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要會聽音樂、看電影、點菜與旅行?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編輯世界是感性的國度,在其中理性並不重要,偏見才是王道

 

「編輯」這個詞很微妙,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出版社編輯正在編輯一本書),看似有清楚的定義,卻很少人能說出編輯到底在幹嘛。可能是因為編輯太多種,出版社有編輯,雜誌有編輯,網站、粉絲團的小編職稱上也是一種編輯,相同職稱做著不同的事,我們卻都叫編輯。

 

做雜誌出身的我,入行時就聽過「書和雜誌編輯很不一樣」的說法,至於到底哪裡不一樣,直到現在都還是個謎。我猜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好的雜誌編輯未必能勝任書籍出版工作,反之亦然,而臉書粉絲團小編,又是不同於紙本的另一個網路江湖了。

 

多少謎題以編輯之名而行

 

講到編輯,大部分的印象都和稿子連在一起,坐在電腦前看著word檔,修飾文句意義,在文章不疑處有疑,為內容的正確性、邏輯性、可讀性而奮戰。但如果你問編輯上班在幹嘛,大概百分之八十不在稿子前,而在敲通告、聯繫作者譯者推薦人、約採訪跑記者會、和美術設計開會、跟網站工程師溝通,甚至支援現場活動。

 

編輯,編輯,多少謎題以你之名而行。日本編輯之神見城徹《編輯這種病》寫那些大牌作家如何折磨自己,經典故事是石原慎太郎得到芥川賞成名後邀約不斷,見城徹為了爭取為石原出書的機會,在他面前把〈太陽的季節〉、〈處行的房間〉兩篇小說一字不漏的背完,來證明自己多麼有愛,石原因此願意寫書讓他出版。這故事看得我們好感動,但臺灣出版社編輯很少有這種和作者的互動關係,完全無法做為工作參考。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當我們討論愛情》的極簡文體成名,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寫文章並不極簡,而是被編輯(我們都不記得的Gordon Lish)大幅刪改之後才變得極簡。這個故事不只臺灣的編輯無法參考,真正的編輯是否能做、該做這種事,都是可以爭議的問題。

 

即使不談遙遠國度裡傳奇編輯的編輯傳奇,當編輯想腳踏實地學工作方法時,同樣是出版社編輯,陳穎青的《老貓學出版》和陳夏民的《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談的工作方法很不同;都是雜誌編輯,黃威融的《雜誌俱樂部招生中》、王聰威的《編輯樣》和康文炳的《編輯七力》彷彿在敘說不同比賽。更別說藤本泰的《雜誌上癮症》和深澤慶太的《編輯時代》,裡面每位總編輯和設計總監都在做不一樣的事,大概編輯是種十人十色的工作吧。

 

話說回來,如果編輯的定義如此模糊,要做的事又如此不清楚,難道文章標題是寫爽的嗎?不,讓我們暫且把編輯的技巧、技能與技藝撇在一邊,先來聊聊編輯的個性。

 

理性客觀毫無幫助,偏見個性決定全部

 

是的,當編輯一定要有個性。無論出版、雜誌還是網站編輯,都需要放棄客觀,進入主觀,編輯世界是感性的國度,在其中理性並不重要,偏見才是王道;正確答案無關緊要,個人的選擇理由才是精華(你可以不用認同,因為這也是我的偏見)。

 

編輯是某個前提之下的挑選,挑選出來感動別人。你為什麼出這本書而不是其他?為什麼找這個作者不找別人?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做這個題目?為什麼在這裡放這個資訊而不是其他資訊?編輯不是客觀沒有目的的紀錄,而是主觀狹隘偏見的產物,需要個性、需要與眾不同、需要好奇、樂趣與感動。

 

「編輯的偏見」是我成為編輯後學會的第一句話(這絕對是誇大,因為我不想做理性描述)。當被問到:「為什麼你做這個題目、為什麼找這個作者?」的時候,要能說出:「因為我的偏見。」而偏見並非不需要道理,只是不需要理性客觀中立的道理,而是需要你「自己」的道理。

 

編輯不是有標準答案的實驗,編輯絕對需要張飛戰岳飛。地球上有最堅硬的物質,但周杰倫哪一首歌最好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哪首歌最好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首歌對你個人生命帶來什麼改變,對社會時代有什麼衝擊,在某個情境下(例如失戀)竟然會產生無可取代的意義。

 

你說周杰倫第一張專輯最棒,因為創造了一個時代;我說《葉惠美》才是王道,誰能以母之名做出專輯?他說和初戀女友一起看的無與倫比演唱會永遠無法取代……這些對客觀理性毫無幫助的爭議,才是編輯世界裡的精華區。編輯不是樂評在頒金曲獎,而是在創意的地毯上打滾,拚死找出有趣的說法,設法努力感動別人、引起共鳴,這就是編輯的戰鬥能力。

 

個性來自生活,來自音樂電影吃飯旅行

 

編輯要聽音樂,編輯要看電影,編輯要會點菜,編輯要愛旅行。因為偏見需要個性,個性來自生活,上班賺錢可以給你競爭力,但很難像聽音樂、看電影、吃飯旅行那樣給你個性。擁有競爭力,保持客觀中立沒有想像中困難,要以自己的道理說出狹隘主觀的偏見感動人,也沒有想像中簡單。

 

編輯聽音樂,不只聽歌好不好聽,還想聽出這首歌為什麼在這張專輯的這個順序?這首歌在歌手的創作脈絡裡是什麼位置?反映了什麼時代意義?歌詞由誰寫,歌曲由誰作,編曲為何如此,歌手曾在哪一場演唱會因它而落淚,又是為了誰?

 

(請回答,你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做這本書,為什麼找這個作者)

 

編輯吃飯時要搶著點菜,判斷現場多少人,能吃幾道菜;該選雞肉還是牛肉,清燉還是紅燒,湯要大碗還是小碗,小菜怎麼搭配?甚至該選哪個地點的哪家餐廳,都和編輯工作有相關。

 

(請回答,這個題目要用什麼樣的圖文配置,照片怎麼拍最有感覺,找誰採訪或邀稿,如何在期限內達成)

 

編輯當然不是樂評、不是影評、不是美食家或旅遊部落客,但編輯是說故事的人,用視覺元素與文字吸引人、感動人的人。看到一個動人的電影片段,編輯想到的是這個鏡頭到底怎麼拍出來?導演為何這樣拍,配樂為何這樣選,我在什麼情況下被觸動,可能還能感動誰?

 

(請回答,你為何在這個位置、用這個方式、呈現這些資訊)

 

雖然編輯是什麼沒有定論,編輯的工作幾本書都說不完,但一個編輯一定隨時都在編輯。編輯要有個性,編輯會喜歡聽音樂、看電影、點菜和旅行。

 

延伸閱讀:

非人文背景的我,怎麼成為作家啦?

我怎麼學寫作:觀察、理解、好奇心,比文筆更重要

有時候我覺得是文學選擇了我:一個偏執寫字狂的自白

 


封面圖片來源: via pexels  CC0

撰文:劉揚銘

編輯:陳欣瑜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十二道人情味的沙龍
25會員
12內容數
<p>歡迎來到十二道人情味,一個關懷土地、友善生活、致力教育、挖掘社會議題脈絡的媒體平台。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中,邀請大家一同分享見聞與觀點,烹飪故事,品嘗文化,並從中找尋改變的契機</p>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7/02/10
<p>沒有現代完備的技術,面對天災和艱困的生活環境,先人還是必須設法生活。水能供人體所需,柴火能將生食轉為熟食,溫飽三餐。水和火,是飲食的基礎,也是探究早期鄉村生活樣貌的線索。</p>
Thumbnail
2017/02/10
<p>沒有現代完備的技術,面對天災和艱困的生活環境,先人還是必須設法生活。水能供人體所需,柴火能將生食轉為熟食,溫飽三餐。水和火,是飲食的基礎,也是探究早期鄉村生活樣貌的線索。</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些人以為編輯的工作,無非是改改文句、校對錯字、寫寫文案。其實以上都是編輯的「分內」工作,但編輯的工作絕非僅止於此;甚至可以這麼說,對於編輯而言,影響成品良窳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單純是「文字」,更重要的往往是合作關係中的「人」。
Thumbnail
有些人以為編輯的工作,無非是改改文句、校對錯字、寫寫文案。其實以上都是編輯的「分內」工作,但編輯的工作絕非僅止於此;甚至可以這麼說,對於編輯而言,影響成品良窳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單純是「文字」,更重要的往往是合作關係中的「人」。
Thumbnail
最重要的是,編輯要有骨氣!編輯要有「個性」!編輯要隨時提出質疑!
Thumbnail
最重要的是,編輯要有骨氣!編輯要有「個性」!編輯要隨時提出質疑!
Thumbnail
作者片山一行為什麼寫這本書? 他認為──編輯的職責在做出好書和暢銷書,但如今出版業卻一片混亂,編輯才更應該找出「編輯這一行」的價值與意義。
Thumbnail
作者片山一行為什麼寫這本書? 他認為──編輯的職責在做出好書和暢銷書,但如今出版業卻一片混亂,編輯才更應該找出「編輯這一行」的價值與意義。
Thumbnail
什麼是「編輯」?如果把這兩字拿去問谷哥,你應該會看到維基的相關解釋,下面我只取重要的部分。就字面上的意思,以及我身處該行的感受來講,其實編輯是一個很廣泛的職業。比方說出版社負責出書的編輯、刊物的記者、社群上的小編,甚至是目前當道的 KOL 等等,就算載體不同,但都需要不斷的操作議題、輸出內容。
Thumbnail
什麼是「編輯」?如果把這兩字拿去問谷哥,你應該會看到維基的相關解釋,下面我只取重要的部分。就字面上的意思,以及我身處該行的感受來講,其實編輯是一個很廣泛的職業。比方說出版社負責出書的編輯、刊物的記者、社群上的小編,甚至是目前當道的 KOL 等等,就算載體不同,但都需要不斷的操作議題、輸出內容。
Thumbnail
「編輯就像捕手。不過,沒有棒球選手那種豪氣,說是整理場地的人還比較貼切。」 「編輯就好比沒有 道具的魔術師,要將人的思想與意識製作成商品」 「編輯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所以必須隨時都在思考「讀者想知道什麼?」  熱愛編輯的編輯,無不以各式各樣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理念與志業。 我們能透過這些形容中得知
Thumbnail
「編輯就像捕手。不過,沒有棒球選手那種豪氣,說是整理場地的人還比較貼切。」 「編輯就好比沒有 道具的魔術師,要將人的思想與意識製作成商品」 「編輯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所以必須隨時都在思考「讀者想知道什麼?」  熱愛編輯的編輯,無不以各式各樣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理念與志業。 我們能透過這些形容中得知
Thumbnail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作者片山一行明確定位在談所謂的「商業書」的編輯,並從就是為了「暢銷」的目標而行動,以此為基礎來談所謂的編輯與出版。這自然與所謂的文藝線編輯有所區隔。我自己待的出版社是小型的學術導向出版社,運作模式與工作自然與商業出版社有天壤之別,但依然能感同身受那種「逐利」的出版職場;而就整個
Thumbnail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作者片山一行明確定位在談所謂的「商業書」的編輯,並從就是為了「暢銷」的目標而行動,以此為基礎來談所謂的編輯與出版。這自然與所謂的文藝線編輯有所區隔。我自己待的出版社是小型的學術導向出版社,運作模式與工作自然與商業出版社有天壤之別,但依然能感同身受那種「逐利」的出版職場;而就整個
Thumbnail
編輯必須具備工匠的自覺 能與社會深入交流,認知自己是在做一件「作品」                       
Thumbnail
編輯必須具備工匠的自覺 能與社會深入交流,認知自己是在做一件「作品」                       
Thumbnail
註:原文刊載於個人部落格【畫科普:植物繪圖與科學傳播】 集叛逆、新潮、不按牌理出牌於一身的《圈外編輯》,很難想像它出自於一位年屆六十的編輯大叔。本書由都築響一口述,責任編輯整理完成。就跟作者一樣,下標跟開頭都還算中規中矩,但過不了多久就照著作者本人的意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了呢 (稱讚意味)。
Thumbnail
註:原文刊載於個人部落格【畫科普:植物繪圖與科學傳播】 集叛逆、新潮、不按牌理出牌於一身的《圈外編輯》,很難想像它出自於一位年屆六十的編輯大叔。本書由都築響一口述,責任編輯整理完成。就跟作者一樣,下標跟開頭都還算中規中矩,但過不了多久就照著作者本人的意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了呢 (稱讚意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