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大叔痛苦掙扎又興奮的《圈外編輯》】

2020/04/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只是要給出版界或是編輯圈看的,其實各行業都可能面臨到相同的狀況。都築響一,1956年出生的大叔編輯,看到1976年創刊的日本雜誌《POPEYE》介紹美國滑板的報導而開始進出編輯部,連結起和雜誌的緊密關係。
圈外編輯(日文=圈外編集者),都築響一
說這本書不是要教你如何當編輯,因為都築響一說他從未進入編輯圈或是雜誌圈「就業」,一直是以「圈外編集者」自居。而在日文裡,手機出現「圈外」就代表GG了收不到訊號,就跟在誠品表演廳一樣(咦)。
都築響一一直以自由接案的形式從事編輯工作,即便參與了《POPEYE》和1980年《BRUTUS》的創刊,始終寧願選擇不以月薪計算、而是以字數或頁數來計酬的工作模式。在當今出版業進入寒冬,他卻認為殺死出版的正是它的創造者──這些編輯,甚至狹促地希望那些說上司壞話又拿公司經費喝酒的現任編輯能指引出一條活路。看似對他來說,工作裡從不存在「舒適圈」,也沒有所謂「同溫層」。
都築響一已經年屆六十歲,若年輕時就在出版社工作,現在或許已擔任要職。但現實是,打電話邀訪還是常被拒絕,訪問年紀比自己的孩子還小的年輕創作者時還得用敬語,去遠方採訪仍要為交通費傷腦筋,不僅跟四十年前剛成為編輯時沒兩樣,勞累程度還在增加中。如果有一種工作在40年後狀況更差,你做不做?做的原因是什麼?但對大叔作者而言,比起每月的薪水入帳,每天內心的悸動才是更重要的!
他大砲式的言論認為,催生無聊雜誌的正是「編輯會議」,因為編輯會議總流為抹殺創意的過程,存留下來的題目往往是大家能夠想、像理解的,未執行前就已缺乏鮮度。而且雜誌不該設定讀者群,因為雜誌面對的是「一個個讀者」而非「讀者群」,我想這絕對不會是從業務部門的商業考量出發。大叔只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並認為假如「學習編輯的竅門」存在的話,只有讀自己喜歡的書或雜誌,仔細將它讀進心裡,擁有幾本讀一百次也不會膩的書,會比大量閱讀重要多了。這或許也造就他之後參與編輯的書籍永遠是真心感興趣,而且還都是偏離主流充滿新意的認知範圍之外。
關於大叔霸道認為的「編輯設計」,是將書和雜誌視為傳達的容器而非設計師的作品,編輯設計應該追著內容跑,且他做書的目的不是要讓設計師獻寶。以他的《ROADSIDE JAPAN珍奇日本紀行》為例,就禁止一平方公分以上的留白(驚!比照雅琴姐的年代新聞看板嗎),因為和讀者分享的文字和照片才是至關重要,這也許決定了他現今傳達資訊的方式,即毫不受限的網路自媒體。
在雜誌圈工作十年後三十多歲的都築響一,因為兩個原因辭職:一是接案編輯薪資太低,另一則是鑑於雜誌的有限壽命與編輯理應該有的新陳代謝。
《TOKYO STYLE 日常東京》在日本是在經濟泡沫之後的1993年出版。
離開後他著手一本《TOKYO STYLE 日常東京》攝影集,相較於那些時髦帥氣的居家空間,他反而著眼於那些實際存在「居住空間狹窄,但還是過得很開心」的生活風格。這樣的提案實在難受出版社青睞與支持,逼得自己去買大型相機學起攝影,自己一間間房間拍攝下來超過百間。這樣的書竟然在1993年獲得「京都書院」的出版契機,一本攝影集售價一萬兩千日幣,引起了議論也意外引起話題。非都會地區的年輕讀者在回函上還寫了:「東京原來是這樣的地方呀!我安心了。」因為當時的主流媒體裡總是不斷灌輸大眾所謂「年輕人的房間」全是鋪木地板的套房、放著大電視等假到一個不行的裝潢。
而在「出版紀念派對」中,他邀請了這些被攝空間的主人,一人送上一本加上派對活動,花費三年拍攝製作的首刷版稅竟就隨之一夜歸零。接著,出版社也隨之破產。
(這本書的中文版於2016年由大田出版,名為《TOKYO STYLE 日常東京》,我有為這本書撰寫前言。)
透過《TOKYO STYLE》都築響一想消除東京的公寓居民心中矮人一截的感受,於是,他又開始了另一個《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的攝影集企劃,去採集日本鄉下地方有些大青蛙雕像、大金佛或秘寶館等特殊的地方,透過這樣的出版讓那些認為「不去東京是行不通的」的年輕人改變他們對腳下土地的看法。
接著還有了《珍奇世界紀行》、甚至足跡踏上了美國尋找珍奇景點。期間他發現到有些鄉間經典電台仍然播放著30年前PINK FLOYD(1965年成立的英國搖滾樂團)的歌曲,雖然已不算時髦,但比起「年輕時說非聽搖滾不可,不久後說大人就該聽爵士,最後在高級卡拉OK跟大姐姐雙人對唱」的人生贏家,對於到死都要聽PINK FLOYD就無比滿足的人生輸家來說,在他眼中顯得高尚許多。也因為這些經驗,都築響一發現了城鄉之間有種「瞧不起」的風氣,且在各國各地都常發生得沒完沒了(就像天龍國跟...),也在此反而凸顯了大叔無偏見與實地求是的客觀角度,一切都歸於自己的喜好與好奇。
後來他關注到「死刑犯寫的俳句」,也關注當時猶如地下音樂的嘻哈,撰寫專欄並出版《夜露苦死現代詩》,將嘻哈中的歌詞視為詩般的創作,接著又開始專攻日本饒舌歌手,進出那些塞滿年輕粉絲的live house,以那裡罕見的大叔之姿在演唱現場拼命拍照與採訪,填補主流媒體隻字不提的日本音樂文化。他更體悟到因為「專家的怠慢」不事出版,讓自己永遠無論在室內設計圈、藝術圈、音樂圈或文學圈,都是個事倍功半的圈外人,過著走鋼索般,抵達不了對岸的「版稅生活」。
之後的都築響一在2012年開始經營網路自媒體,發行每月四次的「付費電郵雜誌」《ROADSIDERS’ weekly》,每回包括兩百張以上的照片與一萬字的文章,涵蓋內容也相當廣泛,甚至大膽和無名創作者合作,彌補許多實體雜誌逐漸喪失的有趣企劃與大膽創意,也因電郵雜誌無論在文字與照片都沒有實體雜誌印刷版面上的限制,更能將一件事物完整且立體地報導。至於防複製的問題,他反倒認為,因為是報導而非作品,更希望資訊擴散,且數位時代的「防護」在本質上是種違反潮流的技術。(所以相當堅持版權與肖像的日本藝人、流行音樂等就逐漸在影音平台上消失,也在年輕族群的文化創意裡式微了吧!)
「ROADSIDE」詮釋了大叔觀點裡,「到處都有」但在主流媒體上因為政治不正確或是所謂品味度不夠而導致真實存在但就是看不到的主題。
對於數位時代的網路行銷大叔也很有意見,他認為以點擊數或按讚數認定網站的成敗,就像電視圈只能用收視率來判斷般一點也不準確。
由於技術進步代表著無論是攝影、編輯軟體或是文字等學習技術的時間縮短、創作表現的門檻拉低,反倒是感性與行動力成為關鍵,還直指「只靠經驗值活到今天的資深專家將會越來越難熬」,雖然站到起跑點上比從前容易,但要做出別人做不到的東西永遠都是困難重重。工作四十年的大叔說,終究「專家還是非得做業餘人是做不到的事」,能做的不是「業餘人士做不到的事」而是「業餘人士交不出的量」,用他選擇以大篇幅的電郵雜誌內容量來解讀或許妥貼。
「到底我們現在站在什麼樣的潮流或時期呢?」大叔以時尚來做比喻,假設有人看到無論如何都想買的外套,都會去想如何和其他服飾單品搭配,將各種時代感和各種等級的衣服搭按照自己的方式搭配起來,而不會像時尚雜誌永遠只會出現同一品牌的穿搭,那才是當今時尚的基本感覺吧!
大叔用「無潮流時代」來定義現代,正是因為網路的關係,我們已不再需要媒體告知潮流,媒體以特權收集資訊、傳播「流行」的時代已經結束。以工作趣味的角度來看,或許我們現今正面臨大叔所謂「最刺激的時期」!也就是我們都將是自己生活的編輯者,用獨特的眼光去追求自己真實感興趣的事物,編輯自己的生活,也可能用編輯來改變這個時代。

《圈外編輯》臉譜出版,博客來電子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長期觀察日本設計,2006年起出版個人全創作書籍《設計東京》系列,現為作家、書籍與視覺設計師,亦為設計講堂規劃講師。2013年起參與廣播節目「遇見設計」錄製迄今。文字、設計作品見於兩岸三地。現為東喜設計負責人,東喜鋪主理人,自許為連結好玩事物的主理人。 www.tomicwu.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