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港人速寫日記#143 再會了 蘋果日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疫情,也因為停電,更因為大家都已經沒有買報紙的習慣,所以這一天台灣蘋果日報最後一天發刊,完全是無聲無色,無人談論。沒想到一份曾經撼動台灣報壇的紙媒,會如此安靜地離場。同一天,因為黎智英被香港死黑警凍結其香港蘋果日報的股份,所以在台蘋稍稍下台之時,香港蘋果也正在風雨飄搖。
天爸沒有特別喜歡蘋果日報,小時候都是跟隨爸爸看成報,讀中學時明報或星島日報都會看一下,但是對當時兩大報蘋果與東方一點興趣都沒有。
到台灣後,拜互聯網剛剛興起之賜,大學時會用56K連線看明報及蘋果日報。當時對蘋果日報依然沒有好感。天爸本身不是好八卦的人,明報正正經經比較合胃口。後來在明報寫專欄的陶傑轉到蘋果日報,天爸才開始每天買蘋果日報。當時閱報習慣由一天看兩份報紙,改為一天看三份報紙:明報、信報、蘋果日報。
因為在電視台工作的源故,竟然有緣與陶傑合作,天爸這位小粉絲問陶傑為何轉戰蘋果。當知道蘋果日報是願意尊重文化人,出一個文化值錢的稿費來向陶傑招手時,天爸對蘋果日報完全改觀。的確,香港蘋果日報的專欄名家匯粹。文化人獲得尊重,自然識英雄重英雄,幾頁副刊就是文壇的天下了。當然明報與信報都很精彩,但香港蘋果日報副刊也是不能錯過的。
天爸人生唯一一次與黎智英擦身而過,是2014年928在金鐘催淚彈滿天的現場,天爸為另一家報館拍攝現場情況。就在馬路正中央,黎先生身陷催淚煙之中,半跪在地上作嘔,但當濃煙漸散,他仍然堅持留下,呼籲大家冷靜……但在那烽火的前沿,一位66歲的老人,雖然身形健碩,但無論如何喊破喉嚨,也不過是戰場中默然無聲的一格畫面而已。而在他不遠處,剛好有一年輕人於煙霧之間舉起雨傘,這一格畫面成為了傳世的雨傘革命歷史圖片。
2019年,當在台香港人想支持香港的手足,或者向台灣朋友傳遞訊息,台灣蘋果日報必然是刊登廣告的首選。蘋果日報之於香港人,是一份難得的堅持,也算是香港僅有未被收編的重要媒體。
移民台灣後,每到便利店買報紙,總是買不到蘋果日報。有一說法是各家早餐店都會向便利店預訂蘋果日報,好讓來吃早餐的顧客閱覽,所以在便利店中蘋果日報一份難求。
應該是2012-2013年前後,蘋果日報推出「動新聞」,推翻一切傳統紙媒的法則,勇於開發新領域。一時之間成為風潮,各家報社或電視媒體都想學蘋果,但那種敢於破格的成功,是黎智英獨到眼光與生意觸覺化學作用下的產物,不是其他媒體可以學得來的。
黎智英眼光獨到,很多投資都很成功。但即使他英明一世,最後他竟然堅持留在香港,結果被獨裁政權玩弄於股掌之間,未審先囚身陷囹圄,一代豪傑與其吒叱華人社會的報業,或許自此灰飛。
台灣報業競爭激烈,幾大報系各護其主。而蘋果日報一直保護的是其獨有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是自由市場才有的推陳出新,是民主社會才有的揭秘犯威。黎先生在台灣也損手幾次,但他依然未有放棄。如今蘋果日報在台灣只剩下網上版本,以後到早餐店再也看不到蘋果日報。或許連天爸也要成為低頭族,在手機之中繼續支持蘋果日報。
註1:「⋯⋯⋯⋯」的部份是收費讀者才看到的資訊喔!
註2:你的訂閱是給天爸天媽最佳的支持喔,始終要維持三個仔女的生活費不容易啊⋯一個月只需要60元,你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囉,不然部份收費文章就可能會錯過啊!訂閱請按我,謝謝!
註3:不管你有沒有訂閱,你都可以按以下「贊助」來支持天爸及天媽喔!謝謝!
註4:歡迎到《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粉絲專頁,了解更多天爸的想法喔!
註5:如果你會粵語,歡迎到《親子・生活・去台灣》,天爸不時會有粵語影片發佈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7會員
271內容數
一位普通不過的爸爸,分享生活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個仔女 的其他內容
原本繁華的竹北,這一夜燈光不太亮。對,停電了。感謝無數香港的朋友慰問,一宗停電新聞會讓你們馬上想到我們一家,證明我們還是活在同一個天空下!
六年級的天一背着10kg登山背包,從火車站跟着老師與同學一起走出來,她看來精神奕奕,一點不像剛剛走完四天三夜登山挑戰課。從天一完成挑戰課的身影之中,天爸為她感到自豪。想想當日花盡心力移民台灣,為的就是這刻的滿足感。我們家的華德福教育之路,在天一身上已經走了一半了!
來到台灣生活,其中一樣難以適應的事情,就是餐廳開門營業的節奏。不少餐廳都是早上11點左右開門,至兩點就休息。五點鐘再營業,至八點就關門。漫長的兩點至五點怎麼辦?台灣人都不吃下午茶嗎?都是規規舉舉準時用餐的嗎?
如果你跟天爸年紀相若,應該有聽過許冠傑的《制水歌》,或者應該會有印象以往香港電視劇或電影,總有「樓下閂水喉」(請樓下的住戶關水)的呼喊聲,讓水壓較不足的樓上住戶有水可用。香港缺乏水資源,自英國統治後移入大量難民,淡水供不應求,經常發生水荒,制水成為當年香港日常。台灣以往有試過制水嗎?
到底多少人會為了台灣健保而移民台灣?在眾多向天爸查諮移民程序的人當中,從來沒有人因為健保制度而決定離開香港。台灣的好不只是健保,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台灣生活習慣與香港接近、語言溝通方便、飲食習慣相似、台灣人熱情友善等等……是一張一張美麗的畫面交織成無人能比的寶島,而不會有人只是為了健保而選擇台灣。
最近突然又很多人查問移民台灣,他們懷着忐忑的心,對未來茫茫的思緒,雙手握着沉重至提不起的行李,遲疑着要不要跨出那道家門。他們詢問移民的手續不過就是那些,但後面更多的是移民前的不安與焦慮,這讓天爸回想起快10年前的那段日子,也讓天爸回想詩經中《碩鼠》的世界。
原本繁華的竹北,這一夜燈光不太亮。對,停電了。感謝無數香港的朋友慰問,一宗停電新聞會讓你們馬上想到我們一家,證明我們還是活在同一個天空下!
六年級的天一背着10kg登山背包,從火車站跟着老師與同學一起走出來,她看來精神奕奕,一點不像剛剛走完四天三夜登山挑戰課。從天一完成挑戰課的身影之中,天爸為她感到自豪。想想當日花盡心力移民台灣,為的就是這刻的滿足感。我們家的華德福教育之路,在天一身上已經走了一半了!
來到台灣生活,其中一樣難以適應的事情,就是餐廳開門營業的節奏。不少餐廳都是早上11點左右開門,至兩點就休息。五點鐘再營業,至八點就關門。漫長的兩點至五點怎麼辦?台灣人都不吃下午茶嗎?都是規規舉舉準時用餐的嗎?
如果你跟天爸年紀相若,應該有聽過許冠傑的《制水歌》,或者應該會有印象以往香港電視劇或電影,總有「樓下閂水喉」(請樓下的住戶關水)的呼喊聲,讓水壓較不足的樓上住戶有水可用。香港缺乏水資源,自英國統治後移入大量難民,淡水供不應求,經常發生水荒,制水成為當年香港日常。台灣以往有試過制水嗎?
到底多少人會為了台灣健保而移民台灣?在眾多向天爸查諮移民程序的人當中,從來沒有人因為健保制度而決定離開香港。台灣的好不只是健保,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台灣生活習慣與香港接近、語言溝通方便、飲食習慣相似、台灣人熱情友善等等……是一張一張美麗的畫面交織成無人能比的寶島,而不會有人只是為了健保而選擇台灣。
最近突然又很多人查問移民台灣,他們懷着忐忑的心,對未來茫茫的思緒,雙手握着沉重至提不起的行李,遲疑着要不要跨出那道家門。他們詢問移民的手續不過就是那些,但後面更多的是移民前的不安與焦慮,這讓天爸回想起快10年前的那段日子,也讓天爸回想詩經中《碩鼠》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6月24日0時50分,首批《蘋果》於太子報社士多發售。56分,運載報紙車的《蘋果》抵達旺角,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與亞皆老街交界的報紙檔已經有逾千人排隊,購入最後一期《蘋果》,人龍圍繞附近大廈繞了一圈。排第一的讀者更帶同昨日(6月23日)的《蘋果》,於晚上10時左右已經到報紙檔外排隊。她形容是該報是「被」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爸爸離世已經八年,早前他在生時一位他的前員工及他出版的雜誌的一位「擁躉」跟我聯絡並和我有個茶敘,兩位也是我素未謀面⋯⋯
Thumbnail
新石亂報的特派記者現在正在台北某抗議現場,為你報導第一手新聞,在許多年青人慷慨激昂、高聲抗議的同時,記者看到一個年紀老邁的老伯伯也在跟著舉手抗議,不禁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記者:「你好!我是新石亂報的特派記者,請問你為什麼來參加這場抗議?」 老伯伯:「我年少時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一輩子反共抗俄,最
Thumbnail
#通勤必備 #大誌雜誌 #110期 #一腳踏進了 #thebigssuetaiwan 大約半年多前,我家附近販售雜誌的阿伯消失了,我也就同步失去《大誌雜誌》的消息,但心裡還是惦記著。然後沒過多久竟然就⋯⋯⋯因緣際會生出了一本(驚)。想著大學畢業後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經驗,到現在踏進了社會企業,感受到
Thumbnail
 ~蘋果樹篇 「媽咪,為什麼台灣沒有蘋果樹呢?」阿泰問。 「台灣天氣太熱了,蘋果樹沒辦法長好吃的大蘋果啊!」媽媽回答。 「把蘋果放在樹上,蘋果樹就有蘋果啦!」媽媽臉上劃過三條黑線。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上週停訂報紙,也解除追蹤,把電子報設定去垃圾桶。
Thumbnail
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自2020年8月間遭港府國安處以違反《國安法》等罪名拘捕後,在監獄中度過超過3年的時間,案件才在2023年12月開審,是港版國安法下首例被控「外國勢力勾結罪」的審判。 所有自由世界的人民都關心香港將何去何從,黎智英案件涉及了哪些爭議,檢視這個案件,一起關心香港,聲援黎智英。
6月24日0時50分,首批《蘋果》於太子報社士多發售。56分,運載報紙車的《蘋果》抵達旺角,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與亞皆老街交界的報紙檔已經有逾千人排隊,購入最後一期《蘋果》,人龍圍繞附近大廈繞了一圈。排第一的讀者更帶同昨日(6月23日)的《蘋果》,於晚上10時左右已經到報紙檔外排隊。她形容是該報是「被」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爸爸離世已經八年,早前他在生時一位他的前員工及他出版的雜誌的一位「擁躉」跟我聯絡並和我有個茶敘,兩位也是我素未謀面⋯⋯
Thumbnail
新石亂報的特派記者現在正在台北某抗議現場,為你報導第一手新聞,在許多年青人慷慨激昂、高聲抗議的同時,記者看到一個年紀老邁的老伯伯也在跟著舉手抗議,不禁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記者:「你好!我是新石亂報的特派記者,請問你為什麼來參加這場抗議?」 老伯伯:「我年少時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一輩子反共抗俄,最
Thumbnail
#通勤必備 #大誌雜誌 #110期 #一腳踏進了 #thebigssuetaiwan 大約半年多前,我家附近販售雜誌的阿伯消失了,我也就同步失去《大誌雜誌》的消息,但心裡還是惦記著。然後沒過多久竟然就⋯⋯⋯因緣際會生出了一本(驚)。想著大學畢業後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經驗,到現在踏進了社會企業,感受到
Thumbnail
 ~蘋果樹篇 「媽咪,為什麼台灣沒有蘋果樹呢?」阿泰問。 「台灣天氣太熱了,蘋果樹沒辦法長好吃的大蘋果啊!」媽媽回答。 「把蘋果放在樹上,蘋果樹就有蘋果啦!」媽媽臉上劃過三條黑線。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上週停訂報紙,也解除追蹤,把電子報設定去垃圾桶。
Thumbnail
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自2020年8月間遭港府國安處以違反《國安法》等罪名拘捕後,在監獄中度過超過3年的時間,案件才在2023年12月開審,是港版國安法下首例被控「外國勢力勾結罪」的審判。 所有自由世界的人民都關心香港將何去何從,黎智英案件涉及了哪些爭議,檢視這個案件,一起關心香港,聲援黎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