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是文學選擇了我:一個偏執寫字狂的自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曾經,我有過不少夥伴。在純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我們各自懷抱著雖不盡相同、但大方向類似的理念,為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毫無興趣理解的事情一頭熱,並懷抱著孤單又悲壯的心情,同時,更加珍惜身邊這些被歸類為「少數」的朋友們。

 

長期專注於埋首創作與閱讀,鮮少注意到外界事物的我,直到某一天抬頭四望,才發現同行者已經寥寥可數。

 

說不悵惘,當然是騙人的。然而,對於友伴的離去,我沒有任何怨懟的情緒。畢竟寫作這條道路實在太顛簸,或許比他們當初上路之初所想像的,更加破碎流離。

 

想要成為一名文學創作者,首先必須直視的問題是: 大量的付出與不成比例的現實回饋:說白了,就是「貧窮」。

 

要寫出一個好看的段落、甚至更保守地說──一句值得被記得的句子,背後所需要的文化資本與知識素養,遠超乎一般讀者的想像。於此,容我暫舉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例子: 張愛玲、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法國作家) 與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日本作家),都是我鍾愛近乎瘋魔迷戀的創作者。我將他們所有已面世的著作,反覆閱讀到深深烙印在腦額葉的程度。即便如此,我還是沒能寫出任何令自己或他人滿意的文章,雖然我已經花了那麼多心力,在腦海裡蓋了一間龐大的圖書館。

 

在嘗試書寫長篇、乃至於中篇皆碰壁後,有一段時間,我陷入非常沮喪憊懶的狀態。像是跌落深淵,看不見光。

 

懷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情,我暫時放棄了對精密架構的經營練習,開始學寫短句。

 

然後──我發現了──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詩意:充滿創造力的廣告臺詞、看似惡搞卻富含哲學意涵的網路流行語、在咖啡廳隔壁桌男女的詭異對話、電線杆上的勸世或厭世標語……我將那些稍縱即逝的靈光抄下,在走路的時候、在排隊的時候。

 

有一段時間,我的書桌旁擺了一個破紙箱。掀開它,裡頭塞滿了破碎計算紙、傳單甚至是沾了暈開鋼筆跡的衛生紙。寫在上頭的字句,只有我能辨識。在失眠的深夜,我會像一個孤獨遺世的拾荒者,在微弱的燈光下,將我的「潘朵拉寶盒」打開,小心翼翼地一張一張翻閱,將把那些慘缺不全的句子一字一字唸給自己聽。

 

我開始感覺自己像個「作者」了。我擁有屬於自己的語句。它們自生活的殘骸而生,但上面依附著我的靈魂。

 

像對外揭開最內裡的心思所必經的階段,接下來,就要鼓起勇氣「公開」。當然最初總是最難的。我戰戰兢兢地投出稿件,從地方小報到知名刊物都不放過,而被拒絕的次數根本算不清楚。

 

心思過分細膩如我,曾經可以為了編輯那短短的「恕不採用」四字,感覺難堪好長一段時間。幸好,我還具備一點自我療癒的基本能力。等待舊的一波羞恥感退卻之後,我又重新開始自取其辱。就這樣反覆著,直至僥倖獲得一個名氣較大的文學獎以前,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整個人活在繭裡面,不與他人對話;全力耕耘心中的文學風景。偶爾感覺徬徨,仍得逼迫自己相信:總有一天,美麗的翅膀會從醜陋的肉身中長出來。

 

而今回想起來,或許現在的我已經沒有那時近乎癲狂的志氣了吧。所以我非常珍惜那段沉潛的時光:近乎貪婪的大量閱讀、像個神經病般不顧一切地看冷門小眾藝術電影。大學的圖書館,幾乎成了我白天的「工作室」,就差沒睡倒在書櫃旁。架上所有的書籍與DVD,都沾上了我的指紋。

 

彼時,是我在清大外文系的最後一年。身邊的同窗,幾乎都在為進入職場熱身或準備升學考試。百分之九十的文學系準學士,都毅然轉身離開這個領域。或許,四年的時間,已經足夠讓大部分期許自己能在三十歲錢存到第一桶金的人,發現如果執意前行而不轉向,將抵達的就只是一片荒田,開不出豐饒的花朵。

 

不知不覺間,我發現這條路上的同行者,已經寥寥可數。曾經一起抱著絕版詩集為裡面的句子流淚的夥伴們,手上捧著的變成補習班發的公職考試題庫。

 

獨留我盲目地、偏執地繼續前行。

 

已經被問過太多次,為甚麼做這樣「奇異」的選擇。在當今一個就業環境普遍艱困的時代,又處於人文科系未得到應有重視的臺灣社會,決定從事純文學的創作,恐怕比堅持愛著一個超級爛人還難以理解吧。

 

然而,我清楚知道自己所要的東西,就在「那裏」。

 

在那裏。那片其他人眼中只感覺淒涼荒蕪、看不見美好未來的可能之荒野裡,存在著一口古井。我知道,我可以對著它任性地訴說所有的秘密——心底最深處所有陰暗的、對暴力的渴望,對愛情、對童話的妄想——不被這個社會所允許的,但確確實實存在於人性中的噪音。藉由一枝筆將我最害怕的自己,吶喊出來。

 

唯有文學創作能夠洗滌我。

 

有時候我覺得是文學選擇了我。

 

說實話,我仍懷念那段有夥伴同行的時光。現在的我,在文學的道路上,彷彿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作陪了。可是我並不感到寂寞。我有了一些讀者,為數不多,反而更讓我受寵若驚。畢竟我最一開始拿起筆寫字,是為了拔除自己靈魂中那些深刺入骨的利刃。當初真沒想到在治療自己心病的過程中,會得到回聲,有時是信件,有時是訊息。同一座城市裡,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們告訴我:我把他們心中的「悲傷」給寫出來了。

 

光是這一點,就足以支持我一直寫下去──只為了不再讓自己感覺那麼孤單,同時我知道會有另一些人也因為我的文字,暫時脫離了痛苦──即便只有一瞬。

 

雖然我其實並不非常清楚,繼續這樣寫下去的話,等在我眼前的究竟會是甚麼樣的風景。然而神秘的東西總是帶著美麗的色彩。也許提前明白的話,就不那麼吸引人了。

 

 



撰文:徐珮芬
編輯:陳欣瑜
封面圖片來源:Lara Eakins@Flickr, cc License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十二道人情味的沙龍
25會員
12內容數
<p>歡迎來到十二道人情味,一個關懷土地、友善生活、致力教育、挖掘社會議題脈絡的媒體平台。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中,邀請大家一同分享見聞與觀點,烹飪故事,品嘗文化,並從中找尋改變的契機</p>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8/02/05
<p>秉持「有得賺有得玩」的心態,我時常藉由工作或是研究,順勢收集素材、相關語料和文本。而受訪者往往使用臺語回答我的提問,使我捉摸不著。不過我倒覺得慶幸,藉著研究生的身份,能夠深刻爬梳家族與家鄉的歷史。</p>
Thumbnail
2017/02/10
<p>沒有現代完備的技術,面對天災和艱困的生活環境,先人還是必須設法生活。水能供人體所需,柴火能將生食轉為熟食,溫飽三餐。水和火,是飲食的基礎,也是探究早期鄉村生活樣貌的線索。</p>
Thumbnail
2017/02/10
<p>沒有現代完備的技術,面對天災和艱困的生活環境,先人還是必須設法生活。水能供人體所需,柴火能將生食轉為熟食,溫飽三餐。水和火,是飲食的基礎,也是探究早期鄉村生活樣貌的線索。</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2017/01/29
<p>「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接連幾年臺灣青年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力,電臺也決定推出一個「世代溝通」的節目。秉持青年的熱血與「微憤青」的視野,在議題選擇上多元而且大膽,希望聽眾在放鬆之餘可以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穫。</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謝謝寫作,讓我逐漸能對生命中的每個遭遇泰然處之,因為無論是痛苦或愉悅,都是書寫最好的養分,經歷的越多,越有機會寫出深刻的作品。每次遇到悲慘的事情,都會想要痛哭一場,怨怪上天為何對我那麼殘忍,但隨即想到可以成為創作的靈感,就又一點點地恢復元氣。
Thumbnail
謝謝寫作,讓我逐漸能對生命中的每個遭遇泰然處之,因為無論是痛苦或愉悅,都是書寫最好的養分,經歷的越多,越有機會寫出深刻的作品。每次遇到悲慘的事情,都會想要痛哭一場,怨怪上天為何對我那麼殘忍,但隨即想到可以成為創作的靈感,就又一點點地恢復元氣。
Thumbnail
1. 書名: 身為職業小說家 職業としての小說家 2. 作者: 村上春樹 3. 譯者:賴明珠 4. 出版社:時報出版 5. 出版日期:2016 / 01 /22 6. 字數 / 頁數:約10萬字 / 320頁 7. 類型 :日本現代文學 / 自傳性隨筆
Thumbnail
1. 書名: 身為職業小說家 職業としての小說家 2. 作者: 村上春樹 3. 譯者:賴明珠 4. 出版社:時報出版 5. 出版日期:2016 / 01 /22 6. 字數 / 頁數:約10萬字 / 320頁 7. 類型 :日本現代文學 / 自傳性隨筆
Thumbnail
對我來說,《我讀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在》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真要說對我的生命帶來的深刻影響,"我讀"及"我思"要更多些。或許跟自己沉默寡言的個性有關,寫作也是種對外的自我表達,必須具有強烈的向外表達意願才能做到。文學家或是作家總是可以精準地將生命的重量透過筆尖傳達出來。
Thumbnail
對我來說,《我讀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在》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真要說對我的生命帶來的深刻影響,"我讀"及"我思"要更多些。或許跟自己沉默寡言的個性有關,寫作也是種對外的自我表達,必須具有強烈的向外表達意願才能做到。文學家或是作家總是可以精準地將生命的重量透過筆尖傳達出來。
Thumbnail
跟寫作重逢是出社會之後的事,不再受學習限制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書,讓我閱讀魂爆發,我做了每個閱讀者都會做的事情,就是寫讀書心得。漸漸地,工作的壓力、感情的煩惱、親情的爭執、生活的無助....全都寫下來,全都放在抽屜孤芳自賞。寫作像是一條連接著頭腦和心的消化道。
Thumbnail
跟寫作重逢是出社會之後的事,不再受學習限制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書,讓我閱讀魂爆發,我做了每個閱讀者都會做的事情,就是寫讀書心得。漸漸地,工作的壓力、感情的煩惱、親情的爭執、生活的無助....全都寫下來,全都放在抽屜孤芳自賞。寫作像是一條連接著頭腦和心的消化道。
Thumbnail
文字是骨架。可以撐起你的沉思。這時還不能稱為寫作,而是用筆胡亂寫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一橫一豎勾勒著的是一個即將破碎的、悲傷的靈魂。我不假想讀者的存在,也不會有讀者的存在,只有自己與影子知道,這是屬於我的秘密儀式,是重新修整我這塊土的重要儀式、是自我的重新歸納,它會告訴我接下來該往哪個地方去。
Thumbnail
文字是骨架。可以撐起你的沉思。這時還不能稱為寫作,而是用筆胡亂寫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一橫一豎勾勒著的是一個即將破碎的、悲傷的靈魂。我不假想讀者的存在,也不會有讀者的存在,只有自己與影子知道,這是屬於我的秘密儀式,是重新修整我這塊土的重要儀式、是自我的重新歸納,它會告訴我接下來該往哪個地方去。
Thumbnail
舊回顧看到就想撇幾筆寫寫吧,之前看到小說創作社某些少數的文人攻擊,嫌東嫌西,但自己卻沒代表作品,仗著人多對一些新手品頭論足的,有一次燒到我,我連多講都不想浪費時間,後來退社了。 文人相輕我遇的很少,但我也曾被針對過。 我從不會奢望,誰幫我發專輯,幫我出書,幫我什麼什麼…… 我很想問你,那你有什麼?
Thumbnail
舊回顧看到就想撇幾筆寫寫吧,之前看到小說創作社某些少數的文人攻擊,嫌東嫌西,但自己卻沒代表作品,仗著人多對一些新手品頭論足的,有一次燒到我,我連多講都不想浪費時間,後來退社了。 文人相輕我遇的很少,但我也曾被針對過。 我從不會奢望,誰幫我發專輯,幫我出書,幫我什麼什麼…… 我很想問你,那你有什麼?
Thumbnail
‧ 《身為職業小説家》一書,是村上春樹(1949-)對身為小説家的自己,和對自己是小説家的這件事,重新有系統地思考,並適度俯瞰,將自己身為小説家走過什麼樣的路,以什麼樣的想法走到現在,具體地、實際地記錄下來,與讀者分享。大抵而言,算是類似私人演講稿般的自傳性隨筆,並非架構嚴謹的小說理論書籍。 ‧ 小
Thumbnail
‧ 《身為職業小説家》一書,是村上春樹(1949-)對身為小説家的自己,和對自己是小説家的這件事,重新有系統地思考,並適度俯瞰,將自己身為小説家走過什麼樣的路,以什麼樣的想法走到現在,具體地、實際地記錄下來,與讀者分享。大抵而言,算是類似私人演講稿般的自傳性隨筆,並非架構嚴謹的小說理論書籍。 ‧ 小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