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文背景的我,怎麼成為作家啦?

 

我是一個寫文字維生的人,這樣的生活已經過了三年。目前只出過一本書,還不太有資格稱為作家(但用了這樣的標題請見諒),如果有人問我現在在做什麼,通常我會說自己是「寫專欄的」。

 

聽到我是專欄作家,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哇,你文筆一定很好吧!」不,其實我文筆並不出眾,比我會寫的人多的是。小說、散文基本和我無緣,我試過寫小說,寫不出來,也沒有投稿文學獎的經驗,認識了真正的文學創作者之後,深深發現自己無法和他們相比。

 

此外,我也沒有人文領域的背景,大學和研究所念經濟,經濟系是個奇怪的系,有些學校是法學院、有些是商學院,我讀的則被歸類到社會科學院,說到底就是念數學,用方程式推導模型、解構世界(我不認為這是好方法)。和那些年輕就立志創作的人不同,我真正開始寫文章,是在工作以後,所以從不認為自己文筆多好。而直到成為專欄作家以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能當一個「寫專欄的」並以此維生

 

關於「這樣的我如何成為作家?」的經驗,大概無法成為什麼人生參考,但就請各位當成一個有趣(或有點奇妙)的故事,聽聽無妨。

 

 

從編輯的原則學會寫作

 

同學們畢業後大多進了金融業上班,但自覺不適合數字和計算、比較想寫東西的我,找了一家剛創刊的商業雜誌去工作,就這樣成了採訪編輯。

 

非人文領域出身,想找出版社或是文學刊物的工作並不容易,所以畢業時我選了比較有機會的商業財經雜誌去發展。雖然也懷疑「剛創刊的雜誌不知何時會倒?」不過規模較大的雜誌社,不讓非新聞系所的畢業生直接當記者,希望我先到統計研究中心工作,再試著轉調採訪編輯。相比之下,新雜誌願意給我寫作的機會,我就決定試試看。

 

相較於新聞系所畢業,或有工作經驗的同事,我的採訪、編輯、寫作經驗幾乎是零,凡事從頭開始學,跟了一兩次採訪之後就自己上場,看別人怎麼寫文章就跟著學,每個月交稿、每個月被改,拿回稿子就看總編輯怎麼改,就這樣慢慢學、慢慢會寫。

 

第一個總編輯告訴我,編輯守則第一條是「拒絕平均的誘惑」,不要每件事都談卻每件事都講不好,最好「小題大作」幫讀者抓重點,用自己的眼睛找出值得寫的事;第二個總編輯告訴我,寫文章要把「時間線」和「故事線」拆開,從讀者的情緒著手,即使再怎麼流水帳的紀錄,經過你的筆也要鋪陳出好看的故事

 

第三個總編輯告訴我,文章的每一句話都要有「邏輯關係」,前一句話的結果要導向後一句,下一段的出現是上一段種下的因,如果這種邏輯關係愈斷裂,文章就愈難理解,讀者也會因此離開你。

 

總編輯開始把改稿的任務分給我,我慢慢從文章被改的記者,變成改人文章的主編,工作原則還是這幾招不變。當然也會遇到文章寫得比我好,我不敢調整她巧思的年輕記者。

 

 

在離職的過程找回熱情

 

第一份工作做了七年,因為雜誌每個月截稿熬夜,身體健康出了問題,所以離職休養了一段時間。

 

但人就是這麼奇怪的生物,即使工作操勞很讓人苦悶,但沒工作當廢柴卻更煩人,會覺得自己好沒存在價值。為了在休養期間找點事做,我試著寫小說卻卡關(fiction和non-fiction需要的技能是不同的我想)。既沒工作又寫不出想寫的小說,這樣的人生根本是失敗中的失敗,在絕體絕命的危機中,我下了一個事後看來很重要的決定──管他的,就寫自己最有興趣的東西,總能寫出點什麼來吧!

 

我開了一個部落格,寫的是「制服控」這件事。我一直很喜歡高中女子制服,這個興趣說來害羞,不過的確是我最著迷的事,先不管有沒有人想看,總之就把「制服這件事多有趣」的想法整理一番,好好說出來,當作在失敗的人生中,找回一點自傲的手段。

 

想不到這樣的文章放上網路,還真能吸引一些同好的注意,臺灣的制服控比我想像的多,而且存在社會不同角落。因為寫了部落格,我認識了報社副總編、網站站長、攝影師、臺灣最厲害的制服收藏家、影像工作者、制服歷史研究者……他們鼓勵我繼續寫下去,後來這些內容被出版社看見,隔了兩年變成我的第一本書《高校制服戀物論》(和攝影師一起合作的創作)。

 

故事到這裡,和「專欄作家」還扯不上關係。但奇妙的事情出現了,制服控同好的報社副總編某天告訴我,udn網站在找新的專欄作者,問我要不要試試,於是我毛遂自薦寄了幾篇文章過去,剛好udn的編輯也看過我的部落格,就給了我這個機會。

 

從一個辭職沒事幹的編輯,到純粹寫興趣的部落格主,想不到人生第一次寫文章能收稿費,有一種解開成就的感覺。雖然一開始只是代打,合約只有三篇文章,之後觀察效果再說,但我就這樣誤打誤撞掛上了「專欄作家」的名字。

 

一切都是從我開始純粹為了好玩,不管有沒有人想看,寫了高中女生制服的害羞文章開始的。

 

 

用編輯的技巧學當作者

 

該開始的專欄和高中制服一點關係也沒有,寫的是離開職場的觀察與反省,因為寫過一些表現不錯的文章,被其他平臺看到來向我邀稿,我也從臨時代打慢慢變成固定寫作。寫了一個主題又開始另一個主題,漸漸成了靠寫作維生的作家。

 

和文學創作者比,我的文筆不好;和學者專家比,我的學問不夠,為了一直寫下去,我只能把這樣的缺點拿來當優點用,我只能用編輯的方法來寫作。

 

如果文筆不好,至少觀點要有趣吧!編輯的經驗讓我知道怎麼引起讀者的興趣,而當記者的過程讓我喜歡和不同人聊天,我就從和人的相處之中找題目來寫。搭計程車的時候跟司機聊賺錢的甘苦,在早餐店和七十歲的阿嬤聊少子化和青年買不起房子的議題,碰到大學生聊就業與未來的困擾,和高中生聊他們喜不喜歡穿制服的問題……

 

像我這樣的作者不能靠文筆,但我可以保持開放的心靈,去觀察不同事情,去問不同的人問題,不要輕易接受既存的答案,努力思考一些另類的可能性,去說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故事,這就是我賴以維生的武器。

 

讓我成為作者的能力,基本上都是當編輯學來的東西,所以這個專欄叫做「作者怎麼活/編輯在幹嘛」,今天講了非人文背景的我如何成為作者的故事,下一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做一個編輯,到底要做哪些事情。

 

 



撰文:劉揚銘
編輯:陳欣瑜
封面圖片來源:Karolina Grabowska.STAFFAGE@Pexels, cc License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致力烹飪出散發人情味的文章以及挖掘社會議題脈絡之報導。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邀請大家一同上桌,關懷土地與人們、友善生活,慢慢地品味我們以筆為勺、細火慢熬的濃郁故事。請盡情享用:http://thedelicious12.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