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放鬆?——自我壓力系統的心理學與生理學解析

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放鬆?——自我壓力系統的心理學與生理學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你不是不想放鬆,而是無法放鬆」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放假時終於能躺在床上滑手機,卻莫名焦躁不安;下班後打開一部想看的影集,卻心裡像有什麼沒完成的事,無法專注;好不容易計劃了一場旅行,卻整趟旅程都覺得累,不知道在焦慮什麼。你明明做了很多「放鬆的事」,但內心與身體卻沒有真的放鬆下來。

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太緊張了?是不是我根本不懂得休息?是不是我太廢了?」

但我想先說——你不是懶得放鬆,也不是不會放鬆。你只是無法放鬆。而這種「無法」不是你的錯,它可能是你的身心壓力系統正在過載、甚至失衡的警訊。

這篇文章想帶你一起深入理解:

為什麼你總是放鬆不了?我們的身體與大腦如何在無聲之中把你推入「過度努力的循環」?而你又該怎麼開始,慢慢把自己從這樣的模式中救出來?

🔸第一段:我們的身體怎麼定義「放鬆」?

說到放鬆,你想到的是什麼?

泡澡、按摩、聽音樂、耍廢一整天?我們對「放鬆」的想像,通常都是外在行為的改變。但其實,真正的放鬆,是我們的神經系統所給出的「安全訊號」

從生理角度來說,我們的壓力與放鬆,是由一套古老而高效的系統掌管,那就是「自律神經系統」。這個系統不受我們意識控制,卻決定了我們的心跳、呼吸、肌肉張力、腸胃消化,甚至情緒狀態。

自律神經主要分成兩個部分:

  1. 交感神經系統:啟動我們的「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當你感受到威脅,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它會讓你心跳加快、肌肉緊繃、注意力集中,準備應對危機。
  2. 副交感神經系統:啟動我們的「休息與修復」(rest and digest)反應。當環境被評估為安全,副交感神經會讓你的心跳慢下來、呼吸變深、腸胃活動恢復、情緒放鬆。

放鬆,不是靠「決定」來達成的,而是當身體判斷「夠安全了」,自然會啟動副交感神經。這意味著——你必須先讓身體「相信」你現在可以放鬆,它才會允許你真的放鬆。

問題就出在這裡:
有些人即使環境已經安全、事情都做完,身體還是沒辦法切換副交感模式。就像一台汽車的油門卡住了,踩不回煞車,即使你鬆開方向盤,它還是會往前衝。這種失衡的狀態,在長期壓力、創傷經驗、內在焦慮、情緒壓抑之下非常常見。而當你的自律神經長期被訓練在高警戒模式下,它會越來越「忘記」怎麼休息,怎麼鬆下來。

🔸第二段:無法放鬆的五種常見心理機制

剛剛我們談的是「生理系統」層面的壓力與放鬆切換問題,但你可能會問:

「如果只是自律神經失調,那我做瑜伽或冥想不就好了嗎?為什麼有些人就算試過這些方法,還是放鬆不了?」

這就要回到心理層面的探討——我們的思維與信念,如何深層地影響身體的安全感,進而阻礙放鬆的能力。

以下是最常見的五種心理機制,讓人在「本來可以放鬆」的情境中,卻仍然身心緊繃、無法真正休息。

1. 過度責任感:總覺得還有事情沒做完

有些人,即使已經完成工作、處理完家務,腦中仍會自動浮現「還有什麼事我沒顧到?」「我是不是忘了什麼?」這樣的聲音。

這種過度責任感,常常來自於一種深層信念:「我不能鬆懈,否則會出錯。」

這可能源自童年經驗、家庭氛圍、或早期的角色習得(例如從小當照顧者)。身體無法放鬆,並不是因為事情沒做完,而是「內在還沒允許你休息」

2. 放鬆的罪惡感:一放鬆就覺得自己很糟

這是非常普遍的隱性壓力來源。有些人一旦讓自己休息,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與自責。

你可能曾有這樣的心聲:

  • 「我現在躺在這裡,是不是很懶?」
  • 「別人都這麼努力,我卻在耍廢?」
  • 「我是不是不夠上進?」

這種內在語言會讓身體誤以為「放鬆=危險、羞愧、會被否定」,因此即使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大腦與神經系統仍會保持警戒狀態,不願進入放鬆模式。

3. 過度警戒的習慣:休息反而更不安

有些人習慣在高壓環境中運作,反而一旦停下來會感到焦慮。

這不是你有病,而是你的神經系統已經「適應」了高壓狀態,就像長期在戰場上待著,突然回到和平的鄉村,反而會不習慣安靜、甚至懷疑「會不會等下有事情爆發?」

這種「身心超前反應」會讓人不自覺製造更多焦慮,來維持「熟悉的緊張感」,因為那對你的神經系統來說,比陌生的放鬆感「更安全」。

4. 內在批評者活躍:無法認可自己休息的價值

如果你心中有個強烈的「應該型語言」(如:「我應該更努力」「我不應該這麼懶」),那你可能被一個內在批評者所控制。

這個聲音可能是你過往師長、父母、社會標準內化後的一部分。它會在你放鬆時出現,讓你對自己產生質疑與否定,阻斷了你享受休息的權利。

5. 未處理的情緒殘留:放鬆反而讓壓抑情緒浮出

這是很多人在放鬆時感到「莫名不舒服」的原因。

我們的大腦在緊繃時,會暫時壓抑不想面對的情緒(如悲傷、孤單、羞愧、創傷記憶)。但一旦進入放鬆狀態,這些被擠到潛意識底層的東西,會趁機浮上來。

所以你不是不適合放鬆,而是你的身心其實在保護你,避免你面對尚未處理的情緒痛點。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在冥想或靜坐時會焦慮加劇、甚至想哭——那不是失敗,而是情緒正在浮現。

✅ 小結一下:

「無法放鬆」並不表示你不努力或抗拒休息,而是你的心理系統可能早已學會了:放鬆=危險、無用或羞愧。這些潛在機制如果沒有被辨認與理解,即使你再怎麼去按摩、旅行、冥想,也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休息」,而無法讓身體真正切換到恢復的狀態。

🔸第三段:身心放鬆的第一步——不是「做」什麼,而是重新定義「安全」

很多人以為放鬆的問題,是「我沒做對方法」,例如:

  • 我是不是冥想方式不對?
  • 我做的呼吸不夠深?
  • 我是不是該買香氛機或按摩椅?

但事實上,放鬆的關鍵從來不是外在做了什麼,而是:

你的神經系統是否認為你現在是「安全」的?

這是一個核心轉捩點:

放鬆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對「安全」的深層感受。

🧠 理解大腦的「安全開關」

我們的大腦深處有一套稱為 「邊緣系統」 的區域,掌管著情緒、記憶與威脅偵測。其中的「杏仁核」如同一個警報器,負責掃描內外環境是否有危險。一旦它認為「不安全」,即使你身處沙灘或溫泉,它也會:

  • 提高你的心跳
  • 緊繃你的肌肉
  • 阻止你進入放鬆狀態

而「不安全」的定義,並不總是指真正的危險,例如火災或暴力。它也包括:

  • 內在感受到的羞愧、被否定、無力感
  • 習慣性被批評、情感忽略的記憶
  • 突然沒有目標、行動的空白感

這些「心理上不安全的感受」一樣會觸發生理緊繃,讓你的神經系統無法進入副交感狀態。

🪞 你需要的不是更多「方法」,而是建立「安全感」

很多人疲於嘗試各種放鬆技巧卻收效甚微,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

你嘗試讓「方法」替你感到安全,卻沒有讓你自己成為一個安全的存在。

這裡有一個轉念非常關鍵:

真正的放鬆,不是來自外在,而是來自「我知道我此刻的存在是被允許的」。

這包括:

  • 允許你累的時候就是累,而不是責備自己不夠堅強。
  • 允許你今天什麼都不做,而不是覺得自己沒生產力。
  • 允許你有情緒、有混亂,而不是要自己「馬上好起來」。

當你給自己這種「內在允許與接納」,你其實就是在跟神經系統說:

「我看見你了,你是安全的,我們可以休息一下沒關係。」

🔄 用行為回饋神經系統:讓安全感具體化

安全感的建立,不光是概念,也需要行為上的配合。以下是一些實際的做法,能夠具體幫助你給神經系統「放下戒備」的訊號:

  1. 每天固定一段「什麼都不用做」的時間
     讓身體學習:即使沒有表現、沒有貢獻,我也值得存在。
  2. 建立儀式感的小休息方式
     如泡一杯茶、洗個溫水澡、穿上舒服的衣服,讓身體透過「熟悉的動作」建立安全的預期。
  3. 與信任的人說話、被傾聽
     語言、眼神、情感連結是最直接的「副交感神經啟動器」。
  4. 練習「不解釋自己」的界限感
     每一次你不為自己合理化,就在向神經系統傳遞:「我不需要被誰認可才能活著。」

這些看似簡單,但它們是實實在在的訊號,會影響你的身體、神經系統如何「解釋你所在的世界」。

✅ 小結這段:

放鬆,不是要你變得更好、更懂技巧,而是讓你成為對自己來說「安全」的人

從改變思維、信念,到具體行為的轉變——這才是讓副交感神經打開、身體進入真正恢復狀態的核心路徑。

🔸第四段:如何從「應該放鬆」走向「願意放鬆」?——三個心理練習,陪你重建身體的安全感與信任

當我們說「我應該放鬆一點」,通常代表的是一種壓力下的自我命令。這並不是一個能讓人真正放鬆的出發點。反而會強化「我狀態不對」、「我需要修正」的訊號。

那麼,我們要怎麼從這種「應該」的自我監控狀態,過渡到一個**「允許自己放鬆」的心理空間**呢?

以下三個心理練習,就是專門為這種「過度自我要求、長期緊繃的人」所設計的。

🧘‍♀️練習一:身體掃描,但不是為了放鬆

這是一種源自正念(mindfulness)的練習,但我們要做一點轉化:

這不是一種「改變」身體狀態的練習,而是一種「認識」身體狀態的方式。

📍方法:

  1. 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或躺下,不需要刻意放鬆。
  2. 從腳趾開始,一吋一吋地將注意力帶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3. 不評價任何感覺(冷熱、緊繃、疼痛、沒有感覺都可以)。
  4. 如果心裡出現「我應該要放鬆」的聲音,輕輕地對它說:「謝謝你提醒我,但我現在只是來陪伴。」

✅ 重點: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要放鬆下來」,而是讓你的大腦知道:「我不是來控制你,我只是來陪你。」

這種非強迫性的關注,是神經系統重新學習安全的第一步。

🫂練習二:書寫「內在護衛者」的語句

很多人無法放鬆,是因為內心住著一個高度警戒的聲音:

  • 「你怎麼能現在停下來?」
  • 「這樣很懶惰。」
  • 「你還有一堆事要做。」

這些聲音看似苛刻,實則是在保護你。但如果沒有轉化,它們會不斷把你拉回緊繃。

📍練習方式:

  1. 在紙上寫下你最近出現過的「內在批評者」語句。
  2. 嘗試換個角度,幫它翻譯成一個「保護者」的心聲。
     例如:「你不能休息」→「我怕你如果鬆懈了,會被責怪或失去價值」。
  3. 再試著用更成熟溫柔的語句回應它,例如:
     「謝謝你一直保護我,我知道你是因為在乎。但我現在真的需要一點休息,我會好好照顧自己。」

✅ 重點:這是一個重新建立內在安全對話的過程。不是壓抑批評,而是看見它背後的關心,再慢慢接手主控權。

💞練習三:打造一個「無需證明價值」的小空間

這個練習並不複雜,但對許多人來說非常陌生:讓自己有一段時間,什麼都不為,什麼都不解釋。

📍做法:

  • 選一個固定的時間(10分鐘就好),關掉手機、電腦。
  • 不看書、不寫字、不輸出任何內容。
  • 不為了「成長」、「學習」、「改善」——就只是坐著、呼吸、發呆。

剛開始你可能會感到:

  • 焦慮(好像浪費時間)
  • 內疚(我怎麼這麼沒用)
  • 無聊(身體想逃走)

這些都正常。但只要你願意持續每週安排幾次,大腦會慢慢接受:

「原來我不需要證明什麼,也可以被允許存在。」

重點:這是最核心的安全感練習之一。因為它不是「要做到什麼」,而是讓你活著就值得存在。

✅ 小結這段:

從「應該放鬆」到「願意放鬆」,是一場學習與自己的安全系統重新建立信任的旅程。你不是用技巧讓自己變好,而是用陪伴讓自己變得安心。

🔸學會放鬆,不是你做對了什麼,而是你開始願意相信自己可以安全地存在

如果你一路讀到這裡,請你先給自己一個擁抱或一個深呼吸。

這篇文章不是要你立刻放鬆,不是要你成為某種理想的樣子——而是邀請你開始理解:你之所以無法放鬆,是因為你一直都在努力保護自己。

你緊繃的身體、不能停下來的腦袋、拒絕鬆懈的神經系統,它們都不是「有病」,而是「從來沒被好好照顧過」。

你不是不想放鬆,而是從來沒被教會、也沒被允許。

所以,讓我們把這篇文章當作起點,不是終點。

📌總結重點:這篇文章帶你理解了——

  1. 「放鬆」是神經系統的狀態,不是意志力的選擇。
    當身體認為不安全,就無法進入放鬆狀態,無論你多努力說服自己。
  2. 你的自我壓力系統,是一種高度適應後的生存機制。
    它可能來自成長經驗、工作文化、創傷反應等,都是有跡可循的。
  3. 單靠意志無法改變神經模式,但你可以「重新建立安全感」。
    藉由非評價的身體掃描、轉化內在對話,以及不證明自己的小空間,你可以慢慢讓神經系統學會:現在的你,是可以被善待的。

💌 給你的一封信:你已經很努力,現在可以慢慢試著「不那麼努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把「高效」、「積極」、「成長」當作美德的時代。但人不是機器。我們不是每一秒都要產出什麼,才有存在的價值。

有時候,真正的療癒不是靠做更多,而是能不能願意少做一點,甚至什麼都不做,卻依然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

如果你現在還無法做到也沒關係,請記得:願意停下來,是一種需要勇氣的能力;願意放鬆,是一種對自己的信任。

我們可以一起練習。

avatar-img
心靈新視界
6會員
52內容數
嗨!這裡是心靈新視界,讓我們了解生活心理學,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幾天看到有落淚挑戰所以就來分享一下從小到大落淚的原因
▉不是世界太糟,是你忘了自己 「你的不開心, 很多時候不是世界太糟糕, 而是因為你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許多人疲憊與失落的根源。 我們總是在意他人感受、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卻忘了自己也是人生故事裡
各位愛美的女孩們!隨著天氣漸暖,是不是也開始想換上輕盈飄逸的裙裝了呢?說到裙裝界的百搭常青樹,「長裙」絕對榜上有名!它不僅能完美修飾身形、隱藏在意的小缺點,更能輕鬆駕馭各種風格,無論是溫柔仙氣、休閒率性、知性優雅,還是個性潮流,一條對的長裙就能讓你輕鬆變身!
這幾天看到有落淚挑戰所以就來分享一下從小到大落淚的原因
▉不是世界太糟,是你忘了自己 「你的不開心, 很多時候不是世界太糟糕, 而是因為你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許多人疲憊與失落的根源。 我們總是在意他人感受、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卻忘了自己也是人生故事裡
各位愛美的女孩們!隨著天氣漸暖,是不是也開始想換上輕盈飄逸的裙裝了呢?說到裙裝界的百搭常青樹,「長裙」絕對榜上有名!它不僅能完美修飾身形、隱藏在意的小缺點,更能輕鬆駕馭各種風格,無論是溫柔仙氣、休閒率性、知性優雅,還是個性潮流,一條對的長裙就能讓你輕鬆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