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歐蜜‧克萊恩的報導者之路──被喚醒的女性主義、政治精神

 

她,Naomi Klein,是位作家、記者、社會運動人士,加拿大人,出生於蒙特婁。60年代,她的美國父母因政治因素而來到了加拿大。她說:「因為戰爭,讓我在加拿大出生;因為健保系統,讓我們留在加拿大生活。」她從小就受到生活周遭複雜的政治因素影響,而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地往返的雙重國籍背景,使她觀看事物的角度,總能跨越邊界,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的母親是紀錄片製作人,活躍於社會運動,並且身兼公民記者的身分,這也影響了Naomi日後對自己的個人定位。

 

青澀少時:擁有社運父母的尷尬

 

母親所製作的紀錄片,側重於反戰、女性主義運動等議題,從小耳濡目染下,使得她對社會議題格外敏銳。在家裡,總是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說故事方法,以及各式思考角度,這樣的成長過程讓她知道,促使人們思考,對改變社會是相當有幫助的。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群人坐在家裡看著影片,激烈的討論下,大家開始爭執、哭泣,以及不斷地講話,之後卸下心防,分享彼此真正的想法,這種經驗對她影響深遠。

 

但小時候的她,其實對自己父母的嬉皮形象感到尷尬,所以並沒有特別想要成為社會運動家。不過,她一直都有想要成為作家的心願。

 

寫字,一直是她作為表達自我的手段。

 

覺醒的轉捩點:蒙特婁校園屠殺案

 

大學時代的Naomi,目睹了一場發生在加拿大國內驚世駭俗的慘劇,對美國人來說可能只是雲淡風經,但對加拿大人來說卻是揮之不去的陰霾──校園槍案:「蒙特婁大屠殺」。這是一場有高度政治意涵的射殺,地點是蒙特婁大學,那時候Naomi是那所學校的校園新鮮人。當時,工程學院出現一名歹徒將男女分開並大喊:「你們這些該死的女性主義人士!」隨後殺了14名女性。對那時期的加拿大女性來說,這樣的性別政治意味如此鮮明而驚駭,作為女性,生活在大學校園裡面竟是如此的脆弱。

 

那是個轉捩點,Naomi開始放棄小時候的天真想法,從校園記者開始寫起,此後,一本又一本的著作推出:揭發國際政治陰謀、拆穿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美好糖衣。

 

執筆是還原真相的勞動

 

寫作,對Naomi來說是一種分析的勞動。例如當我們在閱讀書籍和評論時,當中的觀點可以讓作為報紙新聞讀者的我們,了解得更深入。報導不只是要給予資料而已,還要分析事件之間的關係,讓人們可以從錯綜複雜的資訊中,找出各項事件的關聯,才能讓讀者看完之後有頓悟的清晰感。這就是Naomi的目標:幫助人們連結事件之間的關係,從而對議題有清楚的認識。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即使手上擁有海量資料,我們卻更加迷失方向。舉例來說,後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時期,美國人集體陷入震驚與恐慌,人人都目擊了一場重大的歷史事件,卻和事件的真相、原貌間有巨大的斷層。換句話說,這起恐怖事件掩蓋了人民的集體故事。事發後,布希政府卻利用它升高國內的恐懼和失序,對美國人民說:911前的某些特定決策,帶領我們往錯誤的地方去。對一般民眾來說,911災難像是天外飛來的一筆橫禍,只是我們都該認清,橫禍不會無故發生。

 

稱職的媒體人:填補失語的真空

 

許多人都想要知道,歷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們渴望知識,希望可以填補造成震撼的事件與集體間那失語的真空,「集體故事的訴說」道出美國人真實的聲音。Naomi期許,在重建事件和傾聽集體聲音的過程當中,將自己化為橋樑的角色。她知道,當人們陷入焦慮、不安、無助的情境,政治趁虛而入,操弄社會,此時的人民是特別脆弱的。

 

無論何時何地,Naomi堅持,媒體角色應該盡本分、負責任的將歷史事件各項相關聯的故事完整呈現、串聯,講出有意義的故事,即是指引群眾的力量。一篇篇深刻剖析的報導,讓讀者可以更加聰明、冷靜,並且專注思考問題發源的核心,只要能凝視真相的不堪和深淵,拋開恐懼,大聲說出反對壓迫的渴望,便有力氣和思維,對抗那些想操縱我們的手。

 


撰文:莊霈淳

編輯:黃群皓

封面圖片來源:drica veloso@Flickr, cc License


參考:Naomi Klein on “Big Think” YouTube Channel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致力烹飪出散發人情味的文章以及挖掘社會議題脈絡之報導。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邀請大家一同上桌,關懷土地與人們、友善生活,慢慢地品味我們以筆為勺、細火慢熬的濃郁故事。請盡情享用:http://thedelicious12.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