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的糾纏: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放手?
愛情結束了,但心卻還留在原地。
很多人明明知道分手了,卻依舊忍不住想關心對方、查看對方的動態,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舊情人的懷抱。 這種「分手後的糾纏」讓人既痛苦又矛盾:明明理智告訴自己該放下,但情感卻拉著你走不開。
為什麼我們會捨不得放手?心理學告訴我們,答案不只是「還愛著」。
一、依附模式的牽絆:愛裡的安全感缺口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指出,我們在關係中的相處方式,常受到早期親密關係經驗的影響。尤其是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分手後更容易陷入糾纏。
- 他們害怕失去,分手帶來的不是解脫,而是空洞與焦慮。
- 他們不斷想確認:「對方是不是還在乎我?」
- 就算關係已經不健康,他們仍寧可抓住一些聯繫,而不是面對完全的失去。
對這樣的人來說,放手不只是放下一個人,而是放下一種「安全感的幻象」。
二、多巴胺與記憶:大腦裡的「成癮效應」
愛情和成癮很像。當我們在一段關係裡,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催產素,帶來愉悅與連結感。
一旦分手,這些「愛情化學物質」的刺激突然中斷,就像戒掉一個習慣。
- 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回想甜蜜片段,忽略痛苦部分。
- 每一次聯絡,哪怕只是對方一句回覆,都是一劑「止痛藥」。
- 這讓人一次又一次陷入「想再靠近一點」的循環。
所以,糾纏不一定是因為還愛著,而是大腦在追逐失去的「快樂來源」。
三、自我價值感的投射:害怕失去身份的一部分
分手後的痛苦,往往不只是失去對方,而是失去了「那段關係裡的自己」。
- 你可能在愛裡定義了自我價值:「因為被愛,所以我值得。」
- 一旦分手,就會懷疑:「沒有他/她,我還算完整嗎?」
- 於是,不斷糾纏就像在挽回自我價值感。
要真正走出來,需要重新學會:你的價值,不是由任何一段關係來證明的。
四、走出糾纏:3個心理練習
- 暫時斷聯 —— 停止查看社群、訊息,給自己建立心理距離。
- 重建生活重心 —— 將時間投入興趣、朋友與自我成長,讓「生活的舞台」不再只剩對方。
- 覺察並書寫情緒 —— 把心裡的痛、想說的話寫下來,讓它有出口,而不是不斷壓抑。
結語:放手不是忘記,而是給自己新的開始
捨不得放手,不代表你軟弱,而是因為你曾真心投入。
但真正的愛,不是停留在過去的糾纏,而是允許自己迎向未來。
學會放手,不是把愛抹去,而是把愛收回來,給自己。
當你願意走出來,你會發現:最值得守護的愛,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溫柔。
📚 系列導讀
《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 探討愛情與人際中,界線、親密與自我價值的微妙關係。
系列文章清單:
①為什麼我們在曖昧中容易自我懷疑?心理學的答案《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①
② 不敢設界線的背後:取悅型人格的情感代價《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②
③ 當愛變成控制:如何辨識與脫離情感勒索《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③
④ 當伴侶需求不同步:情感協調的心理策略《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④
⑤ 為什麼有些人談戀愛後就失去自己?心理學視角的3個原因與修復方法《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⑤
⑥ 分手後的糾纏: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放手?
⑦ 如何在愛裡保持自由?心理學的親密與獨立平衡法《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⑦
⑧ 愛得太用力:過度付出的心理原因與自我療癒《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