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女性的印度教寺廟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撰文:詹博穎

印度一間位於喀拉拉邦的印度教寺廟Sabarimala Ayyappa Temple,從1991至今年(2019年)一直禁止經期女性(10~50歲)進入,直到今年(2019年)九月,印度最高法院判定此禁令違反憲法之平等權利第14條及宗教自由第25條,這座神龕才開放所有性別及年齡的朝聖者進入。然而此舉對於女性信眾卻仍不是福音,九月至今僅有數位女性嘗試進入寺廟,且都被抗議人潮阻隔不得進入。

raw-image


印度教神話

根據傳說,Sabarimala Temple之神Ayyappa是一位獨身主義者,而女妖魔Mahushasuri則被詛咒過著惡魔的生活。在Ayyappa戰勝Mahushasuri之後,後者隨即變成一位美麗的女子。Mahushasuri向Ayyappa求婚,但Ayyappa以自己被授予在森林中回覆信眾的聖職為由拒絕了,而Mahushasuri依然相當執著,因此Ayyappa答應她等到再也沒有kanni-swamis(新的朝聖者之義)前來,他就與她結婚。然而每年都有源源不絕的信眾來到Sabarimala朝聖,因此Mahushasuri一直沒有成功與Ayyappa成婚。Mahushasuri堅毅的愛被後人所傳頌,在某些鄰近的寺廟則以Malikappurathamma之名被供奉。

寺廟的歷史

禁止經期女性進入的規定被頒布之前,曾有幾位女性因為非宗教因素進入寺廟,其餘女性則會在寺廟為她們的孩子舉行第一次的印度教儀式—Rice Feeding Ceremony。1986年,三位年輕的女演員為了拍攝一部坦米爾電影而在寺廟接近神像的地方跳舞,結果演員、導演及寺廟的管理委員會都因此被罰了一筆為數不小的金錢。1990年一位寺廟管理委員的孫子在這個寺廟舉行Rice Feeding Ceremony,引發了法律糾紛,喀拉拉邦高等法院便順勢下達了禁止10~50歲女性進入的禁令,並允許喀拉拉邦為了此禁令而動用警力。案子來到最高法院,其中唯一的女性大法官Indu Malhotra強調每個人都應擁有實踐自己信仰的自由,但最高法院依然4-1的投票結果通過此禁令。

禁令的爭議

針對禁令的看法不論在解除前後都相當分歧。反對禁令解除的聲浪中,有些信眾認為女性的進入等同污衊Malikappurathamma的愛與犧牲,也有人認為Ayyappa自詡為獨身主義者,因此禁止女性進入寺廟是神明的本意,還有人認為女性的朝聖者可以直接到鄰近的Attucal pongola(也被稱為「女性的Sabarimala」),何必堅持到Sabarimala Ayyappa Temple祭祀。支持女性信眾進入的聲浪中,則有人認為在其餘寺廟皆對女性開放的情況下,Sabarimala Ayyappa Temple的禁令顯得毫無道理,更有不少人強調這是根本的性別歧視。

禁令解除之後的一個多月,即使在警方的護送下,依然沒有女性成功穿越丟石頭的抗議民眾順利進入寺廟。被逮捕的抗議民眾已達2200人,如果喀拉拉邦政府無法在11月寺廟重新開啟之前解決此大規模的抗議與衝突,將成為其警力維安的沈重負擔。

結語

印度在我們既定的印象裡,總是一個男尊女卑、性侵事件頻傳的混亂國度,然而除了政令成效不彰之外,人民根深蒂固的信仰可能才是女性權益不斷被忽視的主要原因。不論在禁令解除前後,都鮮少有女性願意為自己的權益發聲,除了突顯印度的女權發展仍處在落後階段,也代表如何在維護宗教信仰的前提下達到男女平等,是印度政府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核稿編輯:邱淳喬  行銷編輯:管之岑
關注粉專 接收最新消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就蓮花啊!裡面有冷氣。」大媽直言。
Thumbnail
「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就蓮花啊!裡面有冷氣。」大媽直言。
Thumbnail
本篇接續【泰國大城Ayutthaya˙景點-1】分享大城風情~
Thumbnail
本篇接續【泰國大城Ayutthaya˙景點-1】分享大城風情~
Thumbnail
走在台北市境內你會發現有許多廟宇是你不會注意到,這些廟宇不是信徒信仰大眾神明。像是之前小編介紹過:蘇姑娘廟、永靜廟、普濟寺、樹仔公福興宮、照明禪寺等等都是非主流廟宇。這些廟宇存在反映出廟宇信仰來自歷史,這篇再來介紹杜母之家廟宇。這是一間印度大 量人的信仰廟宇。 杜母之家相關資訊:: 地址: 備註:
Thumbnail
走在台北市境內你會發現有許多廟宇是你不會注意到,這些廟宇不是信徒信仰大眾神明。像是之前小編介紹過:蘇姑娘廟、永靜廟、普濟寺、樹仔公福興宮、照明禪寺等等都是非主流廟宇。這些廟宇存在反映出廟宇信仰來自歷史,這篇再來介紹杜母之家廟宇。這是一間印度大 量人的信仰廟宇。 杜母之家相關資訊:: 地址: 備註:
Thumbnail
思想習以為常 只因眼睛看慣 只因時刻接受 不再探本求源 ~~~ 殿中的佛陀,成了凡夫 教堂的聖母,是為鄰婦 智慧的付與,成了言飾 摯愛的關懷,無動於衷 ~~~ 無視,謀殺佛陀聖母 無感,抹滅智慧摯愛 近廟欺神的人們 卻巴望遠方奇蹟 怎不令人愁呀!哀哉
Thumbnail
思想習以為常 只因眼睛看慣 只因時刻接受 不再探本求源 ~~~ 殿中的佛陀,成了凡夫 教堂的聖母,是為鄰婦 智慧的付與,成了言飾 摯愛的關懷,無動於衷 ~~~ 無視,謀殺佛陀聖母 無感,抹滅智慧摯愛 近廟欺神的人們 卻巴望遠方奇蹟 怎不令人愁呀!哀哉
Thumbnail
咦!有女羅漢耶。 創辦人星雲大師提倡男女平等、眾生平等,佛館內十八羅漢中有設置三尊莊嚴女羅漢。 哪三尊呢?歡迎下方留言。 永續發展目標SDGs5,重點在於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佛館各展場和空間,有溫文儒雅的男紳士,也有溫柔婉約淑女身影,這就是佛教平等意義。
Thumbnail
咦!有女羅漢耶。 創辦人星雲大師提倡男女平等、眾生平等,佛館內十八羅漢中有設置三尊莊嚴女羅漢。 哪三尊呢?歡迎下方留言。 永續發展目標SDGs5,重點在於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佛館各展場和空間,有溫文儒雅的男紳士,也有溫柔婉約淑女身影,這就是佛教平等意義。
Thumbnail
世界文化遺產/西藏第一座佛寺/「先有大昭寺 後有拉薩城」/釋迦牟尼12歲等身鍍金像
Thumbnail
世界文化遺產/西藏第一座佛寺/「先有大昭寺 後有拉薩城」/釋迦牟尼12歲等身鍍金像
Thumbnail
「十三參拜」是京都才有的習俗,男孩女孩到十三歲時,會穿上和服前往法輪寺祈求授予智慧,據說回程經過渡月橋,絕對不能回頭,否則好不容易求得的智慧雲霄煙散。
Thumbnail
「十三參拜」是京都才有的習俗,男孩女孩到十三歲時,會穿上和服前往法輪寺祈求授予智慧,據說回程經過渡月橋,絕對不能回頭,否則好不容易求得的智慧雲霄煙散。
Thumbnail
真如堂重建後,大張旗鼓要找回自家失蹤的佛像,要大蓮寺物歸原主。住持苦惱閉關念佛到了最後一日,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阿彌陀如來佛像竟然一分為二!
Thumbnail
真如堂重建後,大張旗鼓要找回自家失蹤的佛像,要大蓮寺物歸原主。住持苦惱閉關念佛到了最後一日,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阿彌陀如來佛像竟然一分為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