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年紀的關係,成長期間只能靠書寫,高中第一年接觸英打(那時電腦邁入公司使用,window都沒還出現,所以練習時使用很重的英打機).
經歷過用書寫寫劇情,同樣的,也使用過打字.
看了論文也看了兩則延伸的同類型不同項目的報告,個人覺得,主要差別還是在於:
1.基礎訓練.
2.延伸訓練.
3.使用深度與廣度.
3.應對目標與使用方式.
若以個人經歷來說,在成長期有足夠的書寫訓練,該開發訓練的區域已有足夠的基礎,再接受高密度的打字訓練(快又準的重複記憶按鍵位置),且加上使用的文字(此指母語)與輸入法(中文輸入法的多樣與使用記憶方式)的差異,反而會是相對於一開始學習時就已習慣打字輸入,可能就後面長期的影響沒那麼大?
更別提,觸控輸入與鍵盤打字輸入(電腦鍵盤比起打字機可是輕~太多了!),附加的[運動]差異.
以個人較為熟悉的中文與英文舉例,光是用打字輸入要面臨的簡易度又不一樣.(若同樣以看著稿件輸入,且中文輸入法是使用笨的要死的新注音)
同樣熟悉鍵盤位置,英打只要機械輸入,中打還是要挑字.
(此點微使用深度與廣度的說明)
而若是自主書寫內容,其實以個人的經歷過程,手寫跟打字的差異並不大,靈感斷線,該停下來思考來是要停下來思考.
若是只是[複寫]已有的文件,兩者差異並不大.
所以個人推論:
差異的只是學習的基礎與對應目標的不同.
這則新聞與研究的價值,對我來說在於:
1.在重要的奠基期,該著重於哪方面?
2.使用的配套器具.
3.思考的必須.
順道一提,平常不習慣用手機紀錄代辦事項,除非手邊沒有筆或筆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