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學者顏娟英提及台展成立之根本目的:「提供島民生活娛樂,更要發表介紹台灣風土人情特色作品,以便向日本乃至世界宣揚台灣的治績。」[1]故而,官展創辦時便有如博覽會般盛大宣傳,為提升能見度,舉辦有「記者招待日」、「開幕式」及「招待日」等;回溯首回(1927)台展於10月27日舉辦開幕式,致祝詞者有上山満之進(總督)[2]、後藤文夫(總務長官)、辜顯榮(總督府評議會員)、河村徹(台灣日日新報社長)等;[3]其中辜顯榮的出席祝詞,[4]顯示官方有意拉攏台籍人士的參與。再者,為驅動創作者投入展覽,簡章中即規劃有作品買賣之條文,在官方推動運作下,連結政商人士的響應,讓參與者獲得實質的鼓舞效益,展現豐沛的創作力,也活絡台灣藝術產業的發展。
一、政商人士的參訪
檢視《台灣日日新報》之歷回台、府展長官出席者(如表2),含有各階層人士,如最上位的總督、總務長官、文教局長、評議委員、交通局總長、警務局長、知事、市尹、參謀長、軍司令官、及長官夫人等參與,並由審查員進行導覽,與會人士多會收購展覽品;同樣,地方巡迴展開幕時,各首長也多積極參與,如第5回(1931)台展至高雄展出時,野口敏治(高雄州知事)與州廳長官蒞臨,
[5]及至台南展出時橫光吉規(台南州知事)參與;
[6]第7回(1933)台展至台中巡迴時,竹下豊次(台中州知事)參與等,皆成為媒體報導焦點。
[7]
特別的是,總督出席能帶動新聞的宣傳性,在報導版面上,多呈現與作品的互動,如第5回(1931)台展太田政弘(總督)與劉啟祥作品《持小提琴的青年》。第7回(1933)台展平塚広義(總務長官)與楊三郎作品《巴里の初春》(巴黎初春)。第9回(1935)台展中川建藏(總督) 與陳澄波作品《春の阿里山》(春之阿里山)、水落克兒作品《靜物》、顏水龍作品《汐波》。第10回(1936)台展小林躋造(總督)與李梅樹作品《いねむる女》(打盹的女子)及《黃昏時》。第2回(1939)府展小林躋造(總督)與李石樵作品《女二人》。第5回(1942)府展安藤軍司令官與鄭安作品《姉妹》(姊妹)。第6回(1943)府展長谷川清(總督)與余香作品《慈愛》及陳敬輝作品《水》。(如圖5-16)
承上攝影取景,多選擇留日台人之作品,似有其宣傳意涵,或存有殖民者的誇耀心態,但作品受到最高行政首長總督的駐足目光,透過媒體的擴散,也讓入選者頗感光榮,這對於提高觀眾參與,或嚮往藝術之路的發展者,應有推波助瀾之效益。
資料來源
[2]上山満之進(總督)的祝詞內容:「美術是文明的精華之處,美術的興盛即是國運的昌隆。恭恭敬敬惟皇澤遠近披糜,三十餘年來建設諸般設施留下偉業,如此皇恩怎敢無視。況且新的美術展覽會已開辦,相信將對台灣的文化提升有所貢獻。值得祝賀的是台灣的天候、地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他國所沒有的。而美術則會因環境而有所影響之物;但是相信不放棄擁有本島自我特色的話將會看見美術之芽,加以灌溉培育,他日定會綻放花實俱生之大放異彩。」參閱《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8日夕刊第2版。〈台展開會式場∕上山總督の祝辭〉(台展開會式會場∕上山總督的祝辭)。
[3]《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8日第6版。〈敎育會主催第一回∕台灣美展開院式∕總督以下官民多數列席∕入選者各欣然喜色〉。
[4]辜顯榮的祝詞內容:「夫藝術之精華。關乎國家隆替。是以至治之世製作之精。實非季世所得而幾也。台灣自隸帝國版圖。已歷三世。其政治之隆。教化之美。文物之盛。均有蒸蒸日上之概。故其藝術。亦日臻美善。諸君子應時世之潮流。集島都之文化。開美術展覽會於台北樺山小學校。研究東西畫法之異同。品評製品之甲乙。庶善者得以求上於至善。未至者得以求至乎其極。目眩五色。美不勝收。顯榮塗鴉乏術。繪素未能。躬逢盛會。莫贊一詞。唯冀諸君。努力精進。潤色皇猷。藻繪昇平。是鄙人之所厚望。因以為祝。」
[5]《台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21日第3版。〈期待の台展∕20日から高雄に開く〉(期待已久的台展∕20日於高雄開幕)。
[6]《台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27日第3版。〈台南ての「台展」∕27、28兩日〉(台南的「台展」∕27、28兩日)。
[7]《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11月16日第3版。〈台中の台展∕竹下知事その他の下見〉(台中的台展∕竹下知事及其他人士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