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巴斷交說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在中美洲的重要邦交國巴拿馬總統胡安.卡洛斯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上月12日上午9點在巴國宣布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同一時間,巴國副總統兼外交部長伊莎貝兒.德尚瑪洛(Isabel de Saint Malo de Alvarado)在北京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簽署建交公報,宣告巴拿馬即日起和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並承諾不再同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

 

巴拿馬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目前建交歷史最長的邦交國,雙方關係可遠溯至清朝,在1910年1月16日即建立領事級外交關係,也就是說已有長達107年的邦交。如今斷交,影響之大已不言而喻。

 

然而這個發展,卻並不讓人意外。事實上,自去年台灣民進黨政府上台之後,大家都已經在預期甚至等待「雪崩式」的斷交了。

 

中國現在下重手,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現今的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由於這次斷交的是巴拿馬,我倒想說個有趣的故事。

 

raw-image

巴拿馬國旗。Photo source : wikipedia

 

我在1997年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出訪巴拿馬時前往採訪。當時中國大陸剛剛在巴拿馬設置商務代表處,首任代表是居一杰。我透過後來曾擔任台灣中國時報駐巴拿馬特派記者的郭篤為約他見面。他同意了,但條件是只談,不能發表。

 

我也遵守諾言,從未正式發表。現在事過境遷已20年,台巴也已斷交,但當初的談話,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居一杰那次跟我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你們(台灣)現在有30個邦交國,其實再多5、6個或少5、6個,我們(中國)真的都不在乎,但你們不能東一個度假外交、西一個學術外交,還要敲鑼打鼓回聯合國,你們這樣做,我們就不能不反應、反制。

 

居一杰說的話,確實是事實。簡單地說,只要台灣不做任何挑釁,中國對台灣的外交空間其實有一定的容忍度。馬英九總統在任8年的「外交休兵」,兩岸外交戰場基本無事,甚至於甘比亞於2013年11月間與台灣斷交,中國方面也並未見獵心喜,而是等了2年多之後,才在2016年3月宣布與甘比亞復交(其實也是復給民進黨政府看的),就是最好的證明。

 

台灣「敲鑼打鼓」回聯合國,是大約1993年前後的事。我當時正好在紐約跑聯合國新聞,因為在現場看到的示威者都是生面孔,而且很多歐吉桑、歐巴桑,好奇一問之下,原來他們是一個來自台灣的北美洲旅遊團,大家領了一個便當後被帶到聯合國喊喊自己都搞不太懂的「UN for Taiwan」口號,之後就轉往自由女神、尼加拉瓜瀑布等景點遊覽。這就是我所知道當年「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的真相。

 

然而,這樣的宣達團活動和後來如火如荼的各種「XX外交」,乃至於前一屆民進黨政府的「烽火外交」,卻促使從來只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活動的中國駐聯合國常駐代表跨出聯合國,四處挖台灣邦交國的牆角。中國駐世界各地的外館人員也都積極活動,應對台灣方面的「XX外交」行動,終至原本在1997年還有30個邦交國的情況,到馬英九於2008上台時只剩下23國。

 

長年以來,台灣「重返聯合國」的作法不外兩項。一是請友邦在聯合國「仗義執言」,主要就是「根據會籍普遍化及平行代表權原則,不應忽視台灣2300萬人的權益」這兩句「金言」。但是懂得台灣外交操作的人都知道,這兩句金言的代價是必須付給發言友邦讓人難以想像的一筆天文數字才能換來。

 

另一個就是請友邦提案讓台灣加入或重返聯合國。同樣的,這也是要付出代價。問題是,中國依例祭出第26屆聯大通過的2758號決議案,因此相關提案在聯合國總務會議就必定遭封殺,從來不曾被列入議程。這個作法,也在馬英九上任之後就取消。

 

易言之,台灣曾經花大把銀子,做大量無謂動作,換來的是邦交國數字直線下降。但不做無謂的動作,不花無謂的金錢,卻能在外交上持盈保泰。該怎麼選擇,很難嗎?

 


首圖來源:YouTube總統府回應直播

文字編輯:Wendy Chang

 

梁東屏
梁東屏
1989 – 1998 年擔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1998 – 2012 年擔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2012 年起為亞洲週刊撰稿至今。2002 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得當年第 17 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搖滾—狂飆的年代」、「爛人情歌」等著作。 曾在曼谷、美國、新加坡、台灣等地長期生活,跨文化背景練就一身專業的國際新聞工作能力,也累積了深厚的歷練與滄桑。在 SOS 平台上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我將從資深新聞從業人員的角度、旅人的觀點,深入書寫更多與東南亞文化相關的報導與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東屏 的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