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情人節》My Missing Valentins 台灣上映日期:2020-09-18
當克里斯多福諾蘭嘗試用鏡頭說明「時間」的流逝感,並用「順」與「逆」共存的時空,讓觀眾感受「時間」的存在,進而創作出《天能》這部集合科幻與諜報元素的類型電影;那麼《消失的情人節》絕對是一部比《天能》更為通俗,敘事方式更為聰明,且貼近台灣日常生活,又能夠有所反思的傑出作品!
或許如此形容有些誇張,但同樣都是透過電影的創作來感受「時間」,如何讓觀眾對電影沒有距離感,我想重點就在於能不能讓觀眾對劇中角色,及其所遇到的情節有所共鳴。
當然,《消失的情人節》沒有如《天能》般的場面或特效,也沒有像《天能》般複雜的時間線,或龐大的資訊量;《消失的情人節》中由劉冠廷、李霈瑜所飾演的男女主角,一快一慢的不同時間感受,藉由生活的總總細節,去呈現與大部分人「不同調」或是「沒有在大眾節奏上」的違和感,進而發掘出生命中人與人相遇的緣分。在整體電影所呈現的輕快節奏,令人驚艷的攝影、特效技術之下,《消失的情人節》更能夠凸顯生命的可貴,與這個社會存在「愛」的重要性。
換句話說,當這個世界失去了「愛」,那麼每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被「時間」逼著跑的生活,是一個多麼沒有溫度,也沒有感知或感受的世界呀!
《消失的情人節》的故事從一位急性子的女主角 楊曉淇出發,她母胎單身又嚮往愛情,每天在郵局上下班,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直到情人節前夕,她邂逅了一位在公園裡教跳舞的陽光男,兩人約好共度情人節,卻怎麼也沒想到一覺醒來情人節也過了。就在百般困惑之際,一位每天來郵局寄平信的神秘男子,似乎也慢慢闖入了她的生活。
我喜歡電影所呈現的氛圍,包括有郵寄郵件、金融儲蓄、保險業務、郵政信箱等服務功能的郵局,大眾運輸的公車,底片式相機,在生活中時常出現的壁虎,廣播、公園、電影院等等貼近日常生活的元素,乃至於在狹小的租屋處,賀爾蒙爆發的腦內幻想小劇場;這些共鳴感十足的場景,都是讓《消失的情人節》這部電影變得如此靠近,同時也在超現實的場景設計中,得到跳脫現實的救贖時刻。
從郵局的儲蓄或人壽保險的角度切入故事,劉冠廷所飾演的阿泰,因為每天過得比別人慢的時間,因此30年存下來的時間換取一天世界暫停,這個故事概念確實相當有趣;更迷人的是,劇中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人物設定上也都因為呈現了不少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像是搶快或慢半拍對他人的影響,許多吐槽式的笑料,其實仔細想想,是不是你我都有發生過類似的經驗呢?
巧妙的是,本片的預告片大多以劉冠廷的「慢」為主旋律,正片反而是先聚焦在李霈瑜的「快」,製造出一種既新鮮又有趣的開場;透過女主角的「快節奏」,反而更能夠貼近台北都會生活的壓迫與疏離氣氛,精準又不失幽默的口吻,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雖然隨著時間增長而變老,卻似乎不斷在一種時空輪迴下停止長大;說難聽點,其實就只是在等死罷了。
除非我們對生活的細節開始重視,發覺身邊的細微變化,真正認識到「時間」對我們的影響;《消失的情人節》透過天馬行空的場景轉換,清楚且流暢地描繪了昨天、今天、明天三個時段與男女主角的狀態,進而將劇情的時間線拉長至過去、現在、未來,看到了「時間」帶給人們的變化,「歲月」帶給我們身心靈的改變。或許,當我們在成長的旅程中,開始認識到「愛」的重要,並學會珍惜緣分、把握當下,那才是讓我們變得更成熟、更有智慧的關鍵。
整體來說,《消失的情人節》是今年繼《怪胎》後,另一部讓我愛上且看完有種滿足和暖心的有趣作品;許多心靈雞湯的書籍或文字,都告訴我們要「好好愛自己」,卻沒有一個人告訴你「為何該好好愛自己」,又或者是「愛自己」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沒人愛」。這種生活中的矛盾,「愛自己」不在乎他人的同時,又得學會如何與人接觸,進而「愛他人」;看似互相衝突,但其實互不衝突的弔詭邏輯,事實上就是讓人學習如何取得平衡的開端。
導演陳玉勳藉由「時間」,帶出了「時間」的背後隱藏諸如「孤獨」「疏離」或是「愛」等「感覺」,回歸到電影「以人為本」的本質。因為時間可被視為一種科學符號、一種方便物理計算的維度,但與人們最親近的,就在於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受,與其所帶來的影響。
當那台劉冠廷駕駛的公車,行駛在停止的時空之中,我們有多久沒有緩下腳步去感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美好呢?全片利用男女主角的「快與慢」,時間凍結的「動與靜」,劇中角色的「老與少」,甚至是「城市與鄉野」的地景;總總強烈的對比,呈現出現代人生活的迷失或許就是在於追求快,反而忘了怎麼慢下來。
而《消失的情人節》所告訴我們的「愛自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對「愛」有信心,就算現在感受不到,也不能放棄期待而努力找尋生命旅途中許多精彩無比的瞬間;有時候哪怕是一碗綠豆豆花,對另一個人來說,價值和意義可說是非凡無比。
《消失的情人節》My Missing Valentins
台灣上映日期:2020-09-18
電影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