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

含有「M型社會」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九月份的財經報導出現了上面的三張經濟圖組,台灣的出超睽違25年首度勝過南韓(台灣人口只有南韓的一半,這樣的出超是非常驚人的);其次是台灣的人均GDP在去年超越日本後,今年又超越南韓的3.7萬美元,來到人均3.8萬美元的新高;最後是瑞銀的財富報告表示台灣人均資產944.7萬,超越日本與南韓‧
Thumbnail
Scorpion-avatar-img
6 天前
每每看到用房價所得比來表示住房負擔,都會想到這個比較有重大缺失,各個地區的住房成本除了房價(資金成本)以外,最重要的稅賦成本並沒有列入考慮。 台灣房屋持有稅率極低,幾乎可以視作免稅;相比之下,以我熟悉的美國為例,房屋稅動輒房價的0.8~2.5%且隨房價調升,以自己購屋的例子來說,平均每月的稅賦大約是貸款還款額的1/5,而貸款是繳完就沒了,但是稅金是要永遠繳下去直到天荒地老。 如果用2.5%的無風險實質報酬把每年稅賦的現金流做現價折算,加上稅賦負擔以後美國地區實際購房成本負擔是名目房價的1.3~2 倍才是;其他地區如加拿大的稅賦也不低(看在哪一省),而英國、澳洲的稅雖然不像台灣幾乎為零,但是應該是比北美低很多,圖表中雪梨、奧克蘭的排名會往後移動。 另外,資金取得的成本就不用說了,美國目前的房貸利率仍然高於6%,同樣的房價台灣人貸款買房的成本遠遠較美國低。不過美國是固定利率,台灣和很多其他國家都是浮動利率,這不是很好比較,我就不太會折算了。 總之,房價所得比的數據會嚴重扭曲實際上的住房負擔。比較好的比較是看租金所得比,因為租金本身就包含了資金成本、稅賦成本、維護成本等等種種因素在內,惟租金的統計資料可能比較難取得就是了。
金融人類學徒-avatar-img
發文者
6 天前
Scorpion 謝謝您的回應. 我同意您說的"可負擔居住成本"應該是以租金所得比而非房價所得比. 也認同房屋持有成本也是購屋成本的考量之一. 但不可否認房價所得比是最簡單直觀的衡量該國居民想擁有一間自住房的難易程度. 房屋稅/土地稅的計入只是更細緻這個計量單位的精準度而已. 其實包括各國的房貸成本等也都同樣需要計入考量, 那就算不完了.
近年来,台灣的私立學校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統計顯示每七個國中生中就有一個選擇私校。這一趨勢背後涉及多重因素,包括政策、經濟狀況、收入分布、家庭教育理念和博雅教育等。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追求、私校的穩定環境,以及公立學校面臨的挑戰,共同推動了這股私校熱潮。家長到底要怎麼選擇才好...
Thumbnail
付費限定
經濟學人6月29日文,主標譯「麥當勞與漢堡王價格戰開打對美國通膨的影響」、副標譯「不只美國消費者可大快朵頤,聯準會的官員也磨拳霍霍的打算爽舔飽食一餐」筆者看法。 【方方評論】 1. 惡性價格戰,企業更富有,窮人更窮,貧富懸殊更甚、M型社會更嚴重 2. 聯準會的官員該出手拯救通膨 3. 選舉操作?
Thumbnail
有位國王在出遠門之前,找來三名僕人。 國王分別給了他們一人一枚金幣,讓他們隨意使用。 國王回來後,詢問這三名僕人,是如何使用金幣的? 第一名僕人說:「我用這一枚金幣,賺回了十金幣。」 國王聽了很高興,於是賞賜他十個金幣。 第二名僕人說:「我用這一枚金幣,賺回了五金幣。」 國王覺得還不錯,也賞賜他五個
Thumbnail
時間管理 黃金法則這本書是由呂宗昕教授寫的,書的封面有一句話會很吸引目光,他寫著 窮忙著只想節省時間,成功者才懂得創造時間! 但我個人是把它當成是一個提醒自己的書,也就是說我想提醒我自己不要當窮忙族,記得要好好管理自己的時間,另外因為我八月要講課的內容有一堂是時間管理,所以真的蠻適合分享的。
Thumbnail
一個激起人們擁有慾望的書名,「讓錢自己流進來」是多麼讓人興奮的一件事,擁有這樣個機制,要做些什麼、需要什麼能力、擁有什麼條件,具備什麼樣的思維,定很多人有許許多多的好奇。很多事無法理解,作者用故事的形容來告訴我們,雖然顯易懂但意義深遠,在接觸投資理財及創業的朋友們,很多故事在學習當中也許都知道,這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人類的思考是無法簡單的說明。日光底下無新事,人類的思考因為腦生理結構,都受是過去記憶所束縛(即認知偏見)。只有「思想家」才能擺脫束縛,發展出如「核心─邊緣」的創新思考。所以,我們必須站在「思想家」的肩上,先模仿、吸收、消化,自己銳變成「思想家」之後,才能心靈自由及靈感湧現的創新思考。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法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大,當然不只是法國,全世界都存在貧富差距的問題,位於富人階級之上,還有頂端極少數,屬於1%的超級富豪階層…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