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璇 Eve Liu-avatar-img

劉懿璇 Eve Liu

146 位追蹤者

劉懿璇 Eve Liu

146 位追蹤者
Z世代;從小輾轉兩岸成為第三文化小孩;曾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訪問學者;香港浸會大學畢業後赴全球頂尖商學院 INSEAD攻讀管理學碩士。之後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分析師。現信奉「人生是來體驗的:應在生活的地方工作,而非在工作的地方生活」開啟數位遊牧。25歲出版自傳《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
avatar-img
Eve's Salon: 投資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
304會員
165內容數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沒錯,今天我27歲了! 想要深刻的總結一些什麼,但又不想搞的像「結業彙報」,畢竟有很多事物還在「進行時」。 但最讓我感慨的,是我的人生居然就像「我所設計」的那樣進行著... 當我不滿意我的生活,我就「親手」去改變它。
Thumbnail
Joker-avatar-img
1 天前
好年輕!!!! 生日快樂!!!
劉懿璇 Eve Liu-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Joker 享受青春歲月!謝謝祝福😃
最近看到我是老查 分享的文章絕對不是「想太多了」,用第二曲線的框架思考人生下半場越早越好 ,覺得心有戚戚焉。 當中分享的「第二曲線」,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在無形之中使用「第二曲線」思考我的人生規劃。 所謂的「第二曲線」,最早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迪提出。指的是在原先的成長曲線衰退之前,就
Thumbnail
最近回南部,發現很多公司甚至包括要跨行科技業的傳產都有無法跨入第二成長的問題。主管即便口頭上以改革為主卻默許資深員工用老方法,導致提出解決問題的新人變成問題...
劉懿璇 Eve Liu-avatar-img
發文者
5 天前
哈斯的採購人生 哈哈interesting。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個配方很熟悉😅
「如何讓人重視自己說的話?」大概是每一個開始做自媒體、經營個人品牌的人,想破腦袋都希望攻克的目標。 畢竟,「重視」才代表你寫得東西、發表的言論,有人閱讀、有人評論、有人收藏。你才開始從普通的「個人帳號」,晉升為有人追隨的「個人品牌」。 然而,我發現大部分人攻克這個目標的方式都是「錯的」。
Thumbnail
曾湘芮-avatar-img
2025/08/18
果然還是要抓人眼球嘛 我還沒學會ㄟ(喂)
劉懿璇 Eve Liu-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8
曾湘芮 理解錯誤了
作者分享籌備新課程「出版寫作營」的過程,從籌備到產品發表的焦慮與反思。作者從中學習到享受過程的重要性,並體悟到過程比結果更為珍貴,期許能與學員共同創造寫作的歡樂時光。
Thumbnail
曾湘芮-avatar-img
2025/08/11
這個響應真不錯
假如你有在經營「社群媒體」,你一定會發現: 現在的內容產出速度,已經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人人都在學習如何使用AI,在同等時間內產出更多「內容」。透過「海量內容」的戰術,搶佔更多在市場上「被看見」的空間。
Thumbnail
很多人問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寫書了,怎麼辦?」 「準備好」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決定。 你以為還差得遠,但是: 你在每一次演講或工作坊裡分享的經驗,早就是一個章節的書稿 你在筆記軟體裡默默存下的碎片靈感,可能已經是一本書的雛形 你在社群上寫的那些觀點,早就讓人覺得你是意見領袖
Thumbnail
曾湘芮-avatar-img
2025/07/25
分析的真好
劉懿璇 Eve Liu-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5
曾湘芮 💓
我問了一些「想出書」的人,是什麼讓他們決定「再等等,再行動」? 他們的理由是: 「我想等自己積累更多經驗」 「我想等自己更有名」 「我想等自己文筆更好一點」 .... 這些等待的理由,背後的潛台詞是「我現在不夠好」、「我還不是權威」,所以我不夠資格做這件事。 有趣的是,最近我看了一
Thumbnail
「聰明人反而是窮的」不知道為什麼很有感🥲🥲🥲
劉懿璇 Eve Liu-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3
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 同樣也有很重的完美主義,時刻提醒自己先衝再說哈哈:)
從「管理顧問商業分析師」到「個人品牌寫作教練」, 很多人好奇我背後的「職涯選擇」邏輯,以及為什麼我會想打造現在的「出版寫作營」? 3年前當我獲得「新加坡管顧業」的Offer時,我認為我找到了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我在一個全世界華人嚮往的「國際大都市」,以及所有商學院畢業生都「趨之若鶩的產業」..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子習慣》這本書。 就算沒看過,也經常在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中見到這本書的名字,或是發現許多人分享了關於該書的「讀書筆記」。 這本書有多紅,可想而知。 但是今天我不想聊關於該書的內容,而是講講這本書的作者James Clear。 出版時,他才30歲。《原子習慣》是他的處女作。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