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全世界》當印度牛吃了滿嘴垃圾(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五月,出發印度前,我在最後一刻趕到台大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接種疫苗,一口氣挨兩針(黃熱病、A型肝炎)還拿了瘧疾藥,以一種身心都100%準備好的狀態迎接這趟採訪。

我閱讀了無數資料素材,並且回顧自己對這片南亞大陸的有限記憶,輔以過往的「聽說聽說」以及熱心朋友們的「恐嚇分享」,啟程前,已經對印度充滿想像。當然,即便已經在啟程的飛機上,還是伴隨著無限擔憂,只能告訴自己,要完全準備好接受巨大的文化衝擊,特別是別犯下「採訪焦慮不耐症」,因為一切都考驗著我的耐心啊!

從印度最西岸大城亞美達巴德飛首都德里,從德里再飛南部IT重鎮班加羅爾,13天跑三大城市,我得快速適應氣候差異,連食物、語言、文化(是的,印度人之間自己都有文化隔閡!)、宗教皆有所不同。為了確保採訪順利,我們極度謹慎,以為萬事俱備了,直到在路邊看到那頭「印度聖牛」——如此神聖的動物、那隻緩慢地走在路上,人車都得讓道的聖獸——嘴裡不停嚼嚼嚼著的是塑膠垃圾,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一口接著一口滿嘴都是,這個場景讓我衝擊不已!

我只知道在印度不能吃牛,但沒想到「牛吃什麼?」

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草的牛羊,雜食類的豬狗,水中的魚蝦貝,牠們共同的食物是塑膠品?是包裝袋?


時間倒轉回三月份,我到訪香港一趟,極短時間內走訪港島垃圾灣、離島南ㄚ島、迪士尼所在的大嶼山。海灘不見美麗細沙或者粗曠石礫,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海漂垃圾,它們從上游河川沖刷而下,外海島嶼深受其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隨手撿起一個包裝袋,仔細一看,是12年前就過期的一包食品袋,來自北京;再撿起另外一塊塑膠碎片,上頭的小孔洞,是魚類啃蝕的鐵證。吃了塑膠的魚,還活著嗎?

看的見的塑膠片還能處理,真正的隱形殺手是破碎到小於5毫米的微塑膠,甚至小於1毫米的微型塑膠。

這個月,我再飛東京一趟,專訪海洋生物微塑膠權威高田秀重教授。他的研究室在東京灣捕撈沙丁魚,八成的魚肚子裡含有微塑膠。高田教授很務實地告訴我們,這些微塑膠只在魚的消化系統,去除不吃就沒事;但他話鋒一轉,指出微塑膠粒有強力吸污吸脂能力,大量小顆粒泡在重污染的海水中(POPs,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確實含有毒素,順著食物鏈途徑進入魚鮮體內,等同進入人類食物鏈。儘管累積量不至於過高致死(但致病是可能的),人類目前不需要恐慌;但需要立即行動,開始有積極作為!

(待續)


全文圖片來源:李宛儒攝

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宛儒的沙龍
14會員
5內容數
我將把國際新聞採訪的現場帶回台灣,寫下旅途生活紀要。拋下定見,呈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文自然風情,用更生活化的文字,寫下採訪見聞,還原幕前幕後在電視上看不到的漏網鏡頭。
李宛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8/23
我們想問的是,為什麼是薩爾瓦多?台灣真的只剩下被動選擇權嗎?我不認為!薩爾瓦多真的值得「現在」被斷交嗎?顯然不是,顯然是在一個時機點上的不得不為。
Thumbnail
2018/08/23
我們想問的是,為什麼是薩爾瓦多?台灣真的只剩下被動選擇權嗎?我不認為!薩爾瓦多真的值得「現在」被斷交嗎?顯然不是,顯然是在一個時機點上的不得不為。
Thumbnail
2018/05/30
這些隱身在廚房重地裡頭的大廚和廚師助手,個個擁有接受多年培訓的硬底子功夫,使出渾身解數;不管是菜工、火侯掌握或是食材挑選,全部親力親為。中國大陸官方就在2017年公布了一份粵菜產業發展報告,全香港有超過一千兩百家能叫得出名字的粵菜酒樓,主廚人數突破千人。
Thumbnail
2018/05/30
這些隱身在廚房重地裡頭的大廚和廚師助手,個個擁有接受多年培訓的硬底子功夫,使出渾身解數;不管是菜工、火侯掌握或是食材挑選,全部親力親為。中國大陸官方就在2017年公布了一份粵菜產業發展報告,全香港有超過一千兩百家能叫得出名字的粵菜酒樓,主廚人數突破千人。
Thumbnail
2018/05/05
「ㄎㄧㄤ!」一記漂亮擊球,下一球再迎面來,烈焰高溫之下,紅土上的棒球小將沒一刻停歇,持續練習揮棒投球,那一顆飛向空中的球,會是他們生命中的「脫貧魔球」嗎?一項運動能成為職業,能出人頭地、能扭轉生命,對順利進入大聯盟的球員來說,那個棒球殿堂就是他們從小流汗流淚的報酬。
Thumbnail
2018/05/05
「ㄎㄧㄤ!」一記漂亮擊球,下一球再迎面來,烈焰高溫之下,紅土上的棒球小將沒一刻停歇,持續練習揮棒投球,那一顆飛向空中的球,會是他們生命中的「脫貧魔球」嗎?一項運動能成為職業,能出人頭地、能扭轉生命,對順利進入大聯盟的球員來說,那個棒球殿堂就是他們從小流汗流淚的報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112/03/06 🔹「姜」的小朋友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就醫原因:糞檢 糞檢安全過關! 感謝 普羅動物醫院 蘇醫師 🔸112/03/13 🔹放、地、成、佛 就醫原因:糞檢 診治結果:成 - 過量桿菌 開藥一週份量 其餘小朋友都安全過關! 感謝 普羅動物醫院 蘇醫師 🔸11
Thumbnail
🔸112/03/06 🔹「姜」的小朋友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就醫原因:糞檢 糞檢安全過關! 感謝 普羅動物醫院 蘇醫師 🔸112/03/13 🔹放、地、成、佛 就醫原因:糞檢 診治結果:成 - 過量桿菌 開藥一週份量 其餘小朋友都安全過關! 感謝 普羅動物醫院 蘇醫師 🔸11
Thumbnail
小時候媽媽準備的年夜菜一定有魚,而且是連頭帶尾整隻上桌,印象中這條魚似乎不能去吃牠,或者至少不能吃完,這是為了「年年有餘」的諧音,過年討吉祥用的。 亞洲鯉魚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幾種魚的泛稱,這些魚的原生地都是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飼養在池塘裡,並且是庶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Thumbnail
小時候媽媽準備的年夜菜一定有魚,而且是連頭帶尾整隻上桌,印象中這條魚似乎不能去吃牠,或者至少不能吃完,這是為了「年年有餘」的諧音,過年討吉祥用的。 亞洲鯉魚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幾種魚的泛稱,這些魚的原生地都是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飼養在池塘裡,並且是庶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Thumbnail
這大概是去年最有爭議的一個影片了吧!? 一部想讓我們不要吃肉的紀錄片,為什麼呢?讓我們往下繼續看,心得會爆雷請慎入! “陰謀” 這兩字貫穿整個劇,影片中有許多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海洋環保知識,以及環境永續的外表下,真實的狀態卻是如此的醜陋...彷彿在訴說 “人類雖然最善良卻也可能是最慘忍的動物.
Thumbnail
這大概是去年最有爭議的一個影片了吧!? 一部想讓我們不要吃肉的紀錄片,為什麼呢?讓我們往下繼續看,心得會爆雷請慎入! “陰謀” 這兩字貫穿整個劇,影片中有許多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海洋環保知識,以及環境永續的外表下,真實的狀態卻是如此的醜陋...彷彿在訴說 “人類雖然最善良卻也可能是最慘忍的動物.
Thumbnail
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了約70%,碧藍海洋是大自然最豐盛的寶藏, 它孕育種類繁多的生物。 然而,一直以來,工業化捕撈卻持續掏空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這樣的破壞式作業,黃鰭鮪魚群數量將在 2024 年面臨崩潰。 在劫難逃的不僅僅是鮪魚,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將面臨重大劫難。  食
Thumbnail
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了約70%,碧藍海洋是大自然最豐盛的寶藏, 它孕育種類繁多的生物。 然而,一直以來,工業化捕撈卻持續掏空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這樣的破壞式作業,黃鰭鮪魚群數量將在 2024 年面臨崩潰。 在劫難逃的不僅僅是鮪魚,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將面臨重大劫難。  食
Thumbnail
海洋存在很多垃圾,其中塑膠袋害死不少生物。如果喜歡吃海鮮,要擔心無形中你體內也充滿塑膠粒子,有人去做排毒,糞便含著不少塑膠粒子。
Thumbnail
海洋存在很多垃圾,其中塑膠袋害死不少生物。如果喜歡吃海鮮,要擔心無形中你體內也充滿塑膠粒子,有人去做排毒,糞便含著不少塑膠粒子。
Thumbnail
21世紀的生物們無法逃離的"塑"命......
Thumbnail
21世紀的生物們無法逃離的"塑"命......
Thumbnail
東西有好處有壞處,壞處可不可以利用呢? 廢棄的塑膠物很難處理,在荷蘭鹿特丹,他們把塑膠壓縮,變成道路。塑膠的道路有什麼好處?它不會變形,也不會消失,比柏油路壽命長三倍,而且容易維修。原來麻煩的東西,現在變成有用的東西。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東西有好處有壞處,壞處可不可以利用呢? 廢棄的塑膠物很難處理,在荷蘭鹿特丹,他們把塑膠壓縮,變成道路。塑膠的道路有什麼好處?它不會變形,也不會消失,比柏油路壽命長三倍,而且容易維修。原來麻煩的東西,現在變成有用的東西。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