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anny Li
在今年的 MWC行動通訊大會中,最精彩的VR發表活動當然非Samsung莫屬;因為它展現的不只是本身的產品和能力,而是Samsung+Facebook的「深度聯姻」。
地表上有哪家公司,能在這個時間點推出一款360度VR攝影機,還敢宣稱它能直接與「地表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平台」對接、甚至獲得最佳化加持?
Photo Credit:Samsung Gear 360 Camera
筆者上禮拜在智由博集主持的 VR 分享會結束後,有位聽眾問到:「照你所說,1~3 年內都還必須觀望 VR 市場,意思是到時候再進場就好嗎?」
以下是我的回答。
2013 年開始發酵的VR、跟 2003 年開始發芽的智慧型手機之間,有個最大的根本差異:2003 年的個人終端運算裝置(PC+ 筆電)產業,還沒有這麼「焦慮」於尋找下一個驅動因子;但到了 2013 年,大家都有點焦慮了:
1. PC 出貨總量下滑不說,過去占 6 成以上的企業出貨量掉到 5 成甚至以下;消費性市場需要瞭解、需要製造需求,但下一個需求在哪?
2. 平板電腦在 2010 至 2013 年之間過得很開心,但之後出貨成長速度快速跌落;不論你做高價還是低價,但市場需求怎麼看都好像正在快速趨於飽和。
3. 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但仍有空間;因為它有其他產品沒有的「替代效應」,也就是地球上仍有很多功能性手機的替代空間,只不過隨著運算單元平均效能拉高、再加上產業競爭加劇、平均銷售價格(ASP)也直直落的情況下,就算有量能,財務上也難看。下一個讓人願意掏錢買高階機種的誘因是什麼?
這是整體產業氛圍的其中一個面向,也是即使大家都知道 3 年內 VR 不會有什麼可見的大市場,仍然想要投入卡位的原因之一;這也讓 VR 跨軟硬合作、跨平台服務整合的速度顯得相當快速。
另外一個關鍵,在於 VR 核心的頭戴式顯示器(HMD)需要相當大量的客製設計和製造;一些大家不以為意、但極為關鍵的框體、透鏡等料件,都是各家花費2年以上時間、與特定供應夥伴再三研究,才終於做出來的結晶。
Photo Credit:Sergey Galyonkin@flickr CC BY-SA 2.0
由於未來出貨量不會急遽成長、需求也未擴散的情況下,領導性大廠仍然會保持與這些供應夥伴的緊密關係,甚至在專利、製程、材料等方面,都會有繼續協同布局的策略。
換句話說,VR領域「現在不做,3 年後才想做」,跟 2003 年「不做智慧型手機,2006 年才要進場」,兩者所面對的風景是截然不同的。
回到一開始時的那段話,大廠聯手的速度遠超你我想像。再想像一下,如果Samsung Gear 360攝影機只賣US$279,並假設同廠Gear VR會再二度降價為 US$69,那麼總體持有成本只有 US$349,約莫等於一台 PS4 的現價,會發生什麼事情?
Dream Big,做就要做大。人家有Facebook,你也要有自己的硬體專屬內容平台;例如做成一個VR內容界的Flickr,以便和Facebook平台本身的性質做出區隔,這是我的想法。
其實,台灣現在也有人是這麼想;但辛苦的地方在於,在台灣懷抱大的夢想,並不一定可以獲得大的投資。
另外一種路子呢?大概就是有大夢想之餘,也要睜大眼睛看機會了──挑大廠沒注意到的需求,深度挖掘、建構靈活的商業模式以便快速因應調整、同時也挑戰特殊的利基型市場;這些或許更適合台灣的資金條件。
未來有空再多聊聊。
以上與其說是深刻的產業分析,不如說是不太成熟的靈光一閃,歡迎對VR產業有研究的先進一同來討論、批評、挑戰。
▲Rocket Café 科技評論網站啟動,一起讓火箭升空吧!
延伸閱讀:
【Rocket Café 科技評論】幾個角度看UBER──從舊金山計程車行破產說起
【Rocket Café 科技評論】新書精選:《資訊分享,鎖得住?》
【Rocket Café 科技評論】:一起讓火箭升空吧!(上)
【Rocket Café 科技評論】:專訪創辦人傅瑞德的獨家故事(下)
封面圖片來源:Web Summit@flickr CC BY 2.0
作者:Manny Li,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專業為遊戲、影音與媒體產業分析。喜歡研究產業背後的脈絡,並用淺白有趣的文字與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