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一枝一果,都是森林的心跳;一插一種,皆是未來的序曲。
這兩天,我都在午後兩點出門,帶著剪刀與容器,展開新的復育體驗。第一天,走到花蓮市某溪堤防邊的老樟樹旁,粗壯的枝幹承載了百年的風雨與季節,葉片散發著熟悉的清香。取下一些半木質化的枝條時,彷彿觸碰到樹木累積的歲月,它的力量不僅存於根莖,更流動在新枝裡,準備將生命延續下去。
另一處則是一棵健康而果實纍纍的茄苳樹。它生長在不同的地點,但在近期特別吸引了我的注意。果實小而渾圓,色澤帶著樸實的沉穩,成串下垂,如同大地所贈予的種子寶藏。將它們細心採下、裝袋,這一刻的心情像是收穫,也像是托付。茄苳作為臺灣原生的重要樹種,曾廣泛存在於平原與聚落,如今透過這些果實,期望能在576落地生根。
回到林地,扦插與育苗的過程顯得格外謹慎。樟樹與茄苳的枝條修整後,先插入加了生根劑的瓶水中,再轉入扦插土中;茄苳的果實分為兩種模式,一部分直接放入育苗盤,另一部分先浸泡24小時後,靜待隔日再播下。這兩日總計處理了約150顆茄苳果實,另外還有百餘顆則直接撒在林地間,有些落在適宜的空隙,有些則撒在先驅樹如咬人狗的旁側,期待在不同條件下萌芽,以利將來替代咬人狗,成為穩定樹種。這些散播的果實,也許不會全部成長,但每一顆都有了與576土地對話的機會。除了茄苳與樟樹,杜虹花(白粗糠)與黃荊也被納入這次的扦插計畫中。它們未來將被安排在排洪溝邊與鄰近林地的鐵籬笆旁,希望未來能長成一道自然的綠圍籬,既美觀又具生態功能。這些選擇,都是基於林地實際需求而來——目前576最欠缺的是茄苳與樟樹,而這些伴生植物能在結構上與景觀上,補足森林的層次。
今天工作剛結束了,發現天色已漸暗,收拾好工具,離開林地時,月亮已經悄然升起。夏末初秋,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林間的涼意也悄悄浮現。看著在夜色下靜立的育苗架,心中浮現一種安定:無論晝夜交替,生命都在這裡延續。這些新插下的枝條、灑下的果實,將隨著夏秋的輪轉,期待有一天能移植到泥土裡,醞釀出它們的生命。

育苗是我投入森林復育後,尚未落實的學習與執行的工作。這次特別刻意藉此開展,期待未來能夠自在地在576及周圍林地中,取種、育苗,形成循環的復育力量。同時,也期盼能將這些培育出的苗木分享給鄰近的社群與土地,讓森林復育不只是一地的行動,而是逐步擴散的共同參與。
森林復育從來不僅是種樹,而是一種承諾與對話。當枝條被剪下、當果實落入土中,這些動作承載的不只是物理的繁殖,更是一種延續的象徵。它提醒著人類:我們所做的一切,將影響森林百年後的樣貌。復育的時間不以人的急促計算,而是依循自然的步調;每一株新芽,都是時間與耐心的回饋。
576的旅程,因此展開了新的篇章。這不僅是一個育苗的行為,而是一場生命的接力。人與樹,在這片土地上共同書寫未來的森林。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