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社會撕裂下的掙扎:美國大選的另類解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大選的奇特現象是:有左派傾向的主流媒體民調,早就在說拜登是領先的。然而拜登真的有領先嗎?

美國大選的經驗法則顯示,如果選民要給現任者連任的話,挑戰者再強也很難贏,如果選民不想給現任者連任的話,挑戰者再差也很容易贏。

這次美國大選,選民要做的決定,是「要不要給川普連任」。難怪我們現在看到的選情,其實是川粉與川黑 (反川普) 的對決,拜登成了川黑的代表,至於拜登本人怎樣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所以,解讀這次美國大選的重點,在於解讀川普在美國選民中所代表的意義。從川普在大國博弈中的表現來看,現在再去說川普只是一個商人,只會追求個人利益,已經不現實。

川普的主要訴求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優先」。這就是說,川普的野心是追求國家利益,要讓美國重新拿回國際秩序的主導權,勢必要對抗中國大陸的挑戰。

一、疫情前的川普

在美國大選中,民主黨與共和黨都有自己的基本盤,但是都不足以單獨過半數,而是必須爭取中間游離票。

那麼,中間游離選民最關心什麼議題呢?他們當然不是意識形態導向,他們最在乎經濟利益,最在乎美國的經濟前景。

必須指出的是:美國選民看經濟表現來決定要不要支持現任總統的連任,看的並不是最後一年的經濟數據,而是綜合上任後前三年的經濟表現,來評估現任總統治理經濟的能力。所以,選民打分數的關鍵時刻是美國大選年的前一年的下半年,如果這個時候經濟表現很好,現任總統治理經濟的能力就得到肯定,他的連任也就穩了。

在疫情爆發前,美國經濟處於近50年來最好的巔峰狀態。

在疫情爆發前,美國經濟處於近50年來最好的巔峰狀態。

在今年一月爆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從武漢爆發,再擴散到全世界之前,川普原本被看好可以順利連任,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到去年下半年為止,美國許多經濟數據都處在50年來的巔峰狀態。就以失業率來說, 3.5%到3.6%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因為美國經濟結構的自然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估計是在4.0%。

疫情改變了這一切,由於封城與隔離,許多公共運輸與商業活動都暫時停擺,造成失業率爆衝,經濟陷入衰退,確實讓川普人仰馬翻。

二、疫情後的川普

疫情的爆發畢竟屬於非經濟因素,根本解決之道是讓疫情消失,也就是能提出解藥與疫苗。在這個過程中,財經對策只能減緩經濟上的痛苦,沒有辦法根本解決問題。

川普的對策,是⋯⋯

⋯⋯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50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吳嘉隆的VIP論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張昊果-avatar-img
2020/10/31
所以我更懷疑此次疫情是中共釋放的病毒,過去他們能對自己人大開殺戒,整死餓死害死那麽多人,拖世界後腿和抑制川美又有什麼做不出?
avatar-img
吳嘉隆的沙龍
3.4K會員
943內容數
吳嘉隆的經濟與投資思考——培養更全面的投資思維,行情會有波動,只有你的獨立思考能力會不斷累積下去。帶你從零開始,一步步學習「像經濟學者一樣思考」的秘訣。
吳嘉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31
目前的中國經濟至少有下面五大危機同時爆發,失業危機,房地產危機,地方財政危機,銀行危機或金融系統性風險,資金外逃與外匯儲備危機。現在這些危機硬是同時爆發,根本沒有解決方案。我估計習近平也只能放棄拼經濟,於是會繼續推動態清零,用來掩蓋經濟的困境。
Thumbnail
2022/10/31
目前的中國經濟至少有下面五大危機同時爆發,失業危機,房地產危機,地方財政危機,銀行危機或金融系統性風險,資金外逃與外匯儲備危機。現在這些危機硬是同時爆發,根本沒有解決方案。我估計習近平也只能放棄拼經濟,於是會繼續推動態清零,用來掩蓋經濟的困境。
Thumbnail
2022/10/31
從二十大之後習近平的人事布局可以看出來,他的指導思維強調安全,強調鬥爭,也強調民族主義,骨子裡就是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同時,習近平面對不斷惡化的美中關係,也不想利用改革開放派來修補。習近平面對不斷惡化的經濟困境,不斷惡化的美中關係,基本沒招了,很可能只好放棄。
Thumbnail
2022/10/31
從二十大之後習近平的人事布局可以看出來,他的指導思維強調安全,強調鬥爭,也強調民族主義,骨子裡就是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同時,習近平面對不斷惡化的美中關係,也不想利用改革開放派來修補。習近平面對不斷惡化的經濟困境,不斷惡化的美中關係,基本沒招了,很可能只好放棄。
Thumbnail
2022/10/31
我現在的估計是,習近平在明年三月的兩會,完成連任的全部工程後⋯: 1)習在1年內,至多2年吧,會對台灣下手,也就是說,快的話,明年夏天就會開戰;2)中國經濟雖然不好,但是習算的不是經濟帳,民生帳,而是政治帳;3)在習的立場,如果中共會在他手上崩潰的話,那麼台海戰爭就是用來把台灣日本美國拖下水的。
Thumbnail
2022/10/31
我現在的估計是,習近平在明年三月的兩會,完成連任的全部工程後⋯: 1)習在1年內,至多2年吧,會對台灣下手,也就是說,快的話,明年夏天就會開戰;2)中國經濟雖然不好,但是習算的不是經濟帳,民生帳,而是政治帳;3)在習的立場,如果中共會在他手上崩潰的話,那麼台海戰爭就是用來把台灣日本美國拖下水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拜登缺乏川普的獨創性格,作為要領導自由世界的美國總統,大多數觀眾對他頻頻看讀稿機這點印象深刻,且演講的內容極度近似他在2008年副總統提名的演講,加上拜登在整段談話中只提到中國一次,這些都可能讓他的脆弱浮上檯面、他的副手賀錦麗形同正位。 (本文已在2020年11月5日收錄於新頭殼。 願大家平安幸福。
Thumbnail
拜登缺乏川普的獨創性格,作為要領導自由世界的美國總統,大多數觀眾對他頻頻看讀稿機這點印象深刻,且演講的內容極度近似他在2008年副總統提名的演講,加上拜登在整段談話中只提到中國一次,這些都可能讓他的脆弱浮上檯面、他的副手賀錦麗形同正位。 (本文已在2020年11月5日收錄於新頭殼。 願大家平安幸福。
Thumbnail
拜登和川普總統在普選中的得票其實都破了美國選舉史上的紀錄,然而,就連一些傾向拜登的支持者都承認,投給拜登的選民很多可能並非真心支持這位一輩子都在華府政治圈打滾的老政客,而是基於長期以來對川普的不滿、加上疫情與 Black Lives Matter 抗議活動的催化,才讓拜登的得票數火箭升空...
Thumbnail
拜登和川普總統在普選中的得票其實都破了美國選舉史上的紀錄,然而,就連一些傾向拜登的支持者都承認,投給拜登的選民很多可能並非真心支持這位一輩子都在華府政治圈打滾的老政客,而是基於長期以來對川普的不滿、加上疫情與 Black Lives Matter 抗議活動的催化,才讓拜登的得票數火箭升空...
Thumbnail
是說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仍處於僵局中,川普並未放棄在司法訴訟上尋求翻盤的任何機會,但情勢似乎已對拜登極度有利,他有很高的機會成為美國的下一任總統。中國政府的重要財經智囊則在演說中,自得意滿地透露,中國在美國的政經高層中擁有充沛人脈,可以輕易解決美、中爭端,所以佔盡便宜。似乎說明了中國對未來.......
Thumbnail
是說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仍處於僵局中,川普並未放棄在司法訴訟上尋求翻盤的任何機會,但情勢似乎已對拜登極度有利,他有很高的機會成為美國的下一任總統。中國政府的重要財經智囊則在演說中,自得意滿地透露,中國在美國的政經高層中擁有充沛人脈,可以輕易解決美、中爭端,所以佔盡便宜。似乎說明了中國對未來.......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紛擾在正要開始,從這次選擇中,美國人應該可以發現,對新世界來說,他們運行已久的制度受到了許多挑戰,這是一項危機,但若能帶來改革的決心,也能視為一項轉機,美國人民作出了選擇,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點。 美國主流媒體和社交平台的立場與言論審查 美國主流媒體似乎因為立場或是利益考量,而製作一面倒的負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紛擾在正要開始,從這次選擇中,美國人應該可以發現,對新世界來說,他們運行已久的制度受到了許多挑戰,這是一項危機,但若能帶來改革的決心,也能視為一項轉機,美國人民作出了選擇,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點。 美國主流媒體和社交平台的立場與言論審查 美國主流媒體似乎因為立場或是利益考量,而製作一面倒的負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奇特現象是:有左派傾向的主流媒體民調,早就在說拜登是領先的。然而拜登真的有領先嗎?
Thumbnail
美國大選的奇特現象是:有左派傾向的主流媒體民調,早就在說拜登是領先的。然而拜登真的有領先嗎?
Thumbnail
除了民調結果,還有哪些另類指標可以評估美國總統大選的走向?
Thumbnail
除了民調結果,還有哪些另類指標可以評估美國總統大選的走向?
Thumbnail
川普確診之後,整個媒體焦點與大選辯論的議題拉回疫情,而不是停留在拜登個人或川普個人身上。
Thumbnail
川普確診之後,整個媒體焦點與大選辯論的議題拉回疫情,而不是停留在拜登個人或川普個人身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