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 Art 高檔貨》一個攝影師與編輯的愛情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High Art》(1998)是十個女同志裏面,有九個都推薦的電影。有人形容它迷幻得很,有人形容它挑逗得很。Syd(Radha Mitchell飾演)是讀Critical Theory出身的雜誌編輯,有著野心、好奇心和强烈的drive(動力);Lucy(Ally Sheedy飾演)是一個青春已經失去、放蕩形骸的猶太攝影師,天賦是拍下真實、赤裸而親密的肖像,而且,背景優渥,不屑於通俗文化與大眾媒體。

二人彼此欣賞,互相挑逗,一個渴望尋找自己照片中(即將)缺席的拍攝對象,一個渴望為自己的文章取材。假如你相信,有些人以「專業」、「事業」為生命、相等於愛情(甚至比起愛情更重要)的話,說她們兩位在發展「專業」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談戀愛」也不為過。

因爲Syd家居的天花板出現裂痕(crack),而與住在樓上的(一度)知名攝影師碰上,這除了讓Syd得到一個新的專題念頭,能夠協助她的事業野心外,還打開了欲望和愛情、生活的一扇窗。 就如Leonard Cohen曾經寫的: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Syd: It's like cultural studies or semiotics. Philosophy, you know? Foucault, Derrida, Kristeva, whatevah. (我讀的是文化研究、符號學那些,是理論也是哲學,你懂嗎?福柯、德里達、克莉斯蒂娃那些。)

大學幾年的理論課,教會了Syd性別理論、解構、欣賞高檔/通俗文化,實踐卻是另一回事,這次遇上Lucy,見識到何謂「脫離社會現實而活」的藝術,見識到「解構」背後的激情和慾望。 這電影對於事業剛起步的編輯/寫手來說,無疑是一個寫照或警戒—— 為了獲得最出類拔萃的內容、視角和相片,妳,願意投身在受訪者的生活中、攝影師的床上和心中嗎? 究竟是為了私慾而步步進迫,還是真的為了事業而「不擇手段」? 顯然是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其實這條專業與私慾的界線,已經模糊掉了,只剩下幻影般的激烈愛情。

Deconstruct 解構

The painter constructs, the photographer discloses.
(畫家建構,攝影師揭露。)
―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在Syd跑到正在吸毒的Lucy家中時,固然目標是將裂痕修補,好讓自己的浴室天花不再遭殃。誰知道Lucy的浴室滿布了裱起的照片,全部出自Lucy的手。

Syd是理論學生,學習過攝影文化理論,開始解構(deconstruct)Lucy的照片:「看到你的照片,我才知道書本上寫的後現代寫實主義是什麽意思。」 Syd喜出望外,說:「很久沒有人解構我了。」

Lucy: I haven't been deconstructed in a long time.
(很久沒有人解構我了)
Syd: Yeah, I bet you hate that.
(對,我猜你一定很討厭這樣。)
Lucy: I don't hate it at all.
(我並沒有絲毫討厭這回事。)

照片是攝影師的心臟、心思,讀懂的人,其實是天作之合(至少Lucy是這樣想);不過,其實Syd解構的是Lucy的作品,並非刻意去解構Lucy這個人。她們的目光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Syd放在自己的編輯生涯,找到好料去刊登,自然是狂喜;Lucy放在這個帶點稚氣、好奇心的女孩身上。

假如deconstruct的意思除了是「解構」,還有「瓦解」的話,Syd的來訪,瓦解了Lucy空虛又被毒品充斥的無聊生活,也相向地瓦解了Syd的生活規律,讓她們的世界開始崩塌;Syd因為「工作需要」而吸毒,頭昏腦脹地回到家中,罕有地騎上男友的身上主動做愛,誰知道她當時腦袋想的是誰。

High Art 高檔文化

Culture is ordinary.
(文化,本是平常事。)
——Raymond Williams


片名High Art對照文化研究理論始祖Raymond Williams對文化的詮釋,非常貼切。
文化,以往被視爲是博物館裏面懸掛的名畫、歌劇院裏面的演唱等上流階層的好品味,但是Williams說:「不是的,不論是高尚的名畫,還是街頭塗鴉,都是文化產物,不論是High Art還是Low Art,都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攝影剛好叠在High與Low的界綫上面,攝影既可以是高尚的,也可以是通俗的,不論出自誰的手都一樣,關鍵在於在哪裏刊登。

對於Lucy,不再將自己的作品刊登在大衆媒體,就是High的體現,因爲她知道雜志和傳媒總是拿藝術家的作品來刷自己的招牌,挪用別人的High Art,刊登在Mass Media上,對Lucy來説,是違心的事情。

恰巧地,Syd就是雄心壯志的出版界人士,盯上Lucy,希望她為雜志Frame拍攝專題。最後,Lucy答應,條件是Syd要做她照片專題的編輯。這滿足了Syd的事業野心,也滿足了Lucy對於激情的追求,前者以事業為動力,接觸Lucy;後者以事業爲名,動力實爲追求欲望的滿足,想嘗試接近Syd,並非真的爲了讓自己東山再起。愛情和欲望,與專業的界限,在這裏開始模糊。

讀High Art在此片的另一個角度,當然還有吸毒的high。看看Lucy的公寓單位,裏面有整天吸毒的人們,包括來自德國的演員Greta(也是Lucy女友),與Lucy一樣,都是不愁生活,能整天無所事事的人。 看似高尚的藝術家,其實是毒癮者,High在這裏顯得多麽諷刺。

Lucy對Syd說:


I want to get high with you.


意思是一起吸毒嗎?不盡然,編劇同時暗示高潮和親密接觸;Syd說:「我不想毒品成爲我們唯一的connection。」她還補上一句:「我不想這麽快和你親密,雖然我很想。」

Death 死亡

Syd和Lucy做封面的Frame推出之時,Lucy卻吸毒致死,電影留下虛實界綫模糊的結局。 死亡是終結,Syd和Lucy的感情可否説是迫不得已地結束,永遠天地兩隔?而死亡不一定是以生命完結的形式出現,事實上,Syd和Lucy碰上對方後,都失去了自己的焦點、原則,甚至乎可以説——最初代表她們的一部分都死去。

via www.perasinema.com

via www.perasinema.com


對於某些人來說,愛上一個人,某程度上也象徵著「完整自我」的「死亡」。


Lucy: What's wrong?
Syd: [crying] I think I'm kind of in love with you.

一個遠離紐約的周末,Syd驚覺界限無法再守,墮入愛河猶如將自己的事業殺掉,自己所謂的野心,其實也是包裝著的欲望而已。

對於Lucy,答應爲雜誌拍攝專題,根本和自己的原則背道而馳,由那一刻開始,她殺掉了自己的藝術。不過,她的作品,依然不會淪爲媚俗、爲偏鋒而偏鋒的文化消費品,因爲照片中的,是Syd和Lucy,還有她們之間真摯的愛情和欲望。


Syd: What's going on? Where's Lucy?

Arnie: Uh... she died this morning.

Syd: That is... a really fucked up thing to say to me. Now... I don't know what Greta told you or anyone else, but you don't know shit about me and Lucy!


彼此拖延和猶豫,終令Lucy回到女友Greta身旁,鼻子吸進一行久久未碰的可卡因。回到吸毒,殺掉了她和Syd的初萌芽的感情。

Syd很清楚吸毒不只是Lucy的陋習,而且是Lucy和Greta之間的共同語言。任由愛情多麽有力,但二人意志不夠強大,死去的除了是Lucy的肉身,還有那條裂縫帶給她們的新希望。





References
High Art (1998)‘CulturalStudie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yla 陳韻如的沙龍
32會員
15內容數
影視作品、大衆流行、模特兒、演員、劇本、廣告……從浮華看見潛在的反叛文本。
2021/06/05
瑪嘉烈公主因為這個角色,成為威尼斯影后 。 關於氣味的記憶,你腦海中有哪些?對於 Martha來說,蘋果的香氣,就是死去的女兒留下的唯一線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1/06/05
瑪嘉烈公主因為這個角色,成為威尼斯影后 。 關於氣味的記憶,你腦海中有哪些?對於 Martha來說,蘋果的香氣,就是死去的女兒留下的唯一線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1/06/04
吸著大容量電子水煙的 Marla,思考如何對付富婆。誰不喜歡一個短髮、多謀善斷的女反派?
Thumbnail
2021/06/04
吸著大容量電子水煙的 Marla,思考如何對付富婆。誰不喜歡一個短髮、多謀善斷的女反派?
Thumbnail
2021/03/19
《Queen’s Gambit》第一眼看會以為又是另一個關於天才兒童戰無不勝或者自甘墮落的故事。其實這一套劇集,講的是一個高敏感又內向的女生,如何在女權崛起之前的冷戰年代,以人生輸家之姿,晉身頂級棋手的故事,同時講述一個女孩子的前半生。
Thumbnail
2021/03/19
《Queen’s Gambit》第一眼看會以為又是另一個關於天才兒童戰無不勝或者自甘墮落的故事。其實這一套劇集,講的是一個高敏感又內向的女生,如何在女權崛起之前的冷戰年代,以人生輸家之姿,晉身頂級棋手的故事,同時講述一個女孩子的前半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艾莉亞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中偶然發現了一座神祕的畫廊。進入畫廊後,她發現畫作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夠改變人的命運,並開始了不可思議的冒險。
Thumbnail
艾莉亞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中偶然發現了一座神祕的畫廊。進入畫廊後,她發現畫作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夠改變人的命運,並開始了不可思議的冒險。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原文發表於2015/01/03 每件作品都是創作者的心血
Thumbnail
原文發表於2015/01/03 每件作品都是創作者的心血
Thumbnail
Frida Kahlo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身負多重身份:共產主義者、雙性戀者、歷劫重生者⋯⋯,得年僅四十七歲,卻把人生活到極致。
Thumbnail
Frida Kahlo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身負多重身份:共產主義者、雙性戀者、歷劫重生者⋯⋯,得年僅四十七歲,卻把人生活到極致。
Thumbnail
瑪雅.黛倫(Maya Deren)說,她的詩寫得很爛。然而,若你看過《午後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 1943),就會明白她的意思是:若有膠捲,何須紙墨?
Thumbnail
瑪雅.黛倫(Maya Deren)說,她的詩寫得很爛。然而,若你看過《午後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 1943),就會明白她的意思是:若有膠捲,何須紙墨?
Thumbnail
一段機緣,又重新觀看《麥迪遜之橋》,這次不一樣的年歲以更寬闊的心境,似乎更能領略作品中動人的核心.對於人生,藝術與愛情一樣,不在朝朝暮暮,而是在你心領神動時霎那的感受.  地理雜誌攝影師的Robert,鎮日在外各處追逐著光影的變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作品,他也曾有過心靈追求的目標,自我肯定.
Thumbnail
一段機緣,又重新觀看《麥迪遜之橋》,這次不一樣的年歲以更寬闊的心境,似乎更能領略作品中動人的核心.對於人生,藝術與愛情一樣,不在朝朝暮暮,而是在你心領神動時霎那的感受.  地理雜誌攝影師的Robert,鎮日在外各處追逐著光影的變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作品,他也曾有過心靈追求的目標,自我肯定.
Thumbnail
「當妳動搖時,妳就出現那個手勢;當妳窘迫時,妳就抿嘴;當妳氣憤時,妳就張大眼。」 「如果妳一直看我,那我看的是誰呢?」 2019最撩神片!
Thumbnail
「當妳動搖時,妳就出現那個手勢;當妳窘迫時,妳就抿嘴;當妳氣憤時,妳就張大眼。」 「如果妳一直看我,那我看的是誰呢?」 2019最撩神片!
Thumbnail
要選擇《燃燒女子的畫像》作為文章封面的圖片非常困難,因為這部片實在有太多值得收藏的定格,瑟琳席安瑪以攝影機為畫筆,精準呼應了片中一名女子替另一名女子繪畫的故事,這是一部有自覺的電影,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這是一部電影院的電影,以燭光、素紗、海浪譜寫而成的仲夏戀曲,以最幽微的聲音,只唱給有好耳朵的人聽
Thumbnail
要選擇《燃燒女子的畫像》作為文章封面的圖片非常困難,因為這部片實在有太多值得收藏的定格,瑟琳席安瑪以攝影機為畫筆,精準呼應了片中一名女子替另一名女子繪畫的故事,這是一部有自覺的電影,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這是一部電影院的電影,以燭光、素紗、海浪譜寫而成的仲夏戀曲,以最幽微的聲音,只唱給有好耳朵的人聽
Thumbnail
“攝影界《聖經》”,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於1977年出版的《論攝影》,算是近代攝影評論中的重要文獻之一。 在此我會分以章節,介紹《論攝影》中提到的攝影師作品,並節錄蘇珊部分的觀點,將本書淺顯的分享給大家: 一、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Thumbnail
“攝影界《聖經》”,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於1977年出版的《論攝影》,算是近代攝影評論中的重要文獻之一。 在此我會分以章節,介紹《論攝影》中提到的攝影師作品,並節錄蘇珊部分的觀點,將本書淺顯的分享給大家: 一、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