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在進入職場4個月之後,我兼職從網路上賺取到第一筆收入。而那天,也永遠改變了我之後的人生。

一直到進入職場,成為社會新鮮人以前,我都不曾有過「開闢多元收入」的想法,
學校老師、父母長輩教育我們:賺錢需要你進入一家公司,為老闆打工,你才能獲得收入。因此,我人生中的第一筆收入,和大多數人一樣,來自於我的全職工作——當時,我是新加坡一家管理顧問公司的商業分析師。
這是我第一次,靠著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能養活自己的工資。我忽然對「賺錢」這件事情起了更大的興趣。
為了「增加收入」,我的優先選項瞄準了「升職加薪」。
因此,在進入顧問公司後沒多久,我就立志成為「最早升職加薪」的分析師。假如一般升職需要2-3年,我給自己的期許就是1年。
然而,職場的成就,不像學校的考試分數,只要你努力,就能有結果。
在第一次績效考核之前,我的經理就苦口婆心提醒我「就算你表現的很好,我也只能給你這個等第,因為『提早升職不符合這個公司生態的潛規則』」。
不管從「公司控制成本」的角度,還是「維護辦公室生態」的角度,「提早升職」都不是僅依靠「我的表現」能說的算。
這段話有如一記當頭棒喝。
這給了我兩個啟示:
- 一是「想從公司身上爭取增加收入,不是我努力就可以了,還要天時地利人和」
- 二是「在目前的制度裡,年資和薪水強掛鉤,它獎勵的不是努力的人,而是熬的久的人」
既然我每個月不管工作量多還是少,薪水都是一樣的,還換不得「提早升職加薪」的待遇,那麼我為何還要拼盡全力,最後落得一場空呢?
反正做的少,熬到一定年限,還能自動升上去。
我對這套制度心生鄙夷。
既然無法完全依賴公司,和那套「對努力的人不公平的制度」,我只能靠我自己了。
我燃起鬥志——「我也能為自己增加收入!」
管顧公司是「專案制」,不同專案需求,可能的工時也差異很大。
進到公司4個月後,我很幸運加入了一個「清閒」許多的專案。
相比我上一個專案,經常需要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我在新的專案裡,大多數時候都能五六點鐘走人。
這給我了很多「空餘時間」做自我探索。
一次,一個大學朋友給我發來了一個連結,是一個「修改履歷」服務諮詢。
他正在投遞新工作,然而新工作的要求,和他原本修讀的專業差距很大,因此想在網路上找到專家,幫助他修改履歷。
而那個連結,正是那個專家的「服務諮詢」連結。
幫忙解決完朋友的疑慮之後,我忽然對「那個專家」所使用的平台起了興趣。
「Fiverr?」
原來在這個平台上,個人可以創建「自己能提供的服務」,然後開始在線上賺錢。
這對正巧在研究怎麼增加收入的我來說,極具吸引力。
我興致勃勃的也在Fiverr上註冊了自己的帳號。
有了帳號之後,緊接的問題是「我要提供什麼服務」?
既然是「服務別人」,我一定要先從「自己最擅長、且有最多專業知識」的領域入手,並且這個領域的知識,還是「別人迫切需要的」。
「我有什麼專業呢?」
雖然在管顧公司訓練的最多的是「畫PPT」的能力,但是作為一個新晉分析師,我沒有信心與其他專業做PPT好幾年的人匹敵。
「什麼是目前最多人來詢問我的事情呢?」
自從申請到海外商學院,以及在線上寫作平台Medium分享我的各院所「申請心得」,我的Linkedin總是會收到許多「如何申請?」、「怎麼準備面試?」等等詢問。
「也許這個有機會。」
在解決別人問題的同時,也為自己賺取更多收入。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回應陌生人的請求。
出於「好奇」和「做市場測試」的心態,我在Fiverr上發布了自己的第一個Gig(零工服務)——幫助想要申請海外商學院的人,修改履歷或是文書。
我將gig的連結,放在之前Medium的申請分享文裡。
我不知道該期待什麼?同時也告訴自己,不要放太多期待。
畢竟,這就只是市場測試。
一天晚上,我如常的在經歷疲憊的一天工作後,在床上滑著手機。
忽然一則通知映入眼簾,來自Fiverr。

有人希望我為他修改履歷。
我驚得從床上跳起來,原先的睏意頓時全無。
我既緊張又興奮。
天哪,我的第一筆訂單!
原來,我也能不靠公司,在市場上賺取收入!
2天後,我就利用下班後空餘的1小時,幫助同學修改履歷,收穫了$30美金(~NT$975)。
隔天,我又花了2個小時,幫忙同學修改文書,收穫了$75美金(~NT$2,450)。

這種因為自己的個人努力,收穫的「額外報酬」帶來的「多巴胺」興奮感,已經超越每個月的「固定薪水」。
從那之後,我對「月薪」的概念產生了巨大的疑問。
給你一筆錢,買斷你這一個月所有時間。
好處是你有了「一筆一定會有的固定收入」,壞處是「挑戰了人性」。
既然不管做得多,做的少,都有相同的錢,那麼大家追求的不是「更好」,而是「怎樣能做的更少?」。
很快我就意識到,這只會讓人「閒散」,而不是追求「更大的進步」。
長久下來,對個人成長,百害無一利。
從那以後,
我開始視我的「主業收入」為我的「被動收入」;
我的「副業收入」為我的「主動收入」。
原因是,不管我每個月做得多,還是做的少;做得好,還是差。我的雇主都必須按照勞資契約寫明的條款,給我薪水。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被動收入」。
而我的「副業收入」則不同。我需要拿出百分百的努力,讓客戶滿意。不做就不會有收入,做得多會有更多,這是「主動收入」。
神奇的是,我的副業讓我學到了比主業更多的東西。
如果說,管理顧問的「主業」,讓我學習到的是「執行層」——如何畫專業的PPT、做Excel分析。
商學院申請的「副業」,讓我學習到的是「企業層」——如何吸引顧客、如何定價、如何和顧客溝通、給出符合他們需求的解決方案。
整個過程讓我學習到「如何把自己商品化」,不靠公司,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技巧,在市場上賺到錢。
我在這個過程領悟了什麼?
近期有很多關於「Z世代」的報道,講述Z世代是如何在職場裡,表現出「不忠」的態度,例如身體力行「不加班」、除了本職工作還多有「兼職」、缺乏合作概念、不爽就「離職」。
這些聽起來都好像是「缺點」。
但是我很喜歡黃執中老師曾經提過的,用「生存策略」的角度來詮釋「缺點」。
一個缺點如果對你沒有用,是留不在你身上的。
動物會根據自己的優劣勢,和生長的環境,採用不同的「生存策略」。
比如烏龜遇到危險,就喜歡躲進自己的龜殼。看起來很「孬」。
老鷹則擅長「觀」。在天上盤旋觀察,主動出擊獵物。
你不能說「烏龜的躲是缺點」,「老鷹的觀是優點」,因為兩者都活得好好的。只不過是兩者「生存策略」不同罷了。

將「生存策略」從動物世界平移到人類世界。人類也會根據環境的變化,採用不同的行為模式。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社會環境不可能「一成不變」。現在整體社會環境,從疫情之後,到AI浪潮爆發,早已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動。
人也會因應環境的改變,做出「生存策略」上的調整,這是本能。
當「高房價、高物價」壓得人喘不過氣,人必定會向外尋求「更多收入」。
已經在職場待的比較久的Y世代、X世代,增加收入的優先選擇是對公司表達忠心,期待「升職加薪」。從生存策略角度來看,他們年資較長,走這個方式「可行性」更高。
而大多還是社會新鮮人的Z世代,增加收入的方式則只能是「對公司表不忠」,在外兼職、或線上賺錢,因為「更有機會」。
人性是相通的。
假如你生長在一樣的環境,可能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因此,當你質疑一個世代的作為,可以彼此用「生存策略」的角度去思考,只不過是「對方的生存策略」和自己的不一樣罷了。
沒有誰對誰錯。
如果你也是「Z世代」,歡迎查看我寫給「Z世代的告白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
我用個人經歷分享我怎麼在風雨飄搖的社會環境,找到自我的出路。
如果你也想「在線上賺到第一筆收入?」,寫作是第一步,也是讓陌生人認識你的最重要一步。
你可以直接向我學習如何「寫出別人想看的內容」、並且「願意向你付費諮詢」。
點擊預約 👈👈👈
你可能也會喜歡我的免費數位商品
《出版你的第一本書:這是我親自用過的數位工具》
(已有百人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