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安排了一次南投中部林地勘查旅程,第一天到日月潭時,已是夜幕低垂,雲層沉重壓著山脊,湖水靜靜地托起一層黑藍。遠方阿達紹碼頭的燈火,像一座孤立的幻境,被水面映照得更加明亮。這光在霧裡閃爍,卻也在水裡顫動,讓人一時分不清,究竟哪裡是真實,哪裡是倒影。
凝望許久,忽然想起《楞嚴經》中的深意:「一切世間諸幻化相,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眼前的光影,如夢如幻,卻也因此顯露了「真如」的存在。人心若只執著於碼頭的光亮,便會忽略山林的靜默;若只沉浸於湖面的影子,便會錯認水中浮動即是本質。
佛法告訴我們,境界的顯現並非問題,問題在於心的執取。那一瞬間,仿佛聽見湖水在低語:光與影本無爭,動與靜也無別。只是人心起了分別,便有了遠與近、真與假。夜深時,雲層厚重,把山勢完全遮去,僅剩湖面微微的光。彷彿提醒著:世間的確定感,常常也會被一場霧氣奪走。而心若能靜下來,幻象自然消融,空性自會顯露。
直到拂曉,天空漸亮。山巒從黑影轉為灰青,再漸漸染上微光。湖水也由墨色變得清澈,霧氣舒展,山與水的輪廓終於明白。這轉變的過程,像一場修行——由無明到覺察,由迷濛到清明。
清晨,我循著山路往上走,嘗試尋找那片林地的入口。腳下的泥土仍留著昨夜的潮氣,石縫間伸出青苔與小草,竹林在山坡上斜直交錯,枝葉相互拍打,像是在低聲交談。蕨類成片鋪展,綠浪層層堆疊,與直立的針葉林形成鮮明對比。走在林間,能聞到潮濕的泥土味與落葉腐植的氣息,混合著晨風送來的冷涼。
林中偶有鳥鳴從高處傳來,蜿蜒的藤蔓掛在枝間,腳下不時傳來枯枝斷裂的聲響。陽光穿透樹梢,形成細碎的光斑,灑在身上,彷彿提醒著「此刻正是最真實的所在」。汗水與晨光交融,身體的勞動與自然的回應,使一切感官都回到原點。這是真實的經驗,不再是夜裡湖面的幻光,而是枝葉、露水、泥土的踏實。
走到高處,回望日月潭,湖水在晨光中恢復澄明,山巒一層層展開,雲霧像絲帶纏繞山谷。那一刻,心中忽然湧出一種領悟——幻象未必要拒絕,真實也未必要緊握。夜的幻與晨的實,本是同一片天地的展現。

天地間的這場演繹,讓人反思:人心之所以混亂,並非世界本身錯亂,而是心中光影未能調和。當眼睛只追逐阿達紹碼頭的燈火,心便難安;當意念能容納夜的黑、霧的厚、光的閃爍,以及林地的枝葉與湖面的澄明,心境便會自然通透。
《楞嚴經》曾借「幻化」提醒眾生:世間一切,如水中月、如鏡中花,看似真實卻不可得。白話故事裡,也提到佛陀以清涼語音,讓弟子們在困惑中頓悟。此刻望著湖山,正是如此。人若執著於影,就會失落;若能洞見「影即因光而生」,便能轉而看見根本。
於是明白:修行不是離開幻象,而是在幻象中照見其空。正如碼頭燈火不必熄滅,林地入口也不必立刻找到,但若心能安於觀照,幻境與現實都能成為覺醒的契機。
天色漸明,鳥聲響起。山與水的界線清晰了,但心裡卻知道——無論夜與晝、光與影、本質與幻象,本無二致,只是我們用分別心將其切割。若能隨境轉而不執著,湖山即是道場,光影便是經卷。
🌲👣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