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樂史Vol 4:DJ Kool Herc與他那場返校派對

2016/08/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60年代結束、70年代開始,The Last Poets吉爾史考特赫倫(Gil Scott-Heron)的作品已然驚豔了當時的樂界;同時,非裔美人的音樂軌跡也逐漸走向了「後靈魂樂」時期。成長於越戰爆發後的這一批年輕人,受到眾多種類音樂的薰陶,在70年代之後慢慢將其化為創作上的元素,並且特別鍾情於老靈魂與老放克樂的取材。
時間的流轉加上迪斯可音樂(Disco)的推波助瀾,舞廳的興起造就了許多DJ出現,他們在播放歌曲的技巧之上大加鑽研。這些DJ可能在俱樂部、在舞廳裡,甚至在紐約的街角玩弄起黑膠唱盤,用音樂打造派對的狂熱與高潮;而嘻哈音樂的故事,也就從這個地方正式拓展開來。

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派對

週日午後,高高瘦瘦的16歲非裔美人青年傑米森,坐在紐約布朗克斯區某棟破舊公寓大門口的臺階上發呆,看著社區中熙來攘往的人群,以及時不時鳴著喇叭、驅趕著街道上嬉戲孩童們的汽車,他感覺到:「這一定又是個無所事事且閒得發慌的下午」。
傑米森轉動著父親老舊收音機的頻道旋鈕,每一個黑人音樂電台都大力播送著馬文蓋(Marvin Gaye)〈Let's Get It On〉比利普瑞斯頓(Billy Preston)〈Will It Go Round in Circles〉,再不然就是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 )〈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等靈魂與放克音樂;傑米森舒展了身子斜靠在階梯上,閉起了眼睛隨著音樂擺動頭部,並且想起了不久以前去參加的某個活動,那是一場令他大開眼界的音樂派對。
那天是1973年8月11日,一個襖熱難耐的星期六,傑米森的朋友「火腿」一大早便拿了張手寫的傳單,滿頭大汗跑到傑米森家樓下,興奮地對傑米森說:「傑米!傑米!你看這個,前幾天我朋友給我的!今天晚上找賈默一起去吧?」
Photo Source : BBC
傑米森接過了那張傳單,上頭斗大的標題寫著「A Dj KOOL HERC Party」,下面則寫著「BACK To SCHOOL JAM」,「返校派對?這有甚麼好玩的?我們都離開學校那麼久了,而且這個自稱DJ的Kool Herc又是哪位啊?之前從來都沒聽過他的名字。」
火腿依舊非常亢奮地說到:「我朋友說這個Kool Herc本名叫做克里夫坎貝爾(Clive Campbell),他3、4年前左右跟家人一起從牙買加搬到布朗克斯區的賽吉威克大街那裡,是個18歲的超酷牙買加人。據說他從小就和許多牙買加的音樂人混在一起,接觸一大堆音響團(Sound system)跟Dancehall的音樂,而且他放的音樂聽說很不一樣。」
不願意潑朋友冷水的傑米森,猶豫一下之後說:「嗯......好啊,反正今天晚上我不用上班,最近口袋也有不少錢,那你去跟賈默說一下吧,他現在應該還在家裡睡覺。」
「水啦!那晚上八點約你家樓下,我們大家一起過去。聽說會有不少馬子喔,因為女孩只要25分錢就可以入場了!晚上見啊!」火腿一邊把那張傳單對折又對折地塞進口袋,一邊向傑米森揮揮手,跑向隔兩條街的賈默家樓下。
抱著「大概沒什麼搞頭」心態答應參加此派對的傑米森,並不知道自己即將見證一個新型態音樂的誕生,同時也將目睹另一個嶄新音樂文化的綻放時刻。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7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嘻哈樂史:在每一個韻腳之後
吳念達
吳念達
目前於關鍵評論網、SOSReader等平台上擔任專欄作家,之前曾任RoxyRocker搖滾音樂新聞網主編。經歷過音樂多元的90年代末期,體驗了不同種音樂的洗禮,最後著迷於嘻哈與饒舌音樂;早期聆聽搖滾與龐克,後來溯源而上經過20與30年代藍調音樂的指引,越過了放克與靈魂的騷動,來到街頭見識到了「唸的音樂」是如何充滿力量與具有反抗的精神。期許有一天能在台灣這個國家中,寫出豐富的嘻哈音樂史,讓這個文化得以深深地紮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