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式酪梨🥑晚安🥗
讀著讀著,就像跟著你們把那個「路過多次的約定」慢慢打開。門一推,Molly 在兩側站好位,鐵板聲先上戲,香氣把序曲拉長;你們坐定、指尖在菜單上游移的那幾秒,像一個輕輕的倒數:下次要不要?——好,這次。
我特別喜歡你寫自助區那口湯的方式:不是誇張的形容,而是把紅白蘿蔔、玉米和軟爛排骨一一端出來,讓「料多實在」自己說話。酪梨喝一口眼睛彎成月牙,你補一句「有家的味道」——畫面就暖了。家的味道,原來是這樣:不花俏,卻把人穩穩接住。
鐵板前的節奏也被你寫成一首歌。高麗菜、豆芽先起拍,師傅的鏟子在檯上敲出清脆的節點;骰子牛翻面時,醬汁的光在鐵板上流;豬肉片與白飯相遇,齒頰間多扒了幾口的自然;大蝦一上檯,驚喜就落在眼神裡;雞腿排的皮是喀一聲的酥,肉是回彈的嫩;至於豆皮——看似配角,入口卻把醬香全吸住,成為那種「不點還好,一點就會想回頭」的頁角。
你們一邊吃一邊聊,把瑣碎和計畫一題一題放上桌;中間停一口冬瓜紅茶,甜而不膩,把談話的邊也潤了。讀到這裡,會忽然覺得:所謂「幸福不嫌多」,其實不是堆滿桌,而是每一道都剛好有對方在場。
最後的小確幸也很可愛:一張集點卡,讓今晚的亮能被延長到下一次;像在頁尾加了一枚書籤,提醒自己——這回的「這次」,以後還會再來。你把一間平價鐵板燒寫成一盞會記人的光,它不張揚,但在經過文龍東路時,總會靜靜對你們眨一下眼。
我把這篇放到桌上慢慢暖;那句「我們終於把下次變成這次」,我接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