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奧・薩里耶利01 相關文獻整理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Über das Leben und die Werke des Anton Salieri. (安東・薩里耶利的生涯與作品)1827年・德文 https://reader.digitale-sammlungen.de/de/fs1/object/display/bsb10600260_00005.html
薩里耶利最早的傳記。作者為薩里耶利的學生兼友人Ignaz von Mosel・摩澤爾(1772-1844)。摩澤爾的本業是維也納皇家公務員,兼皇家圖書館創辦人。由於本身對音樂有濃厚興趣,進到薩里耶利門下學習,與舒伯特等人交情也不錯。 薩里耶利在晚年時,交給摩澤爾十幾頁的手稿,請他幫忙撰寫傳記。
除了少數寄到友人手上的信與給報章雜誌的公開信,薩里耶利本人並沒有另外留下任何一手資料,連十幾頁手稿最後也不知所蹤,本書可以說是研究薩里耶利生平唯一的一手(?)資料。後世研究學者都別無選擇,只能此書為底加以延伸考據。
由於是經本人資訊篩選過的著作,且當時他暗殺莫札特的傳聞甚囂塵上,摩澤爾為了幫老師洗白,書中對薩里耶利只有好話沒有壞話,且極盡所能地解釋他與莫札特並無交惡。美肌濾鏡開太大看起來都不像真人了,是我覺得最可惜的點。原本的老ㄙ就很好ㄘ不用調味啊!!!(

Salieri: Rival of Mozart(薩里耶利:莫札特的競爭對手)1898年・英文
塞爾(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 1817-1897)是美國首位名留後世的音樂史學家。他的代表作是厚達三冊,於1866-1879間陸續出版的「貝多芬傳」。至今依然是了解貝多芬生平的重要著作之一。 http://www.gutenberg.org/ebooks/author/42314
塞爾原本是哈佛法學院圖書館館員,對音樂史,特別是貝多芬本人,有濃厚的興趣(貝多芬的迷弟),對市面上現有的貝多芬傳記內容感到十分不滿,決定下海自己來。
於是他在1849年拋棄美國安定的生活,遠赴歐洲做田野調查。過了一段當通信記者和打零工接案維生的日子後,被美國政府指派為駐義大利的里雅斯特(Trieste)代表(非大使,僅為駐外公務員),才有比較穩定收入,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研究調查。
Dwight's Journal of Music(戴特古典音樂期刊1852-1881)是塞爾在歐洲做調查時固定投稿的雜誌之一,同時也是美國第一本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古典音樂期刊。
現在從維基頁面就可以下載掃瞄PDF檔,還有關鍵字搜尋功能,十分方便。https://en.wikipedia.org/wiki/Dwight%27s_Journal_of_Music
塞爾於1864–1865年間分成19回連載薩里耶利的生平。時間點剛好是他資料搜集得差不多,集結出版成貝多芬傳之前。由於薩里耶利曾是貝多芬的指導者之一,這個部分是他在田調時蒐集,卻又無法完全放入「貝多芬傳」中的周邊資料。 連載期數檔案下載:1864–1865 : Vols. XXIII & XXIV: copy1 https://archive.org/stream/dwightsjournalm11dwiggoog#page/n3/mode/2up 可以直接選壓成PDF檔整本下載了,超方便的辣。
在雜誌連載一開頭,塞爾提到,雖說他在研究薩里耶利時參考了摩澤爾的著作,但同時也對這本傳記相當不滿。這本212頁的著作名為傳記,卻大部分都是關於薩里耶利的作品評論,以及加入大量摩澤爾濾鏡的生平瑣事片段。即使讀了,也難以了解薩里耶利身為一位作曲家的人格特質,以及他爆紅又歸於沈寂的歷史背景。
不過他也說,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這本傳記的出版年份是1827年,薩里耶利才過世兩年。在執筆當下,社會背景與音樂潮流等,對當時的讀者來說都是常識,並不需要多加說明。
因此塞爾的連載,除了參考摩澤爾的著作,還加入自己的實地調查與歷史背景說明,讓後世讀者能比較了解所有脈絡。
到了1989年,另一位研究貝多芬的美國音樂史學家・阿爾貝希特(Theodore Albrecht 1945-)在做調查的時候,發現這19回被遺忘已久的連載,於是挖出來集結成書,就是標題的「Salieri: Rival of Mozart 」(薩里耶利:莫札特的競爭對手)。嗯,我買不到書所以還是用雜誌連載的PDF檔。

Antonio Salieri and Viennese Opera(安東尼奧・薩里耶利與維也納歌劇)1998年・英文 https://www.amazon.com/Antonio-Salieri-Viennese-Opera-John/dp/0226711250
美國柏克萊大學音樂史博士John A. Rice的薩里耶利歌劇研究論文總集,厚達668頁。由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學術出版社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並得過美國音樂學會獎。
內容著重薩里耶利的歌劇作品剖析,以及每部作品誕生的歷史背景。 本書是考據嚴謹的研究著作,但樂譜分析之外的部分意外好讀,並收錄統整許多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資料。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說明薩里耶利的首部法文歌劇《達那伊得斯》在法國一砲而紅的原委,以及原本為他而寫的劇本《戀愛學校》最後如何變成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章節。作者的口吻平實但老ㄙ的生平波濤洶湧。真愛粉都應該來一本(約3600台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トマト (東京荻窪・歐風咖哩) 用日本咖哩界的頂點,當值得紀念的開站文再適合不過。大家快來跟我一起體會咖哩的美好。
トマト (東京荻窪・歐風咖哩) 用日本咖哩界的頂點,當值得紀念的開站文再適合不過。大家快來跟我一起體會咖哩的美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Amadeus阿瑪迪斯》是由米洛斯福曼執導,湯姆哈斯及莫瑞亞伯拉罕主演,於1984年上映的美國音樂傳記電影。描述音樂神童莫札特的傳奇一生。本片在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大獎,在IMDb評分排名第73名。 薩里耶利雖然在這部電影飾演反派,但反而促成他
Thumbnail
身為一個音樂史文盲,講得出來的音樂界名人,大概只有貝多芬、巴哈、莫札特、韓德爾、頂多再加上小約翰史特勞斯和李斯特。因此,面對我們家熱愛古典音樂的先生,滔滔不絕的講述古典樂史和音樂故事時,我往往有嚴重的名字盲症,永遠記不起來他講得誰是誰!
所有的藝術都可以被定義為:人類需要透過模仿和象徵來組織感官接收的混亂訊息而產生的結果。......就聽覺而言,它是音樂。藝術以詩歌解決過度飽和的文字與思想,透過哲學與政治將思想串聯。而且藝術令人感到愉快。 這是一本應該需要一些古典音樂背景(基礎?)知識,才能好好地享受的書。 由享譽國際,
Thumbnail
維也納隨想曲出版於1910年,是奧地利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Fritz Kreisler最早以自己的名字發表的作品之一。Kreisler以演奏家身分迎來演奏生涯的第一次高峰,但作為作曲家,他大部分的作品卻不用自己的名字發表。該曲透過對小提琴技巧和音樂的巧妙處理,展現出維也納宮廷風情。值得反覆琢磨和聆聽。
Thumbnail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9 in A major, Kreutzer 但其實這是一首和克羅采沒什麼關係的小提琴奏鳴曲~ 說來有趣,的確這首本來是貝多芬要寫給另一位本來相交甚好的小提琴家Bridgetower,但後來因為感情糾紛/吵架??所以貝多芬改把這曲獻給當時另
Thumbnail
波里尼前幾天以82之齡過世了。 大師聰慧異常,琴聲精準乾淨到晶瑩剔透,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的內斂,以音色直接對決,那種氣場,就是令人聽著就淚流不止的莫名悸動。 波里尼的音樂,還有一種獨特的優雅,某種氣質使他從年輕到年老都是那麼帥。自成一種典範。 波里尼,一個人間的陌生人。我想說的,只有 "謝謝您"。
Thumbnail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您知道貝多芬寫了九首交響曲,那您知道貝多芬一生寫了幾齣歌劇嗎?答案是只有一齣,名字叫《費黛里歐》,而它的命運很坎坷。 貝多芬在1803年開始撰寫《費黛里歐》,終於在1805年首演,貝多芬原本信心滿滿,卻因拿破崙進攻維也納,導致台下觀眾幾乎都是法國軍人,出師不利,首演成了災難。
Thumbnail
《Amadeus阿瑪迪斯》是由米洛斯福曼執導,湯姆哈斯及莫瑞亞伯拉罕主演,於1984年上映的美國音樂傳記電影。描述音樂神童莫札特的傳奇一生。本片在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大獎,在IMDb評分排名第73名。 薩里耶利雖然在這部電影飾演反派,但反而促成他
Thumbnail
身為一個音樂史文盲,講得出來的音樂界名人,大概只有貝多芬、巴哈、莫札特、韓德爾、頂多再加上小約翰史特勞斯和李斯特。因此,面對我們家熱愛古典音樂的先生,滔滔不絕的講述古典樂史和音樂故事時,我往往有嚴重的名字盲症,永遠記不起來他講得誰是誰!
所有的藝術都可以被定義為:人類需要透過模仿和象徵來組織感官接收的混亂訊息而產生的結果。......就聽覺而言,它是音樂。藝術以詩歌解決過度飽和的文字與思想,透過哲學與政治將思想串聯。而且藝術令人感到愉快。 這是一本應該需要一些古典音樂背景(基礎?)知識,才能好好地享受的書。 由享譽國際,
Thumbnail
維也納隨想曲出版於1910年,是奧地利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Fritz Kreisler最早以自己的名字發表的作品之一。Kreisler以演奏家身分迎來演奏生涯的第一次高峰,但作為作曲家,他大部分的作品卻不用自己的名字發表。該曲透過對小提琴技巧和音樂的巧妙處理,展現出維也納宮廷風情。值得反覆琢磨和聆聽。
Thumbnail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9 in A major, Kreutzer 但其實這是一首和克羅采沒什麼關係的小提琴奏鳴曲~ 說來有趣,的確這首本來是貝多芬要寫給另一位本來相交甚好的小提琴家Bridgetower,但後來因為感情糾紛/吵架??所以貝多芬改把這曲獻給當時另
Thumbnail
波里尼前幾天以82之齡過世了。 大師聰慧異常,琴聲精準乾淨到晶瑩剔透,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的內斂,以音色直接對決,那種氣場,就是令人聽著就淚流不止的莫名悸動。 波里尼的音樂,還有一種獨特的優雅,某種氣質使他從年輕到年老都是那麼帥。自成一種典範。 波里尼,一個人間的陌生人。我想說的,只有 "謝謝您"。
Thumbnail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您知道貝多芬寫了九首交響曲,那您知道貝多芬一生寫了幾齣歌劇嗎?答案是只有一齣,名字叫《費黛里歐》,而它的命運很坎坷。 貝多芬在1803年開始撰寫《費黛里歐》,終於在1805年首演,貝多芬原本信心滿滿,卻因拿破崙進攻維也納,導致台下觀眾幾乎都是法國軍人,出師不利,首演成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