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下週同一時間,空中再相會吧!(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主流媒體很少花資源去做的,我們越要去做。」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影音娛樂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多元。近期上市的虛擬實境3D眼鏡,將視覺體驗推展到嶄新的層次,人們對聲光效果的胃口不可同日而語。話雖如此,依舊有人選擇純然的聲音交流——廣播節目。

 

「七號」和「宜蘭」是寶島聯播網的兩位年輕DJ,共同主持「寶島少年兄」節目,以「少年兄」和「少年姐」為名,兩人正是以青年的視角,關懷臺灣在地發生的大小事,在一搭一唱間譜出輕鬆幽默的節目基調。每週兩小時的節目,主要透過人物專訪及時事評論來進行,不論是「PTT推到爆」或是「公民幫高調」單元,每回討論的主題都是精挑細選的當週精華。

 

寶島聯播網的性質較為本土,同時自我定位為臺語音樂頻道,對於兩位不是以臺語為母語的主持人來說,是磨練,同時也開拓了視野。曾經有聽眾反應「臺語講錯」,也曾有高層覺得「好像華語節目」,這些指正非但沒有成為阻礙的高牆,而是他們進一步努力的目標。另一方面,電臺想要海納青年聲音的用心,也給予他們較高的自主權,從內容企劃、訪談、剪輯到正式播出,都由兩人一手包辦,寶島少年兄於是放手經營成為一個多元議題的節目。

 

「我們認為我們是在做對的事。」

 

面對節目有什麼使命感的提問,宜蘭姊帶著堅毅的表情說:「主流媒體很少花資源去做的,我們越要去做。」兩位主持人總是以歷史科背景的人文關懷,篩選他們認為值得讓大家瞭解的議題。曾經在沒有向主管報備的情況下,節目專訪了為身障者進行性權服務的「手天使」。談了許多身障者實際遭遇的問題,讓人反思在「人權」訴求當道的台灣,大眾常以「直立人」的思維忽略身障者的需求,甚至貼上不當的標籤或刻板印象的現象。節目播出之後,得到相當好的正面回應,主管也表示很高興他們談了這個主題。

 

蘇迪勒颱風過後,大量的鎂光燈落在「歪腰郵筒」上,主流媒體多半報導郵筒旁排隊拍照的人龍。寶島少年兄選擇和大家聊「樹醫生」,看到颱風過後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解析臺灣樹木相關的生態問題,也介紹如何診斷樹木和維護樹權。雖然沒有引發聽眾特別關注或討論,他們依舊覺得做這一集很值得。不論聽眾的反應如何,他們始終秉持初衷,傳遞覺得重要的資訊。

 

曾經專訪一位同志插畫家,我很好奇,插畫這麼強烈視覺傳達的主題要怎麼談?他們回答,主要是談「人」。為什麼會去畫?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面對過什麼樣的問題?從受訪者的角度去談同志標籤。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以「人」為本的精神出發,大家就有了共同的基點,引發不同興趣的聽眾去理解更多元的聲音,有機會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見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各種人。

 

要讓不同背景的人可以進入節目脈絡,就要好好的做基本名詞解釋。七號跟宜蘭在主持中慢慢體會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進入主題的情境中。像是一些公民議題,平常有在關注或是從事NGO的人就可以很快理解,又或者聊到ACG相關的話題,對動漫一竅不通的聽眾就需要說明。

 

寶島少年兄從不避諱談論爭議性的議題,曾經邀請鄭性澤案(在臺灣纏訟了14年的刑事案件,被告曾多次被判死刑定讞,但審理及證據被認為有重大瑕疵,於2016年5月認為沒有羈押必要,獲得釋放)之辯護律師羅士翔,也曾在小燈泡事件時談論死刑。他們在臉書專頁的簡介中說自己是「來自廣播界的異端兒」!我認為這不單是節目取向的問題,更是基於對聽眾的信任,相信只要好好地談,沒有什麼議題是不能討論的。

 

raw-image

 

「你永遠不知道有什麼人在收聽節目。」

 

聽眾背景各自不同,有些習慣收聽廣播的人其實是在工作中,像是計程車和公車司機,你不能期待聽眾全神貫注收聽節目。秉持著國外「脫口秀」以及臺灣年輕人「吐槽」的精神,節目調性維持輕鬆愉快,以絕佳的默契相互拋接,常可以聽到主持人此起彼落的爽朗笑聲。笑鬧間其實承載了深刻的期待:「寧可把一個議題談好,六成議題,四成娛樂,若是透過娛樂的取向可以讓聽眾聽到重點,我覺得嬉笑怒罵、插科打諢,這都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其實不在乎形式,重點是如何到達?怎麼交流?」面臨廣播這個在新媒體強勢主導的社會可能遇到的困境,他們顯得坦然以對。七號表示,廣播節目的親密度始終比電視來得高,其實有很多聽眾是意想不到的類型,每個人收聽的習慣也都不一樣。他們很清楚,媒體間的連結不如常識來的直觀,有些聽眾並不追蹤臉書,有些人會為了某個主題特地來留言,有些人關心臉書但不真的聽廣播。

 

節目為了吸引更多聽眾開始舉辦抽獎,藉由臉書平臺公布得獎名單。曾經要寄送禮物填寫地址的時候,發現某位聽眾就住在自己家附近,於是決定親自送到聽眾家裡。才發現,這位聽眾是家庭主婦,還帶著兩個國小的兒子一起收聽節目。此後,當討論到可能有年齡限制的話題就會先行提醒,偶而遇到適合的時機,還會在節目中點名,彼此自然的建立更深厚的情誼。追根究底,新媒體或舊媒體的發展區隔,並不左右他們想做的事。

 

當我問到,目前收到的回饋是否足以支撐兩位繼續做下去?答案是肯定的。曾經有聽眾因為節目談了某個主題,深受感動,親自到電臺向他們道謝。寄到電臺的信件、臉書的留言分享、搭計程車時被認出聲音而不收費…等,這些點滴的真誠互動,讓他們堅持走在廣播這條路上。下週同一時間,歡迎回來!您正在收聽的是「寶島少年兄」!

 


撰文:許書容

攝影:Becky Dai

編輯:陳欣瑜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十二道人情味的沙龍
25會員
12內容數
<p>歡迎來到十二道人情味,一個關懷土地、友善生活、致力教育、挖掘社會議題脈絡的媒體平台。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中,邀請大家一同分享見聞與觀點,烹飪故事,品嘗文化,並從中找尋改變的契機</p>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7/02/10
<p>沒有現代完備的技術,面對天災和艱困的生活環境,先人還是必須設法生活。水能供人體所需,柴火能將生食轉為熟食,溫飽三餐。水和火,是飲食的基礎,也是探究早期鄉村生活樣貌的線索。</p>
Thumbnail
2017/02/10
<p>沒有現代完備的技術,面對天災和艱困的生活環境,先人還是必須設法生活。水能供人體所需,柴火能將生食轉為熟食,溫飽三餐。水和火,是飲食的基礎,也是探究早期鄉村生活樣貌的線索。</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晚安,又到了每週一信的時刻 如果你有一筆錢,只能給孩子或長輩,你會選誰? 這次,我們在上週五參加了2021台灣地方創生年會,我向大家發問, 那時,台下的聽眾大約有50位夥伴,只有5位舉起了手,投給了長輩。 這個問題和:如果你的女朋友跟媽媽都掉進海裡去了,你會先救誰? 很相似
Thumbnail
晚安,又到了每週一信的時刻 如果你有一筆錢,只能給孩子或長輩,你會選誰? 這次,我們在上週五參加了2021台灣地方創生年會,我向大家發問, 那時,台下的聽眾大約有50位夥伴,只有5位舉起了手,投給了長輩。 這個問題和:如果你的女朋友跟媽媽都掉進海裡去了,你會先救誰? 很相似
Thumbnail
考古的由來 最近剛好在做跟「性」有關的故事,因此只要看到、聽到跟情色有關的題目,都會特別留意。
Thumbnail
考古的由來 最近剛好在做跟「性」有關的故事,因此只要看到、聽到跟情色有關的題目,都會特別留意。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也養成了收聽Podcast節目的習慣了呢? 還沒的話我來推坑囉! 如果你的收聽場景跟我差不多的話,也許以下的節目是你不錯的選擇喔。 這是寶島聯播網的一個節目,Podcast上也有播出,雙人主持、有時訪問來賓,每週六更新上下兩集。 這是我在2021年底才發現的節目,是雙人主持的節目。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也養成了收聽Podcast節目的習慣了呢? 還沒的話我來推坑囉! 如果你的收聽場景跟我差不多的話,也許以下的節目是你不錯的選擇喔。 這是寶島聯播網的一個節目,Podcast上也有播出,雙人主持、有時訪問來賓,每週六更新上下兩集。 這是我在2021年底才發現的節目,是雙人主持的節目。
Thumbnail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不知足,還是人們的標準真的很低,我總是能聽到有人說,臺灣還不夠平等嗎?
Thumbnail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不知足,還是人們的標準真的很低,我總是能聽到有人說,臺灣還不夠平等嗎?
Thumbnail
【🎙我們的 Podcast 節目 #馬它intheHOUSE #細說臺灣 正式上架啦✨】 (撰文by99) ▎關於這個節目 以前也聽過很多徒步環島、腳踏車環島、便車環島、環島擦玻璃、環島blah blah的故事,當時一直覺得環島離我很遠。
Thumbnail
【🎙我們的 Podcast 節目 #馬它intheHOUSE #細說臺灣 正式上架啦✨】 (撰文by99) ▎關於這個節目 以前也聽過很多徒步環島、腳踏車環島、便車環島、環島擦玻璃、環島blah blah的故事,當時一直覺得環島離我很遠。
Thumbnail
【時間】2019.02.22.(五) 晚上 【地點】台北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主辦】種子基地~黃世光   從台北遷居至台東巿定居之前,機緣巧合之下,居然去參加了一場由台東人辦的《同志講堂》,也是挺有意思的 XD   影片一開始,又是因為手機橫擺的關係,所以得歪著脖子看。還好,直播一陣子之後發現了
Thumbnail
【時間】2019.02.22.(五) 晚上 【地點】台北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主辦】種子基地~黃世光   從台北遷居至台東巿定居之前,機緣巧合之下,居然去參加了一場由台東人辦的《同志講堂》,也是挺有意思的 XD   影片一開始,又是因為手機橫擺的關係,所以得歪著脖子看。還好,直播一陣子之後發現了
Thumbnail
這個題目有點專業,我沒有什麼把握能把這個題目寫好,所以我儘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以傳達台灣本地風俗的角度來談台灣的電視文化。
Thumbnail
這個題目有點專業,我沒有什麼把握能把這個題目寫好,所以我儘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以傳達台灣本地風俗的角度來談台灣的電視文化。
Thumbnail
日新月異的世代中,各樣的資訊如暴雪般,席捲人們的生活,不管是耳熟能詳的電視臺,又或是新興的網路媒體,還是素人展現自我的社群平臺,都不斷創新企圖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公視為了青少年所製作的優質節目─《青春發言人》,就在這波浪潮下誕生,而孵育節目的重要企畫之一,正是傳科畢業的王柔婷學姐。
Thumbnail
日新月異的世代中,各樣的資訊如暴雪般,席捲人們的生活,不管是耳熟能詳的電視臺,又或是新興的網路媒體,還是素人展現自我的社群平臺,都不斷創新企圖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公視為了青少年所製作的優質節目─《青春發言人》,就在這波浪潮下誕生,而孵育節目的重要企畫之一,正是傳科畢業的王柔婷學姐。
Thumbnail
實境節目本身撮合表演與真實的性格,讓觀眾很自然的沉浸其中、與其互動,進而如觀看熱門戲劇後會想要親臨朝聖的心情,或許是另個認識、宣傳臺灣的路徑。 而這或許也是《阮三个》為何吸引人,且演示了就算無法大成本、大製作,但靠著臺灣專屬的在地特色,以及概念一致的敘事,產製出來的內容就不致空洞。
Thumbnail
實境節目本身撮合表演與真實的性格,讓觀眾很自然的沉浸其中、與其互動,進而如觀看熱門戲劇後會想要親臨朝聖的心情,或許是另個認識、宣傳臺灣的路徑。 而這或許也是《阮三个》為何吸引人,且演示了就算無法大成本、大製作,但靠著臺灣專屬的在地特色,以及概念一致的敘事,產製出來的內容就不致空洞。
Thumbnail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同性戀、新住民,甚至是這次事件的憂鬱症朋友們。因為偏見,所以他們被去脈絡的話語貼標籤。因為聲音不被重視,所以很自然的被拿來取笑。 過去社會的新聞媒體、這些綜藝節目,都是用這種方式在對待少數、娛樂大眾。連帶也製造出我們這些被偏見養大、曾經愚蠢噁心的人。
Thumbnail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同性戀、新住民,甚至是這次事件的憂鬱症朋友們。因為偏見,所以他們被去脈絡的話語貼標籤。因為聲音不被重視,所以很自然的被拿來取笑。 過去社會的新聞媒體、這些綜藝節目,都是用這種方式在對待少數、娛樂大眾。連帶也製造出我們這些被偏見養大、曾經愚蠢噁心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