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裡的甜蜜,為什麼讓人漸漸不見自己?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開始談戀愛時,兩個人都很快樂,但慢慢地,你卻發現自己好像變得不太一樣了。 你不再堅持原本的習慣,開始迎合對方的喜好; 你把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他,卻很少留給自己; 甚至有時候,你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都模糊了。
談戀愛,真的會讓人失去自己嗎?心理學告訴我們,這背後往往有跡可循。以下,我想跟你分享三個常見的原因,以及我們能如何重新找回自己。
一、取悅型人格的陷阱:為了被愛,漸漸忘了自己
有些人天生帶著「取悅型人格」(people pleaser)的傾向。
在關係裡,他們總是把對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害怕拒絕會引來衝突或失去愛。
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模式往往與原生家庭有關。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學會:只有壓抑自己、順從父母,才會被接納,那麼長大後,他也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延續這種習慣。
問題是,當我們不斷犧牲自己來成全關係時,久而久之,就會真的忘記「自己到底要什麼」。
愛情,成了一場隱形的自我消失。
二、焦慮型依附:把「我值不值得」交給對方決定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人際連結方式可分為安全依附、焦慮依附、迴避依附等類型。
其中,「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戀愛中最容易失去自己。
他們很需要伴侶的愛與肯定,甚至把自我價值綁在「對方是否愛我」上。
於是,他們傾向過度依附,不敢表達真實的感受,只怕一旦顯露脆弱或需求,就會被拒絕。
當一段感情讓你「越愛越不安」,那不是因為你太黏,而是因為你害怕失去愛的同時,也失去了自我。
三、文化與性別期待:愛等於犧牲的錯誤信念
除了個人特質,文化與社會期待也在悄悄影響著我們。
在某些文化中,戀愛被描繪成「全心全意為對方付出」,甚至把「犧牲」等同於「真愛」。
特別是女性,更容易承受「為愛退讓」的隱形壓力。
於是,有人把夢想放下,有人割捨朋友,有人放棄自我追求,只為了不辜負愛情。
但真正的親密關係,應該是兩個完整的「我」,共同成就一個「我們」;
而不是其中一方逐漸隱形,最後連自己都不再認得自己。
四、如何在愛裡保有自己?三個修復練習
如果你正在經歷「談戀愛後失去自己」的狀態,別急著責怪自己。這不是失敗,而是一個可以學習調整的過程。
1. 練習說不,從小事開始
先從生活裡的小界線開始,勇敢拒絕那些你真的不想做的事。
當你能在關係裡表達「不」,你才有機會讓自己的「是」更真實。
2. 保留獨立的生活圈
再親密的感情,也需要留白。
繼續經營自己的友誼、興趣與工作,不要把所有時間都綁在伴侶身上。 因為唯有保持自我,你才不會在愛裡逐漸模糊。
3. 覺察並接納自己的需求
試著定期問自己:
「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選擇是因為我想要,還是因為我怕失去對方?」 覺察,是重建自我價值的第一步。
愛裡的「我」與「我們」
談戀愛並不代表要失去自己。
如果一段關係讓你感覺越來越不像自己,那不是愛太深,而是愛得失衡。
真正健康的愛,是在「我們」的連結裡,依然能清楚看見「我」。
當你願意好好珍惜自己,也才有能力好好愛對方。
💌 願這篇文章,能陪你在愛裡找回自己。
📚 系列導讀
《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 探討愛情與人際中,界線、親密與自我價值的微妙關係。
系列文章清單:
① 為什麼我們在曖昧中容易自我懷疑?心理學的答案《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①
② 不敢設界線的背後:取悅型人格的情感代價《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②
③ 當愛變成控制:如何辨識與脫離情感勒索《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③
④ 當伴侶需求不同步:情感協調的心理策略《愛與界線》心理學專欄④
⑤ 為什麼有些人談戀愛後就失去自己?心理學視角的3個原因與修復方法
⑥ 分手後的糾纏: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放手?(即將發布)
⑦ 如何在愛裡保持自由?心理學的親密與獨立平衡法(即將發布)
⑧ 愛得太用力:過度付出的心理原因與自我療癒(即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