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林傳唱到世界的合音,布農族Malahtangia(射耳祭)

2023/06/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磅!」一聲槍響,在部落不遠的山林間響徹雲霄,這是布農族獵人的歸來預告,也是射耳祭啟動的號角。
射耳祭(Malahtangia),是布農族部落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動,也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傳統祭儀。其實布農族過去的歲時祭儀數量是原住民族群裡最多的,以農耕為本的他們,有隨著小米的生長按表操課的「祭事曆」,因此祭儀從播種、封鋤、除疏、進倉……最多可超過10個。但因農務生活隨時代變遷式微,許多祭儀隨之失去意義,最後留下的反是與農事無關,而是用以傳承狩獵與分享文化,並彰顯成年人勇武價值的射耳祭。
當代的射耳祭相較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來的精簡許多,由於早年布農族是在山區生活,地形不適合大範圍的樂舞,因此在生活及語言中並沒有「舞蹈」的概念,這也讓射耳祭的流程幾乎完全由儀式組成,許多部落都是半日便完成所有儀式:
  1. 鳴槍返家
  2. 祭槍祭骨
  3. 射耳
  4. 報戰功
  5. 慶功飲酒
但或許也因為沒有舞蹈的元素,此消彼長的便是族人透過歌唱對自然表示敬畏的能力,最有名的就是目前在射耳祭中都會聽到的「祈禱小米豐收歌」,也就是曾驚艷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的「八部合音」。
顧名思義,這段古謠在過去都是唱於播種祭之時,只是如今為了方便部落文化傳承,而一併納入射耳祭中施行,但合音時族人在彼此背後手拉手圍成一圈,傳達出「我們一起」的姿勢,卻毫不違和地融入射耳祭的團聚氛圍中,而一同向天吟唱的畫面,也展現了對大自然的感謝與尊敬。
但能欣賞布農族合音唱功的機會遠不止於此,在射耳祭的整個流程中,有為狩獵團祈福的《祭槍歌》,狩獵後返家的《報訊歌》,以及慶功時的《飲酒歌》,每首都能真切地聽出電影【聽見歌再唱】所述說的魅力:
布農族唱歌,音也許會不準,但是會有一起不準的好聽。
尤其是幫武器驅魔《祭槍歌》,不僅是許多現代布農族歌曲創作的基礎,也是八部合音外我覺得最能彰顯布農族優美合音的古調,那幾天穿梭在各部落祭儀中,都要聽到這首歌唱完才感到完整參與了祭儀。
而報戰功是射耳祭的重頭戲,男子會圍成一圈,各自以四個音節的節奏唱出自己的戰果以及家世,女子則會在周圍以鼓掌跟跳躍的動作喝采附和,據耆老說,戰功的報告不僅是建立部落地位的最好時機,也是讓新加入部落的族人在自我介紹時,讓大家更認識自己的素材,而在此同時,也是最能好好觀看布農族男女服飾的特色時機。
白底加上百步蛇條紋的背心,是布農族男子的常見印象,據說是因為衣服顏色單純,進森林狩獵時不會驚擾到獵物,但在背心底下的外衣與短裙則是黑色為主,雖然比起其他族群相對樸素,卻有種勇猛精悍的感覺。
傳統女子服飾則因早期與漢人接觸受影響,而在領口與衣襟帶有漢服的樣式,藍黑色是主色,近代因年輕世代的審美觀轉變,在藍黑色外也衍生了較鮮豔的紅色,但胸前鮮豔的斜織紋是族群獨有的特色。
而過去早年布農族男女因皆蓄長髮,容易造成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所以會使用黑色纏頭巾將頭髮全部包起來,但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現在轉為配戴快速又輕便美觀的頭帶,樣式也會參考如排灣族等鄰近族群的頭飾衍生更多風格。
而作為核心的「射耳」儀式,名目聽來威風,卻是最溫馨的橋段。這段儀式的用意是為了讓小孩子習慣用武器狩獵的手感,因此會由長輩帶領孩子進行射箭的初體驗,標的則是象徵獵物的水鹿耳。過程中看著耆老與家長面色慈愛地手把手帶著孩子搭弓拉箭,並走到鹿耳前一箭穿耳,旁觀都能感到長輩對晚輩那份含蓄卻飽滿的愛。
狩獵後必然有獵物,過往部落的共生制度下,分享獵物招待親朋好友是祭儀舉辦期間最強調的事項,而這份文化傳承至今,成為許多部落自帶的好客精神,祭儀期間只要到場參與,不論是否族人都一同招待,因此那幾天的午餐都是被族人招呼留在部落裡吃,且吃的都是現烤的豬肉與各種山菜,配上部落自釀的小米酒,是最純粹的部落原味餐。
清明假期連續4天,走過4個布農族部落後,相隔月餘參加了「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在台北辦的原民文化年度活動【驚嘆樂舞】,再度見到射耳祭,這次是將祭儀的精華搬到大都會的舞台上,雖然心裡仍充滿喝采,但總覺得比起在都市砸下重金的場地設備,布農族悠揚的歌聲還是在蒼翠的青山跟飄渺的嵐霧中響起,才有完整的動人。

※ 歡迎追蹤IG:Jed082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3會員
77內容數
再近,沒出門都很遠;再遠,出門就開始變近。 旅行不用趁年輕、不用辭職、不用花光存款、不用鼓起勇氣,只要挽起背包,踏出門就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