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近一次更新在2024/3/13)
作者:陳華夫
(圖片來源:《阿爾卑斯山脈之馬特洪峰》-陳華夫攝影)
第二張是我在以色列拍攝的《以色列─死海之濱》則饒富
詩意;
在《以色列─死海之濱》裡,綿延的棗椰樹林是連續的「情境延伸面」,而荒原中蜿蜒天涯路的消失處是點破連續的
刺點─何處是歸程之鄉愁
詩意。
針對
刺點,
周芬伶說:「借用羅蘭‧巴特的觀念來看,兩個團體的共通之處正是在於拒絕超越或和諧等文學典範,而善於描寫生命的
刺點,根據巴特的見解,在現代化的生活中,某種個人的、私密的主體將透過影像中某個偶然「
刺點」穿透文化符碼之「知面」所喚起的『強度的點狀自我』,進而逼迫 觀看者去面對那不可名狀的「瘋狂真理」。」(見
病恙與凝視-海派女性小說三大家的疾病隱喻與影象手法)
那年我們來到小小的山巔 有雨細細濃濃的山巔
你飛散髮成春天 我們就走進意象深深的詩篇
你說我像詩意的雨點 輕輕飄向你的紅
靨啊~我醉了好幾遍 我~醉了好幾遍
(〈
拜訪春天〉校園民歌)
「紅靨」(酒窩)是詩眼。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唐末─
牛希濟《生查子》)
「別淚」是刺點(詩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宋─
蘇軾《江城子》)
「淚千行」是刺點(詩眼)。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 清─
袁枚《遣興》)
「不許看」是「詩眼」。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唐─
白居易《琵琶行》)
(按:白居易曾貶官江州司馬,「江州司馬青衫濕」指白居易哭泣的衣服溼透大片,是千古名句。)
「青衫濕」是刺點(詩眼)。
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元.
馬致遠《天淨沙》)
「瘦馬」是詩眼。
《紅樓夢》(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作詩,她說:「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及「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裏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裏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庚、鮑等人的一看。」
在亮眼的
古詩詞後,
新詩之路顯得崎嶇。
洪子誠寫道:「在輝煌的古典詩歌面前,新詩一直面臨“合法性”的壓力,因而50年代初,新詩寫作的藝術“資源”與新詩形式問題,是選擇詩歌路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包括
格律、
自由體和
歌謠體、詩的建行等問題。這些“形式”、“技巧”問題,其實關聯著對“五四”以來新詩“傳統”的評價」(見《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洪子誠(2007)第98頁)
(筆者按:
定型詩是有形式上限制的詩,像是
律詩、
十四行詩、
俳句、
短歌等。限制的方式有
頭韻、
押韻,讓
音節的數量有一定的規則,湊足
文字數目等。相對沒有限制的詩稱為
自由詩。)
何其芳認為
新詩的寫法:「在新詩的語言上, 也應該容許一些按照漢語的語法可以容許的省略和倒裝句。某些歐化的句法也還是可以適當地吸收。特別是寫格律詩,句法多一些變化,我想是必要的。(〈寫詩的經過〉在《
何其芳研究專集》第204頁)他的一些詩歌理論和批評論著,五六十年代在愛詩的青年中擁有大量讀者。(見《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洪子誠(2007)第103頁)
現代詩格律既沒有苛刻、僵死的限制,也不是任意、無限的自由,而是既有符合詩歌定義及其特點的規定,又有詩人隨意創作的自由空間。具體有以下6方面:(1)押韻;(2)節奏;(3)旋律;(4)字句段節;(5)語法修辭;(6)標點符號。(詳細,見
淺談現代詩的格律)
「記憶點亮心靈海角 / Memories light the corners of my mind
往日情懷無處不在 / Misty water-colored memories of the way we were
....
逝去年華固然美麗 / Memories may be beautiful and yet
回憶卻隱隱作痛 / What's too painful to remember
不堪回首遺忘吧 / We simply choose to forget
....」
(
電影「往日情懷」濃縮版原唱,中文翻譯:陳華夫)
「隱隱作痛」是刺點(感動點)。
而
李澤厚教授以
詩意的
意在言外來論說中國山水畫:「中國詩素以含蓄為特徵、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從而山水景物畫面如何既含蓄又準確即恰到好處的達到這一點,變成了中心課題,為畫師們所不斷追求、揣摩。畫面的
詩意追求開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自覺的重要要求。」《美的歷程》
李澤厚(2001),第286頁)
針對翻譯詩歌的困難,
陳平原說:「這裡似乎還必須考慮到翻譯自身的困難。在所有文學體裁中,小說最好翻譯,而詩歌則最難翻譯。外國學者有詩歌就是"在翻譯中喪失掉的東西"的說法,"新小說"家也很早就意識到"甚矣譯事之難也吻。因為"歌詩之美,在乎節族長短之間,慮非譯意所能盡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陳平原(2003)。頁124─5)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 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妳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妳說的
第二次,妳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盪了整整三十年
妳都曉得,我都記得
(
余光中《
今生今世》)
此
新詩的指涉雖沒有一字點明,卻你知我知。中文的
意在言外就是如此的含蓄曲折、興味盎然,餘韻無窮的穠麗
詩意。
就是把我
記憶中有
詩意的
概念:「鳳凰花」、「畢業」、「長亭外」、「古道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零落」,「天上」「人間」、「死亡」、「花落」重新組合成「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
意在言外之
詩意,其中「落」是
刺點(感動點)。
例如,你對你太太說:「你父親咳嗽的利害,剛才!」
你太太肯定認為你是
失智的犯糊塗。
因為,
中文文法:
時間副詞不能放在句尾」;
你可以説「剛才你父親咳嗽的利害!」,也可以説「你父親剛才咳嗽的利害!」都行。
但若你說英文版的:「你父親剛才咳嗽的利害!」那「高考」的
英文文法,就扣分啦!
因為,
英文文法的
時間副詞,允許放在頭、尾,卻不許放中間。
鄭愁予的《
錯誤》巧妙營造了
詩意的「情境時空面」;在「時間」方面,用了「東風」、「三月」、「向晚」。在「空間」方面,用了「江南」、「柳絮」、「青石的街道」、「你」、「春帷」、「窗扉」、「我」「達達的馬蹄」。(見《
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美]段義孚(1977)(中譯2017))
宋朝
王觀的「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營造了蓮花將開,柳絮紛飛的春城
。夕陽西斜的寂寞街道,訴說著倚窗等待情人的蒼涼。
杜牧的《
贈別二首》之「春風十里揚州路」之「過客」,並非「卷上珠簾」的「歸人」,
羅蘭·巴特的「情境時空面」。
從
賦格樂曲的
結構分析
鄭愁予《
錯誤》,其主
片段(Subject)是「你的心」,其三種層次之
答句的
片段分別是:「寂寞的城」、「窗扉緊掩」、及「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但《
錯誤》的
詩眼卻是這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句尾的「
向晚」。
為什麼呢?
「
向晚」這個詞
李商隱(字義山)在《樂游原》也用了: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但把「
向晚」放在句首,這符合中文文法。
在
李商隱《樂游原》的語境裡,不宜違逆
中文文法的說:
意不適向晚,驅車登古原。
這多彆扭。
「恰若青石的街道傍晚」
或
「恰若青石的街道夕陽下」。
俗氣,了無
詩意。「
向晚」雖然可意會為
時間副詞的「傍晚」,但放在句尾,於是這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擦邊球了
中文文法的神經,成就了
鄭愁予《錯誤》穠麗的
詩意─青石古道,寂寞心扉,夕陽斜。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這句裡面,「季節裏的容顏」是季節的自然變化,不需要刻意的「等」,也不可能缺席。
鄭愁予卻用了「等」,就是投了擦邊
中文文法神經的擦邊球,於是
詩意昂然,正如,
余光中的詩句:「台北的天空很希臘」,把名詞的「希臘」當作形容詞用,而擦邊球
中文文法。
若以西方「現代語言學」的分析,中文可以用「
意在言外」的文字技巧,擦邊球的挑刺
中文文法是條創造
詩意的嶄新大道。
鄭愁予的《
錯誤》可以兩個理解為:一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指的是錯把過客當歸人的錯誤;二是,「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中,
時間副詞放在句尾,是違逆
中文文法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