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日治時期台灣官辦美術展覽會

19公開內容

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帶領著台灣邁入現代化,其中西方美術展覽會的引進,帶動畫會、畫展的成立,奠基滋長,是重要的里程碑。特別的是行政官方以西方的經營思維,結合社會資源、政商界及藝文人士,將展覽會提升為社交、休憩、教育之文化場域,吸引各階層民眾的參與,開拓台灣社會對藝術欣賞之風氣,是戰前美術行政研究中不可欠缺的一塊。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殖民地台灣位於日本國土的最南方,有著帝國領土擴展的象徵意義,使得殖民母國人民想一窺究竟,而陸續舉辦各類的名勝展覽及選拔活動;同樣,台展在創立之初也標榜著「地方色彩」
Thumbnail
官辦美展象徵著國家最高榮耀,審查員則代表藝壇的地位與成就,由官方邀自內地的審查員,多委託東京美術學校推薦該校的教員、或具文展、帝展、新文展之審查資格者擔任,具舉足輕重之權威性。同時官方亦把握內地審查員來台之機會,舉辦座談會、參訪活動或委託創作等,藉由相互的交流與對話,供創作者增長見識及開拓視野。
Thumbnail
首回官展在總督府強力的運作下,成功凝聚藝文人士的參與,展出後頗受好評,也讓中南部的藝術愛好者,期盼能一賭風華,即有台中與台南的地方教育會建議舉辦巡迴展
Thumbnail
在台展規劃之初,官方亦有考量到台灣美術發展的不足,而從日本商借帝展作品,引薦殖民母國的藝術發展,作為參考展出,卻衝擊了台灣保守的傳統美術生態,間接地觸動畫壇的吸收與融合。
Thumbnail
當時官展如同今日的國際大展,吸引各階層人士的造訪,在維持品質也相對重要;以今日美術館的展場管理上,如入口大門、服務台、寄物台、展覽空間、販賣部(售票處)等,這些都需要人員的引導。
Thumbnail
在籌備年度台展的初始,官方即規劃與秋季的「台灣神社祭典日」同時間舉辦,以相互吸引人潮,並推動學校戶外教學(如畢業旅行、見習旅行,中南部學校的遠足活動等),將參觀融入課程中,培養鑑賞知能,再廣邀團體參與,享有門票折扣優惠。府展時,配合戰事政策的號召,鼓勵軍人團體參觀,並予招待優惠措施。
Thumbnail
台、府展與現今展覽會的不同之處,在規劃章程時,即有買賣出售的條文。這也是吸引參與者的條件之一。作品入選是創作上的肯定,被購買可增加生活收入,如官方名人收藏更可增添知名度,並彰顯媒體,有助於未來銷售及市場價格的行情;對於收購者而言,是建立形象、具體支持展覽或藝術家的作為
Thumbnail
誠如學者顏娟英提及台展成立之根本目的:「提供島民生活娛樂,更要發表介紹台灣風土人情特色作品,以便向日本乃至世界宣揚台灣的治績。」[1]故而,官展創辦時便有如博覽會般盛大宣傳,為提升能見度,舉辦有「記者招待日」、「開幕式」及「招待日」等
Thumbnail
由於官展展出日程短,未有多樣的開發商品,僅一般性的文宣品:如1. 展覽目錄,供入場觀眾自由索取。2. 展覽圖錄:由台灣教育會與台灣日本畫協會合作出版《台灣美術展覽會畫冊》[1],除第1回外,圖錄封面皆選自審查員之作品來搭配,以鮮豔的珂羅版印刷,發行份數為5百本(1本定價3圓)販售
Thumbnail
論起台灣首次的官辦美展「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1927-1936)、「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1938-1943),距今已近九十年,由日本統治台灣三十多年後所創辦,回顧當時,台日交流逐漸增多,藝文界的接力建言與期盼下開展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