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問行

含有「藏山問行」共 2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近年來,人文學科逐漸被推向邊陲,從哈佛刪減課程到各國大學縮減預算,社會價值似乎更傾向「實用」的理工科。然而,當量子科學挑戰現實認知、AI顛覆職場倫理,跨界的迫切性比以往更高。本文從「藏山問行」的角度出發,探討人文與理工如何互為鏡像,並思考教育、企業與個人如何回應這場文明的轉折。
Thumbnail
576果蔬區進入「續曲」階段,完成三塊土地中的最後一塊初步清整。雖然厚重象草仍需多次整理,但目標在十月中旬完成,為果樹與蔬果園奠基。離開時,菲律賓饅頭果滿樹黃花綻放,如同土地的回應。續曲,延續前奏,亦開啟新的篇章。
Thumbnail
在576林地圍牆外的象草清理過程中,原以為是芒草的荒野,後來才發現是外來牧草。清理後規劃為果樹與菜園的生活帶,並意外發現山苦瓜與木鱉子,讓農耕與復育不再是對立,而是彼此呼應的共生格局。
Thumbnail
前往北方的出差途中,意外地在火車上遇見了一場清晨的光。原本只是日常的疲憊移動,卻在那束穿透雲層灑落在海面的光中,慢慢沉澱為一次與自己凝視的相遇。那一刻的體會——當身體移動,心也不必漂泊;當我們張開眼,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靜靜凝視著我們的某種溫柔提醒。 光,讓我看見了自己; 海,也靜靜地聽見了。
Thumbnail
5颱風將至,清晨奔赴 576 為幼苗加固支架,將原本的細黑繩改為寬布條,避免摩擦傷害樹皮,並加強內部山溝排洪溝,防止暴雨積水沖刷。回家修剪台灣欒樹時,意外發現茄苳與樟樹兩株原生幼苗,並計劃將欒樹枝條帶去 576 扦插,讓生活中的偶遇延續成山林的長久守護。
Thumbnail
在藏山問行的旅途中,一把源自銅門部落的傳統刀具,不僅是行進林野的工具,更是感知自然脈動的介面。這把刀,隨行於各片林地之間,記錄著每一次藤蔓斬斷與心念清明的時刻,也成為與山林共處的身體回應與文化回聲。
Thumbnail
第31篇「576森植誌」不為總結,而是新起點。回顧15個月的紀錄後,決定轉向「當日即記」,讓文字貼近林地當下的呼吸,持續為576留下更即時、更真實的復育軌跡。
Thumbnail
在割草清整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株株已高達50公分至2公尺的菲律賓饅頭果,零星分布在576草坡間。後來確認它們正是台灣的原生樹種 Glochidion philippicum,這發現讓我驚喜又感動。森林的回復從來不只是人為計畫,有些生命早已準備好,只等我們讓陽光照進來。
Thumbnail
薇帕颱風來襲後的短暫平靜,是觀察576林地狀態的珍貴時機。雨後的溪谷奔流聲未歇,林地內排洪溝的運作展現了過往工法的正確性。樹苗旺盛,草生蔓延,水流雖強卻未毀其根,顯現人與自然的合作關係逐漸成熟。此次巡林,不僅是一次生態檢視,更是森林自癒力的見證。
Thumbnail
6月15日清晨,踏入576林地,朝陽穿越層層枝葉,將萬物輕輕喚醒。在這片被時間溫柔撫育的森林中,感受到的不只是光線的轉換,更是一場森林復育緩慢卻堅定的回應。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