不夠好」? 每天忙碌工作、社交互動,卻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嘀咕:「我做得還不夠」、「我好像都比別人差一截」。當這種自我懷疑成為習慣,你的人生很容易陷入拖延、焦慮、甚至抑鬱。其實,為什麼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往往要從童年被忽略的情感需求開始看起。本文將帶你解開「自我懷疑怎麼
Thumbnail
當「見不得別人好」成為內心的陰影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當朋友分享升職的喜悅、同事展示新購的物品、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他人的幸福生活時,內心卻泛起一絲不適,甚至不自覺地想要貶低對方的成就? 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情緒,並不罕見。它可能源自於內在的匱乏感、自我價值的動搖,甚至是過去未被療癒的創傷。而
Thumbnail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當「一切都好」卻感受不到快樂 你或許擁有穩定的工作、溫暖的家,以及朋友的支持,卻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感到莫名的空虛與不安──「明明過得不差,為何內心還是淡淡的不快樂?」這種感受非常普遍,也反映了現代人容易陷入的心理盲點。別擔心,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大腦運作下的常見機制。接下來,我們一起揭開這 5 個
Thumbnail
這些「自嘲瞬間」,你也常聽到嗎? 「別笑我啊,我真的很笨…」 「我只是來蹭吃的,你們聊得開心就好。」 在各種聚會場合,你或許見過/聽過朋友、同事,甚至自己這樣說話──先把自己往下拉,再和大家互動。外表看似謙虛可愛,卻往往隱藏著更深的心理動機。本文將帶你深入解析 自我矮化(self‑deprec
Thumbnail
「你不是不想放鬆,而是無法放鬆」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放假時終於能躺在床上滑手機,卻莫名焦躁不安;下班後打開一部想看的影集,卻心裡像有什麼沒完成的事,無法專注;好不容易計劃了一場旅行,卻整趟旅程都覺得累,不知道在焦慮什麼。你明明做了很多「放鬆的事」,但內心與身體卻沒有真的放鬆下來。 你甚
Thumbnail
當「見不得別人好」成為內心的陰影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當朋友分享升職的喜悅、同事展示新購的物品、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他人的幸福生活時,內心卻泛起一絲不適,甚至不自覺地想要貶低對方的成就? 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情緒,並不罕見。它可能源自於內在的匱乏感、自我價值的動搖,甚至是過去未被療癒的創傷。而
Thumbnail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場爭執開始於簡單的事情,比如忘記買菜或是回訊息慢了點,卻莫名其妙地演變成一場情緒風暴?或者感覺到你們明明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好像完全在不同的頻道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傷痕被無意間觸動的結果。 當小事變大事:情緒觸發的神經科學 當我們感到心中某
Thumbnail
當「一切都好」卻感受不到快樂 你或許擁有穩定的工作、溫暖的家,以及朋友的支持,卻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感到莫名的空虛與不安──「明明過得不差,為何內心還是淡淡的不快樂?」這種感受非常普遍,也反映了現代人容易陷入的心理盲點。別擔心,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大腦運作下的常見機制。接下來,我們一起揭開這 5 個
Thumbnail
這些「自嘲瞬間」,你也常聽到嗎? 「別笑我啊,我真的很笨…」 「我只是來蹭吃的,你們聊得開心就好。」 在各種聚會場合,你或許見過/聽過朋友、同事,甚至自己這樣說話──先把自己往下拉,再和大家互動。外表看似謙虛可愛,卻往往隱藏著更深的心理動機。本文將帶你深入解析 自我矮化(self‑deprec
Thumbnail
「你不是不想放鬆,而是無法放鬆」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放假時終於能躺在床上滑手機,卻莫名焦躁不安;下班後打開一部想看的影集,卻心裡像有什麼沒完成的事,無法專注;好不容易計劃了一場旅行,卻整趟旅程都覺得累,不知道在焦慮什麼。你明明做了很多「放鬆的事」,但內心與身體卻沒有真的放鬆下來。 你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