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養成塾】我的戰國時代──日本文化啟蒙讀物《花之慶次》

2018/08/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很多人都知道我的「男の聖書」是父權中二爆表漫畫《北斗神拳》。但是這部漫畫和日本好像沒什麼直接關係,讓我真正打開日本文化研究之門的,是同位作者原哲夫的另一巨作《花之慶次》
在剛進入版權時代的台灣,這部漫畫理所當然地被叫作「北斗遊俠」,就像早期只要是阿諾演的電影中文片名一定要加個「魔鬼」一樣。不過仔細想想也不能怪當時的命名者,因為主角前田慶次的長相真的就像《北斗神拳》裏的拳四郎戴上假髮一樣啊。
 
不過,第一次看到這部作品時還是很讓我感到驚訝,畢竟原哲夫老師在《北斗神拳》連載結束後,又畫了一部《北斗神拳》角色們客串(誤)、而且還被「打ち切り」、也就是提前腰斬的科幻作品《CYBERブルー》。結果再次看到大神作品,居然背景完全兩樣,是以戰國時代為主題的《花之慶次》,對於一個國四少年(那時候我在重考)來說衝擊是可想而知的。
我到現在還覺得隔年我上五專時會選擇日本語專攻,就是受到這部作品的影響。
當然,那時候我對日本戰國時代或是武士的認識並沒有比一般人高明多少,就是覺得戰國武將們都穿著很帥氣、甚至有點可怕的盔甲,然後風俗和中華文化圈大不相同、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追求什麼境界這樣。
 
這種認識大多來自過去錄影帶店裏的日本時代劇,或是像黑澤明的大作《亂》裏角色給人的印象──具有獨特美學、卻對台灣人來說有點距離感。但是既然《花之慶次》是戴著假髮的拳四郎(笑),所以自然就降低不少投入故事情節的門檻了。我對日本歷史的認識,可以說大部分都啟蒙於這部作品之上。
雖然是漫畫,但是《花之慶次》的原作小說卻一點都不含糊,原作者隆慶一郎是東京大學法文系畢業的著名時代小說家,《花之慶次》就是改編自他以前田慶次為主角的小說《一夢庵風流記》。這部原哲夫的轉型之作大為成功,也因此開啟了原哲夫日後一連串的戰國系列漫畫作品,而這部漫畫也和《北斗神拳》一樣,紅到今天還有授權的柏青哥等賭博遊戲機台。
 
在台灣,漫畫主角前田慶次也是許多人初次認識日本武士的經典人物形象。不過現在以我在大學日文系教書的身分來看這部打開自己日本文化世界的作品,作為日本戰國世界的入門,《花之慶次》還真的是把利弊兼具的雙面刃。
先講優點。因為是原哲夫的作品,所以人物的生動和「入魂」度當然不必懷疑,這也讓人可以非常自然地接收有關戰國時代的種種知識。而且因為漫畫這種媒體的特性,讓作品不必很刻意追求服裝、風俗等的考證,所以你會看到髮型像是搖滾歌手綁了馬尾、體格又棒到像是頂級男模,穿著更是融合古今帥氣元素的遊俠慶次,而不是看到一堆額頭剃光然後留著大鬍子的皺皮粗魯大叔,這也幫助了讀者更能對這些歷史人物產生親切感。再加上漫畫深入淺出的故事,著實可以讓讀者們從作品中學習到不少戰國相關的日本文化。
但是這部作品的缺點,就是主角是戰國時代極度異類的「傾奇者」(かぶきもの);在後世的研究,這是種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反抗主流價值、強調自我的生活方式,除了是日後「歌舞伎」的語源,也是既忠於當時武士精神、卻又對日本戰國已漸漸進入統一和平階段的時代風氣有所反抗的獨特哲學;但除了慶次外,包括慶次名義上的叔父前田利家乃至年輕時的織田信長,在歷史傳說裡都有「傾奇者」的形象。
在日本資訊取得相對容易的今天,「傾奇者」都還很難找出一個合適的中文對應名詞,也難怪當時的翻譯只能把它翻成「遊俠」了。而《花之慶次》從原作改編成漫畫後,也加入了不少原哲夫流的「男子漢美學」,包括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三位天下人,作品除了表現出日本一般對這三位巨人的觀感評價外,裏面的秀吉和家康也更加有血有肉,而信長則根本是血性漢子的模範。
 
至於主角慶次,更是極盡完美,不只文武兩道雙全又狂受女生歡迎,同時又同情弱者反抗惡勢力,簡直戰國時代的人中之龍。對這位戰國寵兒,英雄惜英雄的秀吉甚至提出以一百萬石領地的條件要延攬他(石高是當時表示土地生產力的標準) ,但是慶次也極為帥氣地拒絕,而只要天下人秀吉敬他一杯酒,打造出作品裏男人浪漫極緻的「百萬石之酒」美談。
《花之慶次》同時也繼承了《北斗神拳》的作風,就是會把當時正紅的人物或明星造型「借用」到作品角色裏,然後隨著故事發展,人物又慢慢回歸成原哲夫畫風的造型。像《北斗神拳》裏的拳王、元斗皇拳法魯哥、妖星猶大、賞金獵人艾因,根本就是阿諾、杜夫朗格、喬治男孩、李察吉爾等明星的翻版,主角拳四郎則根本是穿了「瘋狂麥斯」外衣的李小龍。
在《花之慶次》裏,我們同樣也可以發現這種讓讀者找出實際人物範本的樂趣,像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和茶聖千利休,幾乎都是大河連續劇和電影裏扮演該角色的勝新太郎山崎努三國連太郎等著名演員臉孔(漫畫中的家康是勝新太郎版秀吉);和秀吉作對、在作品中帶著稍微瘋狂的北條家老爸北條氏政,翻模自大導演黑澤明作品《亂》中同樣發狂的父親仲代達矢
 
 
 
 
從前田家時代就一直和慶次作對、後來還被慶次愛馬松馬踢了一腳而在臉上留下傷痕的忍者首領四井主馬,則是和傑克・尼克遜在提姆・波頓版《蝙蝠俠》裏的小丑造型一模一樣。當然這種作風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像真田幸村後來登場時,一開始落難時的造型根本就是著名歌手長渕剛的樣子,結果被長渕方面抗議之後只好改變風格,成了頭髮比較短、長相則是和慶次分不太出來的樣子。
 
 
雖然說慶次本人也是戴了假髮的個性開朗版拳四郎啦(笑)。
總之,這部作品沿繼了《北斗神拳》的成功,也營造出許多鐵粉,讓《北斗》和《慶次》成為原哲夫的兩大代表作。在《花之慶次》之後,原哲夫也持續創作日本戰國為背景的作品,包括同樣改編自隆慶一郎原作小說的《影武者德川家康》《破軍星-SAKON-》《義風堂堂!!兼續和慶次》等等,有的甚至是因為裏面的角色塑造得太成功,才衍生出了後續的作品。不過就算如此,包括近期問世的《戰爭之子-織田三郎信長傳》在內,它們都沒有獲得像《花之慶次》那種等級的成功。
《花之慶次》在當時顛覆了許多時代漫畫的常識,也為了可看度而作了很多史實考證的犧牲,又把小說裏的慶次更大幅度地美化了一番。作品中的前田利家因為輩分上是慶次的叔叔,所以出場時就是一副怕死的老人德性,但是史實中的慶次是利家哥哥的養子,兩人年紀其實相差不大,甚至慶次可能還長於利家。而作品裏老夫少妻組合的利家正室阿松,其實只小利家八歲,還是表兄妹。原作小說中甚至露骨地描述慶次和阿松私通,但是漫畫為了強調慶次的正人君子風範,所以就用柏拉圖式的出軌輕輕帶過。至於原作中極可能挑動日韓敏感歷史情結的「朝鮮征討」部分,在漫畫中則是以全新編劇的琉球篇來代替。
總之,對於熟悉歷史的日本讀者來說,《花之慶次》是加了不少調味的新風格作品。而對台灣的讀者而言,雖然是這一部好的戰國文化入門作品,但是在沒有預備知識的情形下,很容易就認識到與實際狀況大相逕庭的「幻想中的日本戰國」。
 
不過就是這種「幻想中的日本戰國」風格,帶我進入了日本文化的深奧殿堂。不管是作品中不太合史實的華麗盔甲,或是高貴的夫人在佛堂裏祈禱,但是面前的佛像卻是相貌凶惡的不動明王,或是在台灣連聽都沒聽過的勝利女神摩利支天等,再再都打破了我教育中灌輸的「日本文化不過是中華文化拷貝版」的刻板印象。
比起《聖鬥士》、《北斗神拳》或《JOJO》、《城市獵人》等名作,《花之慶次》才是讓我真正第一次體會到純正「日本風味」的作品,也讓我和日本結下不解之緣。當時對日本一知半解的我,覺得這部漫畫簡直充滿了耀眼光芒。幾十年過去,我也從昔日的哈日小朋友變成了專寫日本文化的大叔,過去作品裏讓我搞不清楚的各種人物的堅持和設定,也成了今天的我理所當然的專業知識。
但是重新翻閱這部作品,仍然讓我感受到和過去一樣的熱情和魅力。或許我也希望自己成為學界裏的傾奇者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蔡亦竹
蔡亦竹
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科日本研究碩士,同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文學博士。專攻民俗學。現職為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在學術和政治、實務和夢想間漂流,留學日本現居台南。人生的信條是「既生於世,豈不遊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