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的唐山,後半生的夢。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段回憶,一直鮮明。爺爺去世前最後一個大壽,父叔和姑姑們成功聯系上爺爺散居各處的兄弟姐妹,竭盡所能把大家都請過來參加爺爺的壽宴。老天憐憫,爺爺的兄弟姐妹們當時都健在,一場大團圓終於在壽宴前夕上演。這場團圓,與上一次,驚人的相隔五十年。話別那時,大家還都是青春飛揚的青少年;再見之時,已經滿頭白雪淚連連。
唐山”是童年經常耳聞的地理名詞,從爺爺奶奶的口中,也從別人家的爺爺奶奶口中。
唐山究竟在哪裏?老人們描述時,眼神總是越飄越遠,時而會停頓在某個段落,大多時候含著一絲不難感受到的憂傷。那個聽起來很農村的唐山,那個人情味很濃厚的唐山,那個生活刻苦的唐山,究竟在哪裏?
那時的小孩——或者說那時的我,總是迷惘的聽著,除了對一些諸如鄉野奇談或較為刺激詭異的情節略微伸長耳朵之外,多數時候只是百無聊賴的扮演著老人們所需要的聽眾角色,偶爾會很不稱職的當場呼呼大睡。
忘了什麽情況下發現,家裏收到唐山的來函。那時我總算確認,唐山不止是老人們嘴裏的名詞,而確實有這樣一個地方,據說住著我們的親戚。從大人的說話中捕捉來函的內容,大抵都是報告一些家中大小事,而那些遠方的事隱約又和老人們的回憶相吻合。
回函是一件挺慎重的事,奶奶不識字,寫信的工作落在父親和叔叔們的手上,奶奶從旁千叮萬囑別忘了交待這個交待那個。當時的國際郵政服務好像挺費時,函件一來一回好像也要很久。信寫好折起塞入信封裏,而後就寄去我依然不知何處的唐山。
後來才知道,下南洋是一條單程道。
有一天,家裏突然騷動了,大家既興奮又緊張。童年的我含糊的知悉,家裏的老人要去唐山探親了。單憑想像,我知道那肯定是大事。多少年了,老人們回味再回味的唐山,說話間都透露著到不了的無奈。這下可好,終於可以回唐山了。
這大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南洋華人的大事,很多老人在那時如願以償,回唐山探親。我當然不知道,探親的意義對他們那一代人而言有多重大,也不知道那都是些什麽親,只聽說回鄉的老人們都得到鄉親們的鞭炮迎接,很高規格,想像那畫面覺得有點誇張好笑。
這時我也上學了,我知道地圖上有個地方叫中國,是南洋華人的老家。中國,就是唐山,就是老人們每天叨念不絕的唐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令人懷念至此的地方呢?
什麽時候,電視開始轉播體育賽事,在娛樂休閑選項欠缺電視節目不多的年代,觀賞體育轉播也聊勝於無,哪怕你可能對體育賽事沒有太大興趣。家裏的大人們特別關心中國的賽情,中國的羽球隊、乒乓隊、排球隊要是贏了比賽,那可是舉家歡騰。
後來慢慢了解華人下南洋這件事,也逐漸理解在老人們的心目中,唐山是他們的童年,或者是他們的前半生,那裏才是他們生於斯之處。當他們在青春的年月,踏上下南洋的海路,沒有多少人想到回程的路原來很難。
於是,他們——我們的爺爺奶奶們,大多未曾趕得及在父母死去以前回到唐山一盡孝心,也錯過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寶貴年月。一家團圓,只能是南洋這頭家的事,唐山的家已經被歷史的際遇拆解。
是的,唐山逐漸沈入老人們的夢裏,並將隨著燈火最終滅去。後來,老人們很少再提起回唐山的事了,畢竟唐山已遠,南洋的家才是觸手可及的。下南洋的那一代人,也許已經接受宿命,回不去前半生那個家,只能安眠在後半生的家。
有段回憶,一直鮮明。爺爺去世前最後一個大壽,父叔和姑姑們成功聯系上爺爺散居各處的兄弟姐妹,竭盡所能把大家都請過來參加爺爺的壽宴。老天憐憫,爺爺的兄弟姐妹們當時都健在,一場大團圓終於在壽宴前夕上演。這場團圓,與上一次,驚人的相隔五十年。話別那時,大家還都是青春飛揚的青少年;再見之時,已經滿頭白雪淚連連。
爺爺一一的擁抱弟弟妹妹,老人們哭成一團,我們在旁邊也眼眶濕了。我想起自小聽老人們喋喋不休的唐山,當下我明白這個地理名詞背後的意義是什麽。什麽樣的團圓需要等五十年?什麽樣的家一輩子無法團圓第二次?那次的團圓,只剩爺爺和兄弟姐妹,父母都不在了;那次團圓以後,爺爺和兄弟姐妹們也陸續走了大半,再也不會有下一次。
    10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關於一個女孩前半生的故事(一) 我做了一個夢,一入眼是一個藍天白雲的畫面,這世界好美,我忍不住感嘆!回神後我開始觀察周圍的環境,發現我居然是一個小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幾歲,但我旁邊有一個看起來胖胖的、呆呆的中年大叔,他稱呼我為采樺,原來這位中年大叔~他是我的爸爸,但我怎麼那麼貌美如花,身材苗挑高挑啊?
    Thumbnail
    avatar
    Nice. 靖雯📜
    2021-07-24
    前半生是正文,後半生是註解:讀余斌的《張愛玲傳》張愛玲的一生,應了叔本華那句名言,前半生是正文,後半生是註解。最令她魂牽夢縈、久久難忘的是她人生中的前三十年。她一生中的所有作品都脫離不出這段人生經驗。
    Thumbnail
    avatar
    孫李
    2020-12-22
    張愛玲的後半生傳記─文學與藝術(1)本文〈張愛玲的後半生傳奇〉寫就張愛玲百歲誕辰之際,但張愛玲的傳奇並沒完,也完不了。在寫作之中我雖曾數度哽咽,卻不希望我的“真摯性”,而錯誤的評價了張愛玲。
    Thumbnail
    avatar
    陳華夫hwafuchen
    2020-09-20
    【賣菜郎的傳奇前半生(3)】班與唐:我是誰?我在哪?天才少年的中年危機——〈通譯十五年〉15 歲寫的短歌讓郡守大人讚賞不已,18 歲就擔任北門郡役所的「通譯」。這位天才少年是郭水潭,日治時期詩人兼通譯,類似今日的翻譯,但除了翻譯還得身兼其他文書工作,在郡役所的職位屬於非正式文官的「雇」員。
    Thumbnail
    avatar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
    2020-07-17
    【賣菜郎的傳奇前半生(2)】曾映泰:從文政雙棲的文青,到戰後第一賣菜郎──郭水潭「日記是生活的真實記錄。日記是自我心靈的過濾器。日記是給子孫的悲哀遺書。日記是人生的過程表。」這是郭水潭的作家好友吳新榮的名言。
    Thumbnail
    avatar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
    2020-07-12
    【賣菜郎的傳奇前半生(1)】班與唐:打麻將、打拼文壇的好朋友——郭水潭郭水潭生於1908年,見證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的政權轉換,與作家吳新榮等人同為鹽分地帶文學代表人物,創作作品包含和歌、俳句、新詩、小說及隨筆等。
    Thumbnail
    avatar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
    2020-07-03
    青春與我同在:前半生之青春是自我追尋;後半生的青春是保持赤子之心也許,我們能將「青春」當作一種狀態,而非只是字面上所指的年輕歲月,這樣子,或許有點阿Q精神,但是,那又如何呢! 三十歲之後,我對時間的感覺變了,看著時鐘,首先捕捉住我視線的便是那一跳一跳的秒針,敏銳地感受到我生命正一點一滴猶如沙漏般流逝。 沙子全漏光了,之後呢? 再翻轉過來吧。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那
    Thumbnail
    avatar
    麗談
    20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