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是文學選擇了我:一個偏執寫字狂的自白

 

曾經,我有過不少夥伴。在純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我們各自懷抱著雖不盡相同、但大方向類似的理念,為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毫無興趣理解的事情一頭熱,並懷抱著孤單又悲壯的心情,同時,更加珍惜身邊這些被歸類為「少數」的朋友們。

 

長期專注於埋首創作與閱讀,鮮少注意到外界事物的我,直到某一天抬頭四望,才發現同行者已經寥寥可數。

 

說不悵惘,當然是騙人的。然而,對於友伴的離去,我沒有任何怨懟的情緒。畢竟寫作這條道路實在太顛簸,或許比他們當初上路之初所想像的,更加破碎流離。

 

想要成為一名文學創作者,首先必須直視的問題是: 大量的付出與不成比例的現實回饋:說白了,就是「貧窮」。

 

要寫出一個好看的段落、甚至更保守地說──一句值得被記得的句子,背後所需要的文化資本與知識素養,遠超乎一般讀者的想像。於此,容我暫舉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例子: 張愛玲、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法國作家) 與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日本作家),都是我鍾愛近乎瘋魔迷戀的創作者。我將他們所有已面世的著作,反覆閱讀到深深烙印在腦額葉的程度。即便如此,我還是沒能寫出任何令自己或他人滿意的文章,雖然我已經花了那麼多心力,在腦海裡蓋了一間龐大的圖書館。

 

在嘗試書寫長篇、乃至於中篇皆碰壁後,有一段時間,我陷入非常沮喪憊懶的狀態。像是跌落深淵,看不見光。

 

懷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情,我暫時放棄了對精密架構的經營練習,開始學寫短句。

 

然後──我發現了──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詩意:充滿創造力的廣告臺詞、看似惡搞卻富含哲學意涵的網路流行語、在咖啡廳隔壁桌男女的詭異對話、電線杆上的勸世或厭世標語……我將那些稍縱即逝的靈光抄下,在走路的時候、在排隊的時候。

 

有一段時間,我的書桌旁擺了一個破紙箱。掀開它,裡頭塞滿了破碎計算紙、傳單甚至是沾了暈開鋼筆跡的衛生紙。寫在上頭的字句,只有我能辨識。在失眠的深夜,我會像一個孤獨遺世的拾荒者,在微弱的燈光下,將我的「潘朵拉寶盒」打開,小心翼翼地一張一張翻閱,將把那些慘缺不全的句子一字一字唸給自己聽。

 

我開始感覺自己像個「作者」了。我擁有屬於自己的語句。它們自生活的殘骸而生,但上面依附著我的靈魂。

 

像對外揭開最內裡的心思所必經的階段,接下來,就要鼓起勇氣「公開」。當然最初總是最難的。我戰戰兢兢地投出稿件,從地方小報到知名刊物都不放過,而被拒絕的次數根本算不清楚。

 

心思過分細膩如我,曾經可以為了編輯那短短的「恕不採用」四字,感覺難堪好長一段時間。幸好,我還具備一點自我療癒的基本能力。等待舊的一波羞恥感退卻之後,我又重新開始自取其辱。就這樣反覆著,直至僥倖獲得一個名氣較大的文學獎以前,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整個人活在繭裡面,不與他人對話;全力耕耘心中的文學風景。偶爾感覺徬徨,仍得逼迫自己相信:總有一天,美麗的翅膀會從醜陋的肉身中長出來。

 

而今回想起來,或許現在的我已經沒有那時近乎癲狂的志氣了吧。所以我非常珍惜那段沉潛的時光:近乎貪婪的大量閱讀、像個神經病般不顧一切地看冷門小眾藝術電影。大學的圖書館,幾乎成了我白天的「工作室」,就差沒睡倒在書櫃旁。架上所有的書籍與DVD,都沾上了我的指紋。

 

彼時,是我在清大外文系的最後一年。身邊的同窗,幾乎都在為進入職場熱身或準備升學考試。百分之九十的文學系準學士,都毅然轉身離開這個領域。或許,四年的時間,已經足夠讓大部分期許自己能在三十歲錢存到第一桶金的人,發現如果執意前行而不轉向,將抵達的就只是一片荒田,開不出豐饒的花朵。

 

不知不覺間,我發現這條路上的同行者,已經寥寥可數。曾經一起抱著絕版詩集為裡面的句子流淚的夥伴們,手上捧著的變成補習班發的公職考試題庫。

 

獨留我盲目地、偏執地繼續前行。

 

已經被問過太多次,為甚麼做這樣「奇異」的選擇。在當今一個就業環境普遍艱困的時代,又處於人文科系未得到應有重視的臺灣社會,決定從事純文學的創作,恐怕比堅持愛著一個超級爛人還難以理解吧。

 

然而,我清楚知道自己所要的東西,就在「那裏」。

 

在那裏。那片其他人眼中只感覺淒涼荒蕪、看不見美好未來的可能之荒野裡,存在著一口古井。我知道,我可以對著它任性地訴說所有的秘密——心底最深處所有陰暗的、對暴力的渴望,對愛情、對童話的妄想——不被這個社會所允許的,但確確實實存在於人性中的噪音。藉由一枝筆將我最害怕的自己,吶喊出來。

 

唯有文學創作能夠洗滌我。

 

有時候我覺得是文學選擇了我。

 

說實話,我仍懷念那段有夥伴同行的時光。現在的我,在文學的道路上,彷彿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作陪了。可是我並不感到寂寞。我有了一些讀者,為數不多,反而更讓我受寵若驚。畢竟我最一開始拿起筆寫字,是為了拔除自己靈魂中那些深刺入骨的利刃。當初真沒想到在治療自己心病的過程中,會得到回聲,有時是信件,有時是訊息。同一座城市裡,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們告訴我:我把他們心中的「悲傷」給寫出來了。

 

光是這一點,就足以支持我一直寫下去──只為了不再讓自己感覺那麼孤單,同時我知道會有另一些人也因為我的文字,暫時脫離了痛苦──即便只有一瞬。

 

雖然我其實並不非常清楚,繼續這樣寫下去的話,等在我眼前的究竟會是甚麼樣的風景。然而神秘的東西總是帶著美麗的色彩。也許提前明白的話,就不那麼吸引人了。

 

 



撰文:徐珮芬
編輯:陳欣瑜
封面圖片來源:Lara Eakins@Flickr, cc License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致力烹飪出散發人情味的文章以及挖掘社會議題脈絡之報導。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邀請大家一同上桌,關懷土地與人們、友善生活,慢慢地品味我們以筆為勺、細火慢熬的濃郁故事。請盡情享用:http://thedelicious12.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