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次防護,不只是抵禦風雨,也是為森林種下未來的韌性。
颱風消息一傳來,花蓮的山與海彷彿比人更先聽見了風聲。天空雖仍晴朗,卻隱隱透出一種潮濕的緊迫感。今日一早,便動身前往 576,為林地裡的幼苗們加強防護。
早些時候,這些幼苗已經用細黑繩做了固定工程,但颱風的風勢並非尋常,黑繩雖堅韌卻過於細密,風力一旦加劇,繩索在不斷擺動中可能摩擦樹幹,對稚嫩的樹皮造成傷害,甚至不小心會勒斷樹苗。這份擔心讓我在昨晚特地剪了不少條較寬的布條,今晨為它們重新固定支架。布條的柔軟能分散受力,包裹時如同替孩子圍上厚圍巾,既防護,也溫柔。


防颱的工作在烈日下頗曬的,卻在接近午後一點時被光影喚醒。陽光透過枝葉,灑在地面與樹幹之間,形成一幅幅靜謐的圖景。林地裡的光,不只是光,更像時間的呼吸,忽而灑落,忽而隱匿,讓人不由自主放下手邊的活,拿起相機記錄下這份美。
回到家後,腳步並未停下。庭院裡的台灣欒樹長得高大,枝條在風中或許會與屋簷相擦,便取剪刀稍加修整。修剪間,忽然在旁邊的土地上發現了兩位「不速之客」——一株茄苳與一株樟樹。它們是台灣的原生樹種,各自擁有濃厚的氣息與姿態,若在野地成長,終會成為一方的綠蔭。但在住家的邊緣,它們的未來顯然會受限,甚至影響建築的結構。
看著這兩株幼苗,腦中浮起一個念頭:或許它們是老天爺與佛菩薩的贈禮,要我將它們移植到 576。那裡的土與風,足以成全它們的生長;而它們的根與葉,也能成為復育森林的一部分。
順手整理剛修下的台灣欒樹枝條時,忽然想起——何不帶去 576 試試扦插?雖然成活率未可知,但碰碰運氣,若能在那片林地裡多長出幾株欒樹,這段修剪便多了一層延續生命的意義。

颱風預計會在明日到來,風雨未至前,防護的工事只是表面的安全;真正的安全,在於每一次與土地的互動,能否讓生命的根扎得更深、更穩。576 的防護工程,不只是在抵擋這一次的颱風,更是在累積森林面對未來風雨的韌性。而這兩株從庭院到林地的原生樹,以及那幾枝等待生根的欒樹插穗,正好成為這份韌性的延續——從生活的意外驚喜,到山林的深長守望。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