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學生尊稱他為「Uncle」,一切都是從2013那年冬天開始的。
早上7點的微微晨曦中,馬路上逐漸湧現車潮。早起的德里人趕著出門上班,學校門口車水馬龍,嘟嘟車人力車校車上載滿學生,一部分父母上班前送孩子來上課。他們穿著純白的長褲,整齊劃一的制服,戴著名牌,慢慢走進學校。
而在新德里南方Vasant kunj的一處人行道上,汽車卡車腳踏車從八方湧來,喇叭聲此起彼落,伴隨車輛廢氣;人來人往的路邊,髒亂的路面,一群孩子正在鋪地,一個男人熟練的架好黑板,他們正準備上課,沒有桌子電風扇——事實上,這是一間學校。
教師是68歲的Shyam Bihari Prasad。2013年退休的他,曾經是電信公司的副總經理,退休後搬到新德里與女兒同住。一日,當他在廟裡拜拜時,遇到了這些乞討的孩子。他買了些餅乾給他們,並很快意識到,與其給這些孩子們錢財,不如教育他們,這才是長久之計。這些孩子並非遊民,他們的父母很早就必須出門工作,把孩子鎖在門外讓他們自生自滅,上學前、下課後的時間,這些孩子們就在廟前乞討食物果腹。
起初,沒有墊子也沒有椅子,孩子就站在人行道上課,由老師口頭講述課程。課程包括印度文、英文、數學與社會科學,所有東西都是附近居民或過路人捐贈的。四年之間,孩子數量快速成長,現在他每天教授約35~40個孩子。
孩子們從無到有的開啟學習之路,所有與教學使用的東西都來自捐贈(圖與文中的孩子無關)。Photo source:Brian Glanz @ flickr by c.c. 2.0
孩子就像海綿,你給什麼,他吸收什麼,尤其經濟情況不佳的孩子更是如此。在這個階級固定的國家,要轉換階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幾乎是唯一的途徑。而除了教育,還需要極佳的運氣。
根據統計資料,德里約有十萬名街頭兒童。大部分流落街頭的原因都是家庭因素。他們行乞、賣藝、販賣小商品,如國旗、氣球或小手工藝,長大點就會去打工,絕大多數沒有受過教育。印度擁有大量青年勞動力,但不是所有勞動力都有工作可以果腹,更多的是勞動力荒廢。他們茫然地蹲在路邊,像雨天的青蛙。窮是種遺傳病,千秋萬代惡性循環,要掙脫這樣的命運至少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
我想起家裡的pressman。北印度人有個癖好,衣服要熨過才穿,一方面熨衣服的成本實在低,許多人抱著不燙白不燙的心態,另一方面也因印度衣服需要熨燙過穿起來才挺,直接造就熨燙業的興起。他有個兒子,叫Vishnu(毗濕奴),對,就是那個到處搞事的萬能大神的名字。
幾年前在電梯裡遇過他們兩個。父親正忙著到處配送熨好的衣物,兒子攔著電梯等父親回來,那時候的他真小。前陣子再度見到他,是在一個昏昏欲睡的下午,他幫爸爸送衣服,幾年的時間,個頭長得挺高的。我給他一塊巧克力餅,言談之間,他說現在只有放學後才會幫忙工作,父親堅持他必須上學,雖然鄰居跟隔壁攤販總嘲笑他們:「念什麼書,平白損失人手!」
「有閒工夫上學,不如多熨幾件衣服,還不如咱家兒子能幫忙做事。大家都窮的響叮噹,認命吧!」即使旁人總這麼說,但是他喜歡上學,喜歡學新的東西與書的味道,也喜歡吃橡皮擦(誤)。
我說:「我們能幫你什麼?」,他笑笑的舉起待熨的衣服說:「有啊,這個。」。尼采說過:「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接受任何一種生活。」晚上經過攤子,看到Vishnu在小燈泡下寫作業,旁邊趴著妹妹,父母正忙著熨燙更多衣物。
像Vishnu這樣的孩子不是特例。他們不是狹義上的街頭兒童,相比流落街頭的孩子,他們有家。這些父母大多擔任體力勞動工作,如菜攤小販,女傭,裁縫,清潔工人等……他們乾癟的手腳、黝黑的皮膚,像極了滷過的東山鴨頭。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底層人士,是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勞動力。這些工蟻供養上層中產階級,廣泛分佈於社會各個角落,他們的存在卻近乎蒼白。
對這些人來說,受教育能讓他們真正得到什麼?
得到有更好的生活,更開闊的視野,獲得自己人生更多的主控權。
有了教育基礎,在這個人力資源爆表的國家,男孩將來能成為司機,警衛,公司服務生或是店裡的雜記,只要比現在好一點,一切都能慢慢好起來。女孩有機會獨立自主,在這個女權低下的國家中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提高自我價值,降低被父母像牲口一樣賣掉的機會。
天助自助者。見識是知識的限制,教育能提升個人知識。一個接受過教育的人,可以在這過程中得到基礎,進而向上念大學,一舉脫離底層人士。沒有興趣向上發展的人,可以藉著基礎教育提升自身素質,得到溫飽的機會。
不求拜將封侯,但求養家糊口。
Shyam Bihari Prasad與學生們的紀錄影片。
在影片的最後,Shyam Bihari Prasad先生笑著說:「So long as I am healthy, I will continue this.」語氣裡帶著滿足。
你幫助的人,最後會幫助這個世界。
封面圖片來源:Sumanth Garakarajula @ wikimedia by c.c. 2.0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