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友#6883c-avatar-img

格友#6883c

0 位追蹤者

格友#6883c

0 位追蹤者
🌱 在這裡,我分享自己從學球三十年的掙扎,到透過「三步驟準備法」找到清晰的過程。 這不是傳統的揮桿教學,而是從身體內在去感受與探索。 寫給想打好球、也想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專注與自在的你。
avatar-img
格友#6883c的沙龍
0會員
18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我們大多以為自己在學打高爾夫, 其實我們是在學「如何面對自己」。 多年來,我慢慢發現, 高爾夫這項運動不只是技術的練習, 更是一面映照內在狀態的鏡子。 --- 一、追求的陷阱 我們常以為,快樂來自於「達成」: 打得更遠、更準、更完美。 但每當追求的焦點放在結
在科學裡,實驗變數的品質決定了結果的準確性。 如果變數本身有偏差,結論就必然充滿雜訊。 高爾夫也一樣。 當你把揮桿動作當作變數時,品質從一開始就已經受限。 沒有任何球員能百分之百確定自己完成的動作,完全如同原先的意圖。 即使放慢速度,回饋依然模糊 —— 你總是落後一步。 更深層的影響是:當
Thumbnail
「抬頭挺胸」, 一句在中文裡再熟悉不過的口令。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無數次, 無論是在課堂上、在運動場上, 甚至在日常裡提醒自己「站好一點」。 大多數人理解這句話的方式很簡單: 把頭抬高一點,把胸口打開一點。 外表看起來比較挺直, 彷彿整個人也因此更有精神。 但對我來說, 這句話的意義後來徹底改
一個球員,在下桿時用心去想: 「我要把右手肘收進來。」 另一個球員,在準備時調整關節配置, 讓右手肘在下桿時自然貼近身體。 在影片上,兩者看起來可能一樣。 但內在的實相,完全不同。 一個在追逐動作。 一個在營造條件。 --- 三十多年裡,我都是第一種球員。 我用頭腦去想揮桿, 試圖用
--- 最初的發現 有時候我會想像—— 第一個人打出「壓低球飛行」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情境? 那時候沒有教科書, 沒有系統化的練習, 更沒有一堆理論。 或許只是某位球友在球場上不斷嘗試, 感受身體的動作, 觀察球的反應, 調整到某個瞬間,突然「成功了」。 那個瞬間,一定是純粹的「
Thumbnail
高爾夫球手最執著的話題之一,就是「揮桿順序」。 大家爭論到底是髖部先?肩膀先?還是手先? 但順序並不是靠記憶步驟拼湊出來的。 它取決於身體兩個核心之間的關係。 --- 兩個核心 1. 下核心 —— 道家稱為「丹田」,位於肚臍下方,是身體穩定和平衡的根。 2. 上核心 —— 太陽神經叢
Thumbnail
「初學者在揮桿中找答案, 大師在揮桿前找答案。 揮桿只是結果, 從來不是原因。」 --- 我三十年的尋找 和大多數球友一樣,我在揮桿機械動作裡尋找了三十多年。 雖然透過大量打球,我的差點確實有進步,但始終有一個揮桿缺陷,我怎麼都無法治癒:擊球瞬間左手腕微微上翹。 我知道正確的動作應該是
Thumbnail
想像一下,高爾夫的揮桿,就像一顆芒果。 你可以研究芒果、描述它、測量它,甚至把它切開。但這些都無法解釋它的甜味。你無法靠不斷修補芒果本身,讓它變得更甜。甜味來自於芒果生長的條件: 🌱 土壤的肥沃 = 對比 🌱 種子 = 覺察 ☀️ 陽光 = 注意力與觀察 🌱 看不見的根系 = 內在條件
Thumbnail
我們會清理房子。 我們會清理身體。 我們會清理看得見的東西。 但在學習上 —— 特別是在像高爾夫這樣細膩而個人的領域 —— 我們卻很少想到「清理」。 我們習慣「加法」:不斷收集、不斷累積。 直到動作變得沉重,思緒變得嘈雜。 如果真正的學習,並不是要變得「更多」, 而是要減去那些不屬於自己的
Thumbnail
高爾夫看似是一場「表現」的遊戲,但其實它更可以是一種「內在成長」的修習。 高爾夫在運動裡是獨特的。 球不會動。 目標不會動。 也沒有對手在你面前。 👉 這意味著: 沒有什麼讓心去預期 也沒有什麼讓心去反應 剩下的,只有 你自己 —— 你的身體、你的覺知、你的狀態。 ---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