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

含有「海頓」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將解釋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的內涵與差異,接著介紹古典樂的派別與時期,瞭解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當時的代表作曲家,並賞析:韋瓦第、巴哈、海頓、貝多芬、聖桑、布拉姆斯、舒曼、羅西尼、夏布里耶、佛漢·威廉斯、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作品,讓我們在聽古典樂時,可以更清楚的知曉樂曲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曲式意涵。
Thumbnail
閱讀這篇好順暢沒太多繁雜需刻意記憶的術語,再次複習不知讀了幾回的樂派又更清晰了,謝謝馬克先生導聆分享!翻看舊時聽課筆記"浪漫時期"裡記下這句「把我的故事告訴人家還有錢賺」覺得有趣,說理性時期音樂家自己的感覺不重要,演奏者地位沒像貝多芬之後那樣受聆聽者敬重,可想見"海頓爸爸"偶爾得來一首"驚愕"整整聽歌的人^^。 在見怪不怪的現代聽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際",想像百年前觀眾無法接受期望中的完美被破壞的內心躁動...。閱聽時,想起現代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 1940-2009)的作品"春之際"(Le Sacre du printemps, 1975),除了在舞蹈動作上改革,祭祀內容提供觀者對文明發展的反思,也為慣於日常的我們帶來新思考,如YT影片中說藝術作品本身好壞可能不是最重要,而是內容引起的思考與反思。原來在1913年那場舞劇後衍生400多個版本的"春之際"舞作,這樣破格的音樂,敢於挑戰與實踐的創新精神,為許多編舞家帶來了靈感,也真是音樂的魔力~🌟! 編舞家的試金石《春之祭》|https://youtu.be/hhG_otAJX-4?si=H4N63YAqlYbW0WBj|(9:30)Pina Bausch版
本文探討了日本國歌《君が代》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演變過程。從明治維新初期的國歌爭議,到《君が代》成為正式國歌的歷程,文章亦反映出日本在面對外部影響及內部爭論下的文化身份。再者,也分析了其與英國國歌《天佑吾王》的關係,以及《君が代》在戰後日本社會中的地位與評價,展示了這首國歌的複雜性與重要性。
Thumbnail
謝謝部屋先生,在閲讀前篇時,曾經想到是不是要寫一篇奧匈帝國國歌與德國國歌之間的關係? 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建立德意志帝國成立時,取代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是爲第二帝國,希特勒建立第三帝國(至今德國人口中仍以第三帝國稱希特勒時代)。 德意志帝國(遲至魏瑪共和時代)之所以會援用《皇帝頌》(Kaiserhymnen),作爲自己國家的國歌(實則使用別人國家的國歌),是因爲德國人相信,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是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的傳統。 而戰後德國國歌,如您文中所示,足球隊出戰時所唱的國歌,正是《皇帝頌》的第三節。
交響樂之父海頓
Thumbnail
我也是古典音樂發燒友,拜讀介紹海頓的大作,倍感欣喜~🌞👍
這是一篇12年前的舊文,一樣發表在BLOGGER,後來移轉到探路客後也沒發表過,但因為我已經把BLOGGER網站關了,可是探路客要收掉了,只好移來這邊。
Thumbnail
是海頓把拔~~最近三年級的音樂課剛好介紹到他。影片裡的指揮是小澤征爾吧....我有一陣子很迷他!^^
文/洪老闆 音樂神童莫札特,究竟有多天才? 海頓《驚愕交響曲》的創作緣由,其實大有文章? 手指受傷無法繼續演奏的舒曼,如何為他的音樂之路找到出口? 音樂背後的故事,超乎想像。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