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下週同一時間,空中再相會吧!(上)

 「主流媒體很少花資源去做的,我們越要去做。」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影音娛樂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多元。近期上市的虛擬實境3D眼鏡,將視覺體驗推展到嶄新的層次,人們對聲光效果的胃口不可同日而語。話雖如此,依舊有人選擇純然的聲音交流——廣播節目。

 

「七號」和「宜蘭」是寶島聯播網的兩位年輕DJ,共同主持「寶島少年兄」節目,以「少年兄」和「少年姐」為名,兩人正是以青年的視角,關懷臺灣在地發生的大小事,在一搭一唱間譜出輕鬆幽默的節目基調。每週兩小時的節目,主要透過人物專訪及時事評論來進行,不論是「PTT推到爆」或是「公民幫高調」單元,每回討論的主題都是精挑細選的當週精華。

 

寶島聯播網的性質較為本土,同時自我定位為臺語音樂頻道,對於兩位不是以臺語為母語的主持人來說,是磨練,同時也開拓了視野。曾經有聽眾反應「臺語講錯」,也曾有高層覺得「好像華語節目」,這些指正非但沒有成為阻礙的高牆,而是他們進一步努力的目標。另一方面,電臺想要海納青年聲音的用心,也給予他們較高的自主權,從內容企劃、訪談、剪輯到正式播出,都由兩人一手包辦,寶島少年兄於是放手經營成為一個多元議題的節目。

 

「我們認為我們是在做對的事。」

 

面對節目有什麼使命感的提問,宜蘭姊帶著堅毅的表情說:「主流媒體很少花資源去做的,我們越要去做。」兩位主持人總是以歷史科背景的人文關懷,篩選他們認為值得讓大家瞭解的議題。曾經在沒有向主管報備的情況下,節目專訪了為身障者進行性權服務的「手天使」。談了許多身障者實際遭遇的問題,讓人反思在「人權」訴求當道的台灣,大眾常以「直立人」的思維忽略身障者的需求,甚至貼上不當的標籤或刻板印象的現象。節目播出之後,得到相當好的正面回應,主管也表示很高興他們談了這個主題。

 

蘇迪勒颱風過後,大量的鎂光燈落在「歪腰郵筒」上,主流媒體多半報導郵筒旁排隊拍照的人龍。寶島少年兄選擇和大家聊「樹醫生」,看到颱風過後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解析臺灣樹木相關的生態問題,也介紹如何診斷樹木和維護樹權。雖然沒有引發聽眾特別關注或討論,他們依舊覺得做這一集很值得。不論聽眾的反應如何,他們始終秉持初衷,傳遞覺得重要的資訊。

 

曾經專訪一位同志插畫家,我很好奇,插畫這麼強烈視覺傳達的主題要怎麼談?他們回答,主要是談「人」。為什麼會去畫?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面對過什麼樣的問題?從受訪者的角度去談同志標籤。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以「人」為本的精神出發,大家就有了共同的基點,引發不同興趣的聽眾去理解更多元的聲音,有機會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見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各種人。

 

要讓不同背景的人可以進入節目脈絡,就要好好的做基本名詞解釋。七號跟宜蘭在主持中慢慢體會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進入主題的情境中。像是一些公民議題,平常有在關注或是從事NGO的人就可以很快理解,又或者聊到ACG相關的話題,對動漫一竅不通的聽眾就需要說明。

 

寶島少年兄從不避諱談論爭議性的議題,曾經邀請鄭性澤案(在臺灣纏訟了14年的刑事案件,被告曾多次被判死刑定讞,但審理及證據被認為有重大瑕疵,於2016年5月認為沒有羈押必要,獲得釋放)之辯護律師羅士翔,也曾在小燈泡事件時談論死刑。他們在臉書專頁的簡介中說自己是「來自廣播界的異端兒」!我認為這不單是節目取向的問題,更是基於對聽眾的信任,相信只要好好地談,沒有什麼議題是不能討論的。

 

on_the_air_02

 

「你永遠不知道有什麼人在收聽節目。」

 

聽眾背景各自不同,有些習慣收聽廣播的人其實是在工作中,像是計程車和公車司機,你不能期待聽眾全神貫注收聽節目。秉持著國外「脫口秀」以及臺灣年輕人「吐槽」的精神,節目調性維持輕鬆愉快,以絕佳的默契相互拋接,常可以聽到主持人此起彼落的爽朗笑聲。笑鬧間其實承載了深刻的期待:「寧可把一個議題談好,六成議題,四成娛樂,若是透過娛樂的取向可以讓聽眾聽到重點,我覺得嬉笑怒罵、插科打諢,這都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其實不在乎形式,重點是如何到達?怎麼交流?」面臨廣播這個在新媒體強勢主導的社會可能遇到的困境,他們顯得坦然以對。七號表示,廣播節目的親密度始終比電視來得高,其實有很多聽眾是意想不到的類型,每個人收聽的習慣也都不一樣。他們很清楚,媒體間的連結不如常識來的直觀,有些聽眾並不追蹤臉書,有些人會為了某個主題特地來留言,有些人關心臉書但不真的聽廣播。

 

節目為了吸引更多聽眾開始舉辦抽獎,藉由臉書平臺公布得獎名單。曾經要寄送禮物填寫地址的時候,發現某位聽眾就住在自己家附近,於是決定親自送到聽眾家裡。才發現,這位聽眾是家庭主婦,還帶著兩個國小的兒子一起收聽節目。此後,當討論到可能有年齡限制的話題就會先行提醒,偶而遇到適合的時機,還會在節目中點名,彼此自然的建立更深厚的情誼。追根究底,新媒體或舊媒體的發展區隔,並不左右他們想做的事。

 

當我問到,目前收到的回饋是否足以支撐兩位繼續做下去?答案是肯定的。曾經有聽眾因為節目談了某個主題,深受感動,親自到電臺向他們道謝。寄到電臺的信件、臉書的留言分享、搭計程車時被認出聲音而不收費…等,這些點滴的真誠互動,讓他們堅持走在廣播這條路上。下週同一時間,歡迎回來!您正在收聽的是「寶島少年兄」!

 


撰文:許書容

攝影:Becky Dai

編輯:陳欣瑜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致力烹飪出散發人情味的文章以及挖掘社會議題脈絡之報導。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邀請大家一同上桌,關懷土地與人們、友善生活,慢慢地品味我們以筆為勺、細火慢熬的濃郁故事。請盡情享用:http://thedelicious12.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