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常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不夠好」?
每天忙碌工作、社交互動,卻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嘀咕:「我做得還不夠」、「我好像都比別人差一截」。當這種自我懷疑成為習慣,你的人生很容易陷入拖延、焦慮、甚至抑鬱。其實,為什麼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往往要從童年被忽略的情感需求開始看起。本文將帶你解開「自我懷疑怎麼辦」的迷思,並提供3 個實用練習,助你重建內在安全感、真正感受到「我,足夠好」。
背後的心理根源──童年情感忽視
什麼是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指的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未能穩定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這並非打罵或言語攻擊,而是一種「隱形傷害」──當你感到難過、害怕或興奮,卻從未獲得理解與安撫,久而久之,自我價值感就容易被侵蝕。
父母期待如何形塑自我價值感?
- 控制型教養:父母給出高度標準,成功才被肯定,失敗就遭到冷落──於是你學會:只有達到要求,才配「活著」。
- 忽視型教養:父母忙於工作或生活瑣事,鮮少關注孩子的情緒世界──於是你漸漸相信:「沒有人在乎我,有什麼好重要的?」
長大後的隱性影響
- 完美主義傾向:對自己要求極高,稍有瑕疵就自責。
- 持續自我懷疑:即使外界肯定,內在聲音仍會質疑「我真的值得嗎?」
- 容易焦慮與拖延:害怕失敗與批評,寧可不做也不冒險。
「不夠好」的 5 大常見表現
完美主義陷阱
你總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卻因為標準過高,反而常常半途而廢。過度敏感 → 害怕批評
一句善意建議,也會被放大成「我根本不行」,導致你對反饋心生畏懼。逃避挑戰 → 害怕失敗
寧願選擇安全區,也不願踏出一步──因為從小學到「失敗=不被愛」。社交焦慮 → 害怕被看穿
深怕別人一眼就看出「我不夠好」,社交場合忍不住緊張、拒絕溝通。自我貶低 → 負面自我對話
內心對話充滿負面評價:「我笨」、「我沒什麼價值」,日積月累成為精神負擔。
3 個實用練習,重建自我安全感
1. 內在小孩對話練習
- 步驟一:找一個安靜時間,閉上眼睛,想像童年的自己。
- 步驟二:對「小小的你」說:「我看到你,我聽見你的感受,我愛你。」
- 步驟三:記錄當下情緒,並每日重複 5–10 分鐘。
2. 肯定式日記法
- 模板:
- 今天我做得好的 3 件事
- 我欣賞自己的原因
- 明天想對自己說的暖心話
- 練習時間:每晚睡前 5 分鐘。
3. 漸進式曝露(小挑戰)
- 選擇一件小事:例如公開發表意見、分享作品。
- 設定微型目標:先在最安全的朋友圈嘗試,再逐步擴大到公開平台。
- 紀錄與回顧:完成後寫下成就感與學習心得。
你的超能力啟動站:開始覺得「夠好」的第一步!
重新認識「不夠好」的自己,並非一日之功,但透過 內在小孩療癒、肯定式日記法、漸進式曝露,你能一點一滴累積安全感、自信與喜愛自己的理由。❤️ 分享你的故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你最常出現哪一種「不夠好」表現?或者你還想知道哪些 童年情感忽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