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學寫作:觀察、理解、好奇心,比文筆更重要

很多時候寫不出東西,不是寫作能力的問題,而是觀察得不夠仔細,對事情的理解不夠深入。

 

如果國文老師知道我從事文字工作,一定想問一句:「後來怎麼了?」

 

高中第一次作文課,老師給我57分不及格。身為一個文組學生,數學57分已是我高中三年最高分,可喜可賀,但同樣的分數出現在作文簿裡,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現在我還記得那個作文題目是「家」,老師評語是「文不對題,不知內容是認真的還是開玩笑」。

 

又有一次作文題目叫「啟程」,我始終吐不出半個字,老師看不下去,第一堂下課時間對我說,可以參考同學怎麼寫,看完後我還是頭腦打結;第二堂下課,我只有一張白紙和一樣白的臉,老師安慰我:「你回家寫吧,明天再交就好。」

 

記得最後我交了一篇「如果地球形成時,不是剛好和太陽保持這樣的距離,就不會有人類也不會有我,可見啟程很重要」之類的作文,得到幾分我不敢記得,但我想,老師是用最溫柔的眼光閱讀的吧。

 

高中三年,我覺得作文寫得不錯時,通常分數很低;以為寫得很爛的時候,分數反而高(說高也就是七十分左右的程度而已),連下筆都有困難,完全無法預測走向,更別說把文章寫好了。直到上了大學才出現轉機。

 

爬梳資料、理出頭緒,有看法想說出口

 

大一必修國文課,老師有一次出題:「論國防」。十八歲的宅男哪懂什麼國防?我看著題目一片茫然,只好硬著頭皮把從三國志電玩、歷史漫畫裡學到的故事拿來用,想不到竟被老師說「引用歷史故事佐證自己的觀點,滿有趣的。」

 

從那刻起,我才知道原來作文就是寫故事、舉出有趣的例子(以這點來說,必修國文課至少對我是有意義的)。而我最喜歡看的歷史漫畫、小說、遊戲、影集裡面,不就有滿滿的故事能用嗎?遇到作文題目,講幾個和題目相關的故事就好,我終於找到一種表達自己意見的方法,能把想說的話說出來。

 

到了研究所寫論文,花一年爬完五萬字之後,覺得人生寫字的配額已經用完。第一次的作品當然不好看,但有其中一段被老師說:「你這是抄誰的想法,為什麼沒附註解?」結果那是我整理歸納許多資料之後得到的結論,算是一點個人小發現,不是引用誰的文章,也沒辦法附註解。

 

「你整本寫得最好的一段就是這裡,原本想說一定是抄來的,想不到是你自己的,那不錯啊!」老師說。然後我知道,原來爬梳資料、理出頭緒,產生一個想法,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是一件好事。

 

也就從那時候開始,我有了想寫點東西的欲望,但離會寫文章,還差得遠。

 

畢業之後,很幸運得到一份採訪編輯的工作,每個月重複著採訪與寫稿。一開始只能「受訪者說什麼,我就寫什麼」。後來才學會把採訪內容當成材料之一,加上自己額外找來的資料,拼湊起來形成一個想法,先試著把這個想法說得順暢、有邏輯、有條理(設想自己是完全不了解這件事的人,要怎麼解釋才能聽懂),行有餘力時,再想想怎麼寫才能吸引人繼續看下去(多看電影、多看小說會有幫助),終於慢慢練出寫文章的能力。

 

我最羨慕那些十幾歲就會寫東西的人,都不需要我這種笨拙的摸索過程。走上文字工作這條路,只是在求學過程中發現寫東西很有趣,又得到一個可以每月練習寫上萬字的職業而已。

 

多方觀察、深入理解,設法讓笨蛋也能看懂

 

有些朋友問我文章應該怎麼寫,能不能教他們的孩子寫作文。在我的學習過程中,寫文章說難很難,說簡單好像也很簡單,沒什麼捷徑,寫作最重要的是「有想說的話,而且想讓別人聽懂」的動機──別意外,有些人只想說,不管別人聽不聽得懂的。

 

此外,寫文章也可以不靠「文筆」。通常愈用華麗的字詞來堆砌,只顯示寫作者內心沒想清楚而已(比如:「品嚐那對味的甜,迷戀空間蘊藏的舒坦,時間慢慢流動以享受為單位,彷彿細品慢活人生」這段文字到底想寫什麼呢?大概是這個地方很假掰吧)。很多時候寫不出東西,不是寫作能力的問題,而是觀察得不夠仔細,對事情的理解不夠深入。

 

寫不出來,就多想想這件事有哪些可疑之處,或是哪些有趣的地方,好奇心很重要。如果沒有可疑也不覺得有趣,那絕對是你對它理解還不夠多、不夠深,這時絕對不能下筆,請先設法找更多資料,多看多讀,等到融會貫通,你的看法已經呼之欲出,不說出來都不行了。

 

舉例來說,就算一部電影讓你覺得很無聊,也可以想想為什麼它無聊,是它真的無聊還是你沒看懂,找十個影評的意見來看,找導演前前後後的其他作品來看,找導演的生平來研究他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等你看完這麼多資料,絕對是想寫一篇文章,而不是不知道怎麼寫了。

 

最後切記,如果你的文字不能讓國中二年級的學生看懂,那是你想得不夠仔細、寫得不夠清楚。寫作前,多蒐集資料、整理觀點,有輸入才有產出;寫作時,設法讓別人聽懂,清楚表達,不要用深奧的文字;寫完後還有餘力的話,能為文章加上一點趣味就更好了。

 

 

以筆為勺 · 細火慢熬

十二道人情味

 


撰文:劉揚銘

編輯:陳欣瑜

封面圖片來源: via pexels , CC0 License

本文轉載自: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
十二道人情味致力烹飪出散發人情味的文章以及挖掘社會議題脈絡之報導。在重理工輕人文的臺灣社會,邀請大家一同上桌,關懷土地與人們、友善生活,慢慢地品味我們以筆為勺、細火慢熬的濃郁故事。請盡情享用:http://thedelicious12.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