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森林,眼前的一切似乎是最單純的存在:樹影婆娑、鳥鳴交響、草木散發著潮濕氣息。然而,若依《心經》的眼光,這一切不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十八界的展演——六根、六塵、六識的交織。

眼根對色,於是有林間的綠、石上的苔;耳根對聲,於是有蟲鳴與風聲;鼻根對香,嗅到的是土壤濕潤的氣息;舌根對味,飲水時的甘冽;身根對觸,手掌撫過樹皮的粗糙;意根對法,則是心中浮現「這是森林」「這是寧靜」的觀念。這一切,合而為生命的「我」。但當追問: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心經》提醒——只是緣起幻合,無有自性,故曰「皆空」。
森林裡的體驗,因此成為覺知的契機。當目光專注於枝葉的脈絡,當耳朵不去分辨聲音的好惡,只是聽見,便會發現,十八界並不是要我們執取的「我」,而是一場不斷流動的「如幻」。若從時間觀來看,森林中的正念行走,正是十二因緣的縮影。腳步落下的一剎那,念頭隨之生起。風拂面,身心便有「觸」;因觸而生「受」,覺得清涼或不適;從受而起「愛」,愛其清涼,惡其刺骨;隨之而有「取」,希求保有、或排斥。這一連串的心理活動,不正是「愛、取、有」的展演嗎?
於是森林的修持,不是追逐某種境界,而是讓自己在行走中觀察:念頭如何生,如何滅;執取如何起,如何落。這就是將「十二因緣」轉化為正念練習的方式。當下若能觀照「受」而不執著於「愛取」,便已在生命的時間流中種下解脫的可能。

森林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導師。樹木的生長,來自種子與土壤的因緣;鳥的鳴聲,因清晨與風的和合;溪水的奔流,因雨與地勢而起。若細細觀察,萬物皆依因緣流轉,正如生命亦無非是十二因緣的示現。當我們在林間安步,眼前所見即是空間的十八界,腳下所踏即是時間的十二因緣。
若能於此觀照,生命的苦便不再只是必然。苦,是因為執取;不苦,是因為放下。正如樹木在秋冬必然落葉,但春風再來,又自有新芽萌出。時間與空間皆是流轉,空性正是其中的真實。
在森林裡的正念修持,便是以六根去接觸六塵,卻不被六識所纏縛。當風吹動樹梢時,讓耳朵只是聽,不去分別;當陽光灑在臉龐時,讓身體只是受,不去執取。如此,空間的十八界轉為清淨,時間的十二因緣化為解脫。
林中正念,不是要離開生活,而是回到最原初的覺照:眼見、耳聞、鼻嗅、身觸,皆是流轉,也是空寂。唯有在這樣的覺知中,才真正理解《心經》的智慧:五蘊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
藏山問行語錄
森林是最清淨的經文,風聲鳥語皆是因緣。當六根接觸六塵,若不執著,便是菩提。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