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播種是提問,發芽是回應。森林,總在靜默中告訴我們答案。
在576的林地裡,林蔭交錯,光影隨風而動。還記得7月30日那天,我帶著從別處收集來的大葉山欖種子,輕輕播入土壤中。那時心裡並不確定,它們是否會在這片土地醒來。只是憑著直覺,選擇在樹冠的庇護下,開出一點空間,將種子埋入泥土,讓它們自己與土地對話。
隨著時間靜靜流轉,林地間經歷了夏末的潮濕與烈陽,落葉一層層鋪覆,蟲鳴與風聲不斷回響。等待的日子裡,土地沒有給出任何明顯的回應。
直到9月1日,在潮濕的泥土與樹葉的縫隙間,竟然已有8株細小的嫩芽終於冒出。那對綠色的子葉,像是向林地伸出的一個信號:一個月的靜默之後,生命正要展開。
從種子到幼苗的回應
大葉山欖 (Elaeocarpus sylvestris),是台灣低海拔常見的原生樹。它的存在,不僅意味著喬木的成長,更代表著一個棲地的恢復。鳥類會因它的果實聚集,微生物因它的落葉而繁衍,而它本身也將成為未來林地的一部分。
在幼苗期,大葉山欖耐陰,適合在林蔭中萌芽。這與種子的落點呼應:光不是強烈的照射,而是經過層層葉片篩下來的柔和。土地提供濕潤,落葉化作庇護的覆蓋層。人所做的,只是掀開一個小小的縫口,剩下的,全是自然自己完成的事。
林地的回聲
在林地裡播種,往往是一種無聲的問答。7月30日的播下,是一個問題:這裡,還容得下新的生命嗎?
而9月1日的發芽,正是土地的回應:生命,仍然願意在這裡延續。
大葉山欖的發芽,不僅是復育紀錄的一環,更是一種象徵。它提醒著人們,森林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無數次的重複、嘗試與回應。正如佛典中所言:「因地真,果自圓。」真實的播種,才有圓滿的收成。

人與自然的共修
在576的林地裡,對我而言,種子不只是一顆植物的開始,更是人心的一次試煉。播下它,等候它,觀察它,不干擾它。人與自然的關係,正是在這樣的靜默中被修復。
大葉山欖未來將長成一株大樹,或許需要數十年。但即使現在,它仍以最纖細的姿態,提醒我們:恢復森林,不是追求速度,而是學會與自然的時間節奏同行。
相信有一天,當林地裡大葉山欖的枝葉伸展,與楠木、相思一同構築起森林的層次時,今日的小小嫩芽,會成為那片景色的起點。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