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資質確實在不同語言中會有所差異,然而,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比你想的更「現實」一點喔?
畢竟,張愛玲在搬去美國後,受金錢所困窘,她寫英文翻譯或用英文創作的原因都非常單純:因為沒錢。她寫的東西很受台灣人歡迎,但賺台灣人的錢背後也有非常多台灣中文界自己的政治考量,而假使她要在美國生活的話,自然得想辦法穩定「生活」吧?
而我認為,台灣人現在也有類似的景況,或至少說通俗文學界與真正全職寫作的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非中國人身分的中文寫作,就是沒錢賺,或說你若沒達到頂端的菁英,就肯定沒辦法養家活口。這樣來想,布蘭登.山德森在廣播上邀請好幾個不怎麼有名但也不算小咖的作家一起閒聊時,他們分享到自己所認識的作家,從來沒有任何人在入行以來換過工作,相反的則是其他所有「正當職業」的人一直在轉換跑道——如果你是用英文創作,生活在北美圈,有自己的風格和小圈子,你至少可以全職寫作。《紐約客》雜誌上,多的是翻譯作品與華裔作家,而對於那些想追求全職寫作的人,英文難道不就是最好的選項嗎?
當然,也是可以去大陸闖蕩啦⋯⋯2019年時,台灣起點就已經開始依照北京標準限縮言論自由,台灣網路場域是絕對無法擁有多少主權了,而也更不用說純文學界大家,也開始正視斜槓的常態了。所謂的「以寫作當成生活的正職」已經是黨國時代、超強寫作菁英與英文圈的遙遠夢想,台灣人是有機會實現夢險,但問題就是,大家願不願意割肉、進入自己所不熟悉的語言領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