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言外

含有「意在言外」共 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作者:陳華夫 《色,戒》雖然只有約1.4萬字,但「由性生愛」這個探觸女性尊嚴及道德底線的敏感主題的確太難寫,難度超過“又吃掉蛋糕,又留下蛋糕”,就連大師級的張愛玲都琢磨了30多年。 《色,戒》的意在言外敘事技巧是為了避免意圖外露的 為虎作倀。卻引起讀者普遍的誤讀,連超級粉絲水晶的解讀都令張愛玲「呲牙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孫隆基
探討張愛玲《色,戒》故事裡“由性生愛”的命題(下)張愛玲下半生是寄居在美國的,她若非與大環境隔絕,“山中方七日,世上數千年”,該感知美國當時翻天覆地的“性解放”革命 。我在《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中將這個時期命名為“性的烏托邦”,它後來被“性的警察國家”取代,並非說美國的清教主義捲土重來,而是說“性解放”放縱到後來,開始流行男女雙方同意發生性交並成交後,翌日女方去告男方性侵的時尚,變成了不是“由性生愛”,而是“由性生權”:一方透過這種人間最親密的關係打倒另一方,“賦權”(empowering)己方。我應用美國大眾文化這個氣壓計,把“烏托邦”與“警察國家”的分水嶺定在1979年。1990年代一位美國女作家懷念“性的烏托邦”時代:在某一聖誕假日,她早上與一名男子發生性關係,晚上與另一名男子發生性關係,令她對這個“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懷舊不已。這裡自然也稱得上“由性生愛”,只不過是可以周而復始十數次以上的罷了。1978年,“域外人”攻訐《色,戒》美化漢奸,可能是1970年代《八百壯士》、《英烈千秋》一類的片子看多了。該時,“性解放”在美國正在變質(性無疑更氾濫,卻氾入“打倒異性戀霸權”的多元渠道),在台灣似乎才登陸。必須由中間人撮合的男女關係,好比買衣服不經試穿就購買的情形該逐漸減少,雖然女方大了肚子披上婚紗步入禮堂的例子似乎到1987年的“解嚴”以後才多起來。在這裡,不論步入婚禮與否,有不由“性”導向的“愛”否?談“人性論”是畫蛇添足吧,不啻說飲食與排泄是人性一般。進入21世紀才面世的《色,戒》電影版,自然不會再在“到女人心裏的路通過陰道”上做文章。勿忘這句話的上聯是“到男人心裏去的路通過胃”。試問,即使是老粗,今日找女人還有只為了物色“煮飯婆”的嗎?
  很難說明的疲憊。或許簡單濃縮增一句話就是:要應付別人的不誠實很累。更進一步解釋的話,應付意在言外很累。因為那需要瞬時選擇出「我沒有聽出你想表達的意思」的拒讀空氣,兼容並蓄「我的回答也不會無意中在對方聽起來有達成他意在言外的對話」的回答。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詩一首:鳳凰花開 人間落 鳳凰花開,離別季節 天之涯、地之角 人間 落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後現代羅蘭·巴特的詩意之元素:連續的「情境延伸面」及點破連續的刺點。以色列死海之濱圖片裡綿延的棗椰樹林是連續的「情境延伸面」,而荒原中蜿蜒天涯路的消失處是點破連續的刺點─何處是歸程之鄉愁詩意。詩人創造詩意的方法即是把腦神經網絡中概念組合成「情境延伸面」,再加上點破的刺點,立即詩意盎然。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