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12年前的舊文,一樣發表在BLOGGER,後來移轉到探路客後也沒發表過,但因為我已經把BLOGGER網站關了,可是探路客要收掉了,只好移來這邊。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NTSO)請了湯瑪士‧蓋爾Tamás Gál客席,還真有兩把刷子。很久以前就聽過他與國台交的現場演出,是個認真的指揮。
國台交法人化後便決定徵選常任指揮,當時湯瑪士‧蓋爾就是矚目人選,只可惜因常任指揮需長時間待在台灣,蓋爾先生不克久留,因此僅能在他有空的時間再到台灣客席。雖然如此,至少他還會來台灣喜歡台灣,古典樂迷也樂見國台交發出更貼近純正古典交響樂團的優美聲響。
本人很久以前就聽過大提琴家朱利安。洛伊韋伯的名號,知道他是「歌劇魅影」作者安德魯。洛伊韋伯的胞弟。我承認我的確也是因為這特殊關係而對他注意力加倍,在這之前我從未聽過他的現場演出。
2009.03.10(二)19:30,特地空出了時間,不到七點就離開公司前往台中中興堂。
這個場地當時是由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管轄,是個經過一年(或者更久)重新整修過的場地,但別認為整修過後就是音響效果的保證,在許多人眼裡,它能只能勉強算是個表演廳吧。
話說回來,這天的演出,國台交在開場的序曲並沒有讓我失望,艾爾加的「序奏與快板」,蓋爾先生將所有的弦樂聲部整合的天衣無縫,那天我也被NTSO的聲響嚇到,甚至我認為那天聽到的不是國台交,因為弦樂的密合度是在多場NTSO音樂會所僅見。果然樂曲一結束,全場爆出如雷掌聲,我心裡也忍不住暗聲叫好。言下之意-當然是「褒」囉,應該不會有人看不過去吧?不過,聲響還是瘦了點,我認為還是因為場地受到拖累。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啦,也是我所期待的協奏曲,由朱利安。洛伊韋伯擔任大提琴獨奏,演出海頓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在此選播羅斯托波維奇大師的版本,平衡一下我當時的失落!😅
這首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根據推測應該是1765年左右的作品。當時海頓為艾斯塔哈基公爵的樂團樂長,此曲被認為是海頓為當時一位團裡的大提琴演奏家所寫。但這曲目的手稿卻遺失了兩百多年,直到1961年才被發現。首演的時間是在1962年的「布拉格五月音樂節」。有人認為海頓可能寫了六至八首的協奏曲,但目前我們只有第一號C大調和第二號的D大調稿子。
我們知道海頓的音樂作品有許多都是因應宮廷音樂的需求而做,這首曲子也是屬於宮廷音樂,因為我們聽得出來樂曲還飄散著巴洛克復古的味道。
樂曲的主題是樂團與主奏前後呼應,動機以對話的形態出現,不過樂團的管樂器比重少,只有雙簧管與法國號各兩支,甚至獨奏的部分也幾乎僅利用絃樂器伴奏而已。獨奏與伴奏音型對比大,而且獨奏華麗的技巧與樂團單純的和弦反覆,因此早期古典時期的音樂,作曲風格和巴洛克十分貼近。但無庸置疑,這是首很棒的作品。
當一切準備就緒,演奏家出場時,現場爆起如雷掌聲,諒必是明星的關係吧。但我認為在場的聽眾聽過他現場的應該不多,八成跟我ㄧ樣的想法吧(「歌劇魅影」作者安德魯。洛伊韋伯的胞弟)。等演奏家坐定之後,災難...不是,音樂會就要開始,但...也差不多了。
這首協奏曲編制不大,除弦樂外只有兩支雙簧管與兩支法國號。不過,就在開始演奏後管樂便有點狀況。雙簧管幾個和音一開始就有些弱,甚至不確定,讓人捏把冷汗。
但這位指揮家湯瑪士‧蓋爾果然不是蓋的,第一樂章結束後,馬上給了雙簧管一個眼色,只見雙簧管演奏家不停點頭,應該是知道剛剛有狀況了。
好,問題不在管樂,而是大提琴。
什麼,大提琴?有沒有搞錯,他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的弟弟耶!
嗯,誰說弟弟就一定會表現突出呢?
音樂在弦樂團導奏訴說之後,終於輪到大提琴上場了。誰知這正是災難的開始。因為不僅大提琴速度超快不理指揮,甚至還幾度使用彈性速度,簡直不把團員放在眼裡。再說指揮一開始也被這突如其來的『怪速』搞到無法控制場面,雖然極力想要穩住,卻在大提琴獨奏樂段結束前再次搶了弦樂團齊奏和弦的拍,而完全破功。
聽不下去的人很多,真是場災難,有損名琴的身分(註)。
不過大提琴協奏曲演出完畢後發生了一段有趣的插曲。在全場觀眾熱情盲目的鼓掌叫好時,渾然忘我的洛伊韋伯再度上台準備演出安可曲(應該是應主辦單位之邀),全場頓時情緒激昂,掌聲不減。或許是想到剛剛聽不到專業演出,安可曲來點餘興節目也不錯。
當大提琴家拉奏出第一個音的同時,有趣的事發生了,從舞台右後方竟傳來銅管(應該是小號)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演出前的練習聲響。當下只令人覺得不可置信,怎會有這樣的狀況,幸好有人在後台制止,連演奏家也停下來朝後台看了幾秒鐘,在確定聲響結束後,再次舉起弓拉奏。此時從後舞台左後方又再次傳來一聲響亮的小號。這時的我沒有疑惑,反而會心ㄧ笑,原來連團員都聽不下去啦。
(註)史特拉第瓦里(Stradivarius) 大提琴,這把名為Barjansky的名琴有300年歷史,是多年前洛伊韋伯於拍賣會上以3000萬美金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