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當陽光落地,森林會告訴你:我一直都在,只是在等一個機會長回來。
昨日在576林地的某處,我照例巡行及整理咬人狗倒木的覆蓋層。就在一片略為幽暗且接近山坡的林地,發現3處的大葉楠木群。那是幾個月前我曾在這一帶進行大規模的藤蔓清理。當時並非一次就將覆蓋整個樹冠的藤蔓全數剪除,而是循序漸進地拉開一些光的縫隙。多數纏附在樹梢上的藤蔓,隨著幾次陽光曝曬、雨水洗刷與風拂枝條,慢慢枯萎、脫離枝幹。有些是在暴風過後自然落地,有些則是等到變得脆弱易碎,才順勢拉扯下來。這樣的清理不是一次性的任務,而是一場時間、風雨與人手共同進行的緩慢合作。

清理畫面見:雨後的耳朵:在《隱藏的宇宙》與林間法音中的自然共振|576森植誌 一文
也正是這樣的節奏,讓陽光有機會緩緩滲入地表,讓林地重新呼吸,也讓那些大葉楠木的幼苗得以從沉默中浮現。數量出乎意料,筆直向上、清晰有力。葉片寬大、姿態挺拔,像是一群沉睡多年終於醒來的年輕守林者。我走近細看,不是一兩株,而是一整個族群。驚訝之餘,我緩緩抬頭,林冠之間有幾株主幹遒勁、葉冠圓潤的母樹安靜地站著。推估高度至少8-10公尺,像是沉默的守望者,自始至終便從未離開,只是過去因為藤蔓阻擾,一直未被看見。這些大葉楠不是人工刻意栽植的成果,而更像是一場緩慢卻堅定的回歸。它們在昏暗中忍耐、在時間中等待,如今環境稍微鬆動、光線重新灑落,便立刻以生命的姿態回應,無需言語。
作為台灣原生重要喬木,大葉楠木具高度生態價值:耐陰、耐濕,果實可供鳥類食用,葉層可為昆蟲棲居,根系發達,有助於水土保持。若在林地中開始出現自然更新的族群,代表這片地景的微氣候與生態條件正逐步成熟。
這一切的發生,不需過度設計。僅僅是藤蔓的消退、陽光的回歸、空間的釋放,森林便自然接手。我所做的,不過是退一步、不擋道、不急於干預,在對的時機,給出光與空間。森林真正的復育,往往不是人去「種」,而是人願意「聽」。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
🌿 大葉楠木(Machilus kusanoi)介紹
大葉楠木,為台灣特有種,屬於樟科楠屬,是典型的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40公尺,徑粗可逾1.5公尺,樹皮灰褐帶紅斑,枝條細長斜伸。葉互生,形狀多為倒披針形至長橢圓狀,全緣而有光澤,單葉革質,長可達25公分,是其辨識特徵之一。
大葉楠分布於台灣全島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溪谷與潮濕地帶,尤其集中於海拔800公尺以下地區。它是本地闊葉林的重要組成,亦是生態復育中的代表性原生種之一。
春天吐葉時,嫩芽帶淡紅色,具觀賞價值。花期落於春末夏初,黃綠小花集成圓錐花序,秋冬結果,核果成熟時呈紫黑色,為多種鳥類的重要食源。其葉亦為青帶鳳蝶等昆蟲幼蟲的食草。
除了生態功能,大葉楠木木材淡紅褐色,堅實耐久,加工性佳,廣泛用於建築、傢俱、樂器、棺木等;其樹皮富含黏質液,可作為線香原料。根部入藥,可治腹痛與霍亂。
在576林地中,若能觀察到大葉楠自然更新或族群擴張,往往象徵著林相健康、生物多樣性提升,亦說明森林正逐漸恢復其原生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