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參加了Ratdo’s Band Music這個網路電台所企劃的實體公演,結束後一路從뒤풀이吃到第三攤,深深覺得整個電台到公演企劃真的太有趣了。希望以一個聽眾的角度介紹他們,推薦給想接收更多資訊的樂迷,或是想發展不同可能的業界人士。 Ratdo’s Band Music是什麼樣的電台? Ratdo’s Band Music是一個網路電台,每晚大約從7點起由韓國各indie樂手擔任DJ。節目不只是純椊介紹音樂,有些DJ偶爾也讀詩唸散文,甚至聊著聊著就聊到飛機杯的也有。不時也會有邀請佳賓或是代班主持的情況,節目形態非常多元。 以我最常聽的「Daehyun叔叔」的節目為例,他10月9日的節目主題為「理解與誤會的距離」,主要是聊他的個人經驗,也有接聽眾的電話分享經驗,播的音樂也圍繞在這個主題上。每次聊天室聽眾開始鼓噪時,他都會敲鐵尺要大家差不多一點,這個甚至也變成現場表演的一個梗。 Ratdo's Band Music 2017下半年節目表,半數以上的DJ都是一線的活躍樂團成員。 前現代的社群肉搏戰 「社群」這個詞好像在2011、2012年以後,臉書在台灣普及時才開始被使用,討論的範圍主要也侷限在粉絲專頁、新聞留言版、論壇口碑等等。但是Ratdo’s Band Music的社群非常陽春,他就是一個90年代網路產業剛起步時期的那種聊天室,大部份網友都會取個暱稱進入聊天室討論。雖然看起來不是什麼重要的特色,但比起半實名的臉書帳號,匿名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優勢,例如匿名帶來的神祕感,會讓聽眾為了見其它網友而參加實際公演。 系統雖然看似落伍,但每位DJ在節目開始前都會向每位聽眾問安(即使潛水沒有發言也一樣),對於聊天室的每一則留言也幾乎都會唸出來並給予回應。以前常常看到網友分享一些超級芝麻蒜皮的小事,例如「聽節目聽著聽著差點就錯過紅綠燈呢」、「今天我要加班ㅠㅠ」,一開始以為是韓國網友的互動習性與台灣不同,現在回想起來應該都是DJ先種下主動回應、閒聊的因,才能得出這樣密切互動的果。 現在精算臉書貼文的觸及率,精算TA族群下廣告的社群經營方式,就好比精密計算飛彈軌跡的現代化戰爭;電台的透過聊天室一問一答的經營方式就像前現代的冷兵器,一招一劍雖然難以顧及廣度,但是拳拳到肉的感情深度,則是精準投放所達不到的。 雖然都是韓文,但從光從回應時間來看,發言頻率頗為密集。 線上到線下的橋樑──每月企劃公演 除了線上社群以外,最高招的應該就是延伸到線下的企劃公演了。每場公演的表演者為2名DJ,票價固定為30000韓幣(約台幣800元,在韓國算是中高價位)。 10月的這場,由Daehyun叔叔和Kwak Pureunhaneul共演。前者在電台有2個節目,是電台的當家DJ之一,後者則是有「弘大IU」的稱號,在民謠界小有名氣。當天觀眾約25人,比起9月份的Kim Sawol x Yu Jisoo門票秒殺還加開安可場,人氣雖然較低,然而現場互動仍然熱絡。 現場公演同步會在線上電台播出,而線上聊天室也會在現場投影出來。現場如果發生小插曲(例如Daehyun叔叔不小心踢倒椅子),線上聊天室的人立刻會問現場狀況。現場觀眾也會一邊聽演奏一邊在聊天室上留言評論,表演者唱完一首歌後,可以就著聊天室的留言與大家互動。其實企劃者本身只是弄個投影機,聊天室聽眾、現場聽眾、表演者之間的互動就可以變得頻繁而溫馨。 Kwak Pureunhaneul與聊天視窗[/caption] Korean Style──續攤文化 韓國不管是公司聚餐,或是朋友間約吃飯,除非真的是關係很差,不然一定會續攤再續攤。凌晨1、2點正是計程車的尖峰期,很多人乾脆再一路喝到清晨搭首班車再回家。而這場公演結束後也不例外,先是在公演場叫韓式炸雞和Pizza來吃,最後也是一路吃到第三攤喝解酒湯才解散,充份利用韓國的喝酒文化,把社群力量再發酵。 其實一群喜歡音樂的人坐在一起就很好聊了,Ratdo本人也會和每個觀眾打招呼,問大家聽節目的契機,以及喜歡的樂團等等。席間每個人介紹自己的暱稱是什麼,當下感覺好像回到10年前參加ptt板聚。 從和其它聽眾的聊天大概也發現一個現象:與其說是強大的DJ陣容(台灣聽眾可能不熟,但電台一半的DJ都是八十八顆芭樂籽、草東、滅火器等級的韓國一線樂團的成員)、或者是DJ提供的資訊及選曲,不如說是社群的力量讓大家固定收聽,甚至拉到現場看表演。 例如一位暱稱叫Blueberry的女大生,她聽電台的契機是她的愛團「THORNAPPLE」主唱當代班主持人時開始聽,但最後她也不是為了THORNAPPLE而來,而是為了看其它主持人兼認識聊天室內的朋友。另一名쿙굥쿙曾經Call in進Daehyun叔叔的節目,被封為「大女兒」,她旅居日本福岡13年,10月趁著出差的空檔來參加企劃公演,從她身上可以看見這個電台的吸引力與歸屬感。 我不敢說其它的媒體怎麼樣,以自己做日日春來說,一直以來都會以為粉絲會追蹤日日春,都是為了聽更多不同的音樂,或是想知道更多的K-indie消息。其實現實的讀者應該更接近「只喜歡某幾個特定樂團,其它聽再多歌都沒有共鳴。」而且也不能把聽眾或讀者預設為被動的資訊接受者,當他們與音樂產生連結後,自己會主動去蒐集更多的資料。面對這群人與其端出更詳盡、更豐富的介紹文,不如將一首好歌巧妙地整合至DJ想說的故事裡面,用這個故事串起音樂與聽眾的關聯。媒體的任務應該是「讓聽眾對某樂團音樂產生興趣」,而且不在於「整理好資料投放給潛在聽眾」。社群的力量如果有發揮出來,比起花大錢買臉書廣告、公關贈票都省力很多。 我其實沒有認真訪問Ratdo本人,電台實際上有多少工作人員一起執行,但當天現場除了場地工作人員外,似乎只有他是電台的人。邀DJ&喬時段、每晚掛在聊天室裡給回應、APP/Web開發、公演海報、活動企劃。每個任務大概都是一個人的工作量(還是其實業界也是一人當N人用?),但他卻幾乎一肩摃起,是個企劃力和執行力應該都是S級的強者。 寫了那麼多,其實日日春離一個成熟的社群還有一大段距離,有關「讓更多人對韓國音樂產生興趣」的課題,仍在邊寫邊學的階段。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一起參與這個社群實驗,有朝一日一起出來吃飯喝酒,直到清晨的首班車發車。 [caption id="attachment_49515" align="aligncenter" width="700"] 當晚吃到第三攤的生還者,保護當事人只留DJ本人照片。[/ca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