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量子科學遇上人文哲思:一場跨界的呼喚|藏山問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文正在退場,理工持續壯大。但在這個不確定的世代,真正的未來之路,或許是重新編織文理的交響。

近年來,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吹起一股寒風——人文學科逐漸走向邊陲。從美國哈佛大學刪減三十門課程,到各國大學相繼縮減文史哲學程,這股趨勢不僅來自預算與市場的壓力,也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選擇:是只追逐效率,還是仍願意探問意義?

作為一個走過理工訓練、又深耕人文思考,並投身森林復育的人,我深切感受到人文與理工對話的迫切。這篇文章,正是我對這個時代的回應。

raw-image

文理分科的裂縫

教育合作與經濟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顯示,過去10年有高達八成會員國人文學科入學人數大幅下降。從莎士比亞的文學殿堂到性別研究的批判思潮,人文學科似乎逐步淡出大學的核心課程。當我們問「人文學科學位值得嗎?」時,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我們是否還需要一個能夠探問「為什麼」的知識系統?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上,理工科與人文科本就不是分立的兩端。從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科學家同時是哲學家,數學公式與詩歌同樣承載著對世界的理解。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知識被分科、被專業化,學院之間築起高牆,理工被認為是「實用」,人文被視為「無用」。

然而,當量子科學挑戰我們對現實的認知,當人工智慧顛覆傳統的工作與倫理,人文與理工的對話,反而變得更加迫切。

raw-image

跨界的契機

麻省理工學院開設「人文與工程雙學位」計畫,史丹佛推動數位人文學科,歐盟將人文納入科研資助計畫……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們:跨界並非錦上添花,而是存續所需。

我自己一路走來,也深刻體會這種跨界的必要。理工的訓練給了我方法與工具,人文的浸潤則帶來深度與方向。當我投入森林復育時,生態數據與碳匯模型告訴我「如何做」;而哲學思考與文化記憶提醒我「為什麼要做」。如果缺少後者,我的工作就可能淪為單純的工程計畫,失去與土地、與人的靈魂連結。

森林,是最好的課堂。每一顆種子掉落的結果,既是科學的「機率」,也是人文的「隱喻」。我們在泥土裡播下的不只是樹,而是對未來的信念。這正是人文與理工相互需要的理由:一者讓我們能夠有效率地實踐,另一者讓我們在實踐中找到意義。

教育的未來:重織交響而非割裂

今天的大學生,十年後所學的專業很可能已被科技取代。正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柯恩所說,人文學科教會的是「如何變通」。這不是單一職業技能,而是一種持續學習與轉化的能力。

在全球永續轉型、AI崛起、氣候危機的挑戰中,我們需要能編織不同知識的「跨界人才」。未來的教育,不應再是理工與人文的對立,而是如同交響樂般的合奏:數據與詩句共鳴,科技與倫理互證。

延伸思考:跨界如何落實?

教育政策:國家資源配置,不應僅依「短期就業回報」評估學科價值,而需將人文視為社會競爭力的基礎。將跨域課程列入核心必修,或在科研資助中納入「人文社會影響」指標,能有效提升整體教育的厚度。
企業責任:在快速數位化的產業環境中,企業需要同時考量倫理、文化與社會責任。企業內部培訓若能引入人文課程,不僅能提升員工的批判思維與同理心,也能增強品牌的永續價值。
個人修習路徑:對於每個人而言,跨界並非遙不可及。閱讀一本文學經典、參與一場哲學與科技的論壇,甚至走進山林、感受生命的流動,都能成為跨界的練習。人文素養不是學位的裝飾,而是生命的底色。

藏山問行的回應

「藏山問行」的姿態,正是這場跨界呼喚的縮影。藏於山林,是與自然同在,觀照生命的奧秘;問於行動,是在實踐中探問價值與意義。

當量子科學與人文哲思交會,不只是知識體系的融合,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更新。教育的未來,應該讓每一位學子都能同時理解「世界如何運作」與「我們為何而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裡,走出確定的道路。

夢想,從來不是理工或人文的專屬。人因夢想而偉大,夢想因人而實現。這場跨界的夢,正等待我們一同編織。


後記

本文靈感啟發自《全球中央》文章〈人文學科學位值得嗎?〉,讀後引發我更多對文理跨界、教育未來與人文價值的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藏山問行 Zàngshān Wènxíng
2會員
63內容數
七歲前,森林是我的家,溪水呢喃、柴火溫暖,父母的辛勤刻印在山林間。之後我以人文博士及商學顧問的身份隨世奔波逐夢,直到內心召喚帶我回到山林。 於是選擇「半林半聿 forinker」的生活,以「藏山問行」為名,在森林裡復育生命,用筆點亮心燈。願點燃篝火,讓每個回望自然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初心。
2025/08/15
前往北方的出差途中,意外地在火車上遇見了一場清晨的光。原本只是日常的疲憊移動,卻在那束穿透雲層灑落在海面的光中,慢慢沉澱為一次與自己凝視的相遇。那一刻的體會——當身體移動,心也不必漂泊;當我們張開眼,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靜靜凝視著我們的某種溫柔提醒。 光,讓我看見了自己; 海,也靜靜地聽見了。
Thumbnail
2025/08/15
前往北方的出差途中,意外地在火車上遇見了一場清晨的光。原本只是日常的疲憊移動,卻在那束穿透雲層灑落在海面的光中,慢慢沉澱為一次與自己凝視的相遇。那一刻的體會——當身體移動,心也不必漂泊;當我們張開眼,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靜靜凝視著我們的某種溫柔提醒。 光,讓我看見了自己; 海,也靜靜地聽見了。
Thumbnail
2025/07/30
在藏山問行的旅途中,一把源自銅門部落的傳統刀具,不僅是行進林野的工具,更是感知自然脈動的介面。這把刀,隨行於各片林地之間,記錄著每一次藤蔓斬斷與心念清明的時刻,也成為與山林共處的身體回應與文化回聲。
Thumbnail
2025/07/30
在藏山問行的旅途中,一把源自銅門部落的傳統刀具,不僅是行進林野的工具,更是感知自然脈動的介面。這把刀,隨行於各片林地之間,記錄著每一次藤蔓斬斷與心念清明的時刻,也成為與山林共處的身體回應與文化回聲。
Thumbnail
2025/07/24
這支歷時五年森林陪伴後誕生的影片,從呼吸放鬆、森林漫步,到溪水低語與雨後重生,呈現一段與自然同步的內在旅程。讓我們可以在電腦前來趟森林療癒的自我覺醒。
Thumbnail
2025/07/24
這支歷時五年森林陪伴後誕生的影片,從呼吸放鬆、森林漫步,到溪水低語與雨後重生,呈現一段與自然同步的內在旅程。讓我們可以在電腦前來趟森林療癒的自我覺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