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漂泊的民族們(3)】朱宥任:這個國家曾經「國防靠中國」,卻招來被併吞亡國的命運

2019/07/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沖繩,一直是臺灣人出國觀光的熱門選擇。然而除了和臺灣距離相近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沖繩過去曾經是獨立的琉球王國,認識歷史、文化方面,也和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不但在東亞地緣政治當中的處境相當類似,文化方面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就連政治經濟也和中國有密切連結。不過,一旦發生外交危機,對中國政權抱持著深厚期待,就真的會得到相符的回應嗎?
讓我們從《琉球國志略》,窺探曾經發生在琉球與臺灣的這些史事,或許答案早已存在其中。

今日我們熟知的日本沖繩(縣),過去曾經是「琉球王國」。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沖繩曾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名為『琉球王國』……並非『日本的最南端』,而是『東亞的中心』。」(註)
  今日我們熟知的日本沖繩(縣),過去曾經是「琉球王國」,靠著海上貿易繁榮一時,船隊的足跡甚至延伸到馬六甲、蘇門答臘等地。(詳見〈「沖繩のラーマ船藏書票」與琉球王國的大航海時代〉一文)。但隨著局勢的劇變,琉球王國也逐漸面臨存亡的危機。
  時間回到十六世紀中葉至後半,無論是日本國內,還是東亞整體方面的情勢,都逐漸步入了動亂之中。日本經歷戰國時期後,由豐臣秀吉暫時統一日本,然而,不滿足於此的豐臣決定出兵朝鮮,並透過薩摩的島津勢力向琉球國傳話,要求琉球提供軍糧資金的協助。這讓身為明朝藩國的琉球陷入兩難。
  如果答應日本的要求,那便無法向宗主國明朝交代;但若是拒絕,恐怕會遭來兵禍上身。最後琉球只好採取折衷方案:提供部分要求的物資,剩下以徵調困難為理由推託,並且將日軍用兵一事通知明朝政府。
  後來豐臣秀吉亡故,德川家康掌握日本大權。此時剛好又發生琉球人漂流到日本的事件,德川於是命令島津將這些人送回琉球,並且希望琉球能給予回覆。
  原本德川打算透過琉球來恢復因為侵略朝鮮而失去的日中關係,可是,過去琉球國曾經因為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時派使祝賀,結果被豐臣誤以為琉球臣服日本,而有了後來徵收錢糧的命令,因此對回覆德川要求頗是猶豫。最後,在關鍵人物鄭迥(謝名親方)的堅持下,琉球沒有回應日本的要求。
  主張強硬對日的鄭迥是何許人也?《琉球國志略 卷十三》忠節篇記載:
「鄭迵,字利山。祖本閩人,賜籍中山。嘉靖中,入太學讀書。歸,累官至法司。球例:法司無用三十六姓者;有之,自迵始。」
可知鄭迥曾到明朝的國子監就學,後來在琉球當上了三司官(琉球最高的行政官員),是閩南漢人移民「久米三十六姓」中第一位當上此地位的能臣。
鄭迥作風硬派,他曾經因為王府的資金不足,就直接決定將要進貢給島津的錢財換成米糧。(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鄭迥作風硬派,他曾經因為王府的資金不足,就直接決定將要進貢給島津的錢財換成米糧。甚至有一次,島津向琉球宣稱,曾經被豐臣秀吉封為琉球守的龜井茲矩意圖侵略琉球,但靠著島津才阻止了這件事,琉球必須為此向島津謝恩,提供繇役或者割讓奄美大島。對此,鄭迥以「琉球自古以來屬於唐(中國),與大和(日本)毫無相干」果斷拒絕。
  由鄭迥的生平經歷,可以了解為什麼他的政治傾向是中國王朝。如果從他的角度思考,戰力薄弱的琉球想要阻止日本侵略,還是得依靠大國明朝派兵守琉球,或者透過外交對日本施壓,使其卻步。甚至琉球也曾經建議鎖國的明朝讓中國商船到琉球進行貿易活動。如此一來,不但能滿足德川的要求,避免兵禍之災,對琉球經濟也有幫助。
  臺裔日籍小說家陳舜臣曾經以此為題材寫下小說《琉球之風》並獲改編為大河劇。在小說中,陳舜臣生動地描寫鄭迥讓冊封使夏子陽看到失修的管樓與蕭條的久米村,為的就是暗示其情況危急,但夏子陽的回覆卻是:
「遺憾之至,本官認為調兵實屬至難……除非京師(明朝北京都城)危急。」
  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和現實卻相差無幾──明朝方面並未出手援助琉球,於是島津便以琉球屢次未能覆命為口實,在一六○九年派遣三千兵力進攻琉球。經驗和技術都遠遠落後日軍的琉球兵,當然完全不敵。雖然由於德川的授意,琉球國得以保留名份,但島津制定了「掟十五條」實質控制了琉球。被俘虜的琉球君臣只能簽字承認。唯獨鄭迥依舊不肯低頭,即使後來被薩摩軍收押,他仍然趁隙秘密發函,企圖與明朝取得聯繫,只可惜密函後來被島津方察覺而失敗,最後被殺。
  《琉球國志略》記載:「自薩摩洲舉兵入中山(琉球王國),執王及羣臣以歸。留二年,迵不屈,被殺。」但在陳舜臣的想像之下,那封被攔截的密函是鄭迥為了讓故事的主人公啟泰得以出海,延續琉球靈魂的關鍵一手。小說中的鄭迥除了向明朝求援以外,還曾經利用島津方的內部矛盾進行擾亂,甚至聯絡中國民間力量和海上私人艦隊來保全國家,頗有謀略家形象。再加上有紀錄說鄭迥身高六尺、皮膚黝黑,並傳聞他擅長唐手拳(空手道),在被處刑之時,島津派了好幾名武士才成功壓制住他。這樣一位身形精壯、心繫琉球,卻對當時的中國明朝有過分期待的能臣,沒有等到中國的支援就遭到處死,不免令人感到唏噓。
  然而,暫且獲得一絲生機的琉球王國,卻也沒有因為多活了兩百年就有所不同。日方為了不讓中國知道琉球被佔領,盡可能封鎖消息。但無論明朝或清國,對於琉球的實際狀況其實都有所了解(別的不說,這次介紹的《琉球國志略》乃清朝之作,都明寫鄭迥怎麼活又怎麼死的了),只是從頭到尾,兩朝都沒有出面干預日本統治琉球的事實。
在最後的最後,漸漸步入現代化國家的日本,終於併吞了琉球王國。
(藏品/許丙丁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最後的最後,漸漸步入現代化國家的日本,終於併吞了琉球王國。即使有拒絕日方統治的士族「頑固黨」聚集在首里城門表達不滿,以及乾脆亡命中國展開救國行動的「脫清人」,但依舊無力回天。此後的清朝雖然也曾提出抗議,但卻被日本反駁道:琉球自江戶時代實權早已在日方手中,與中國的冊封、朝貢關係,不過是虛有其表罷了。
  至此,「東亞的中心」琉球王國就這樣走進了歷史之中,沖繩縣誕生。最後一任尚泰王離開王都首里城,被移駕至東京,直到過世之前都再也沒回到琉球過。而一心盼望清朝力量的頑固黨們,等到的是甲午戰爭之後,開往臺灣途中行經琉球的日本御用船……

★作家小傳
周煌(1714-1785),重慶涪陵人,字景桓,號緒楚,又號海珊。1756年奉詔以中王副使出使琉球,3年後歸,升侍講學士、內閣學士。
在出使途中,周煌留意當地掌故,隨手記錄。回國後又參閱大量史籍,整理編輯,手寫成書後進呈皇帝御覽,以便把握琉球國的歷史、地理、風俗和人情等方面的情況,以便確定相應的國策。
周煌一生能文工詩善書,筆法遒勁,著作頗豐,有《琉球國志略》、《海山詩稿》等近10種。《清史稿》有傳。其有關作品收錄于《益州書畫錄》中。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琉球之風》(一、二冊) 陳舜臣著,許錫慶譯,遠流出版
  • 《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前衛出版社
  • 《教養講座 琉球・沖縄史》編集工房東洋企画,沖縄歴史教育研究会/新城俊昭著
  • 《モモト vol.17 懐かしくて新しい 台湾×琉球》,編集工房東洋企画主編
★觀測員簡介
朱宥任,一九九○年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畢,現居沖繩。出版《沖繩不一樣:那些旅行沒教你的沖繩事》、《好球帶》、《地下全壘打王》,經營粉絲團「Shu桑in Okinawa」。

「臺文天文臺」第二期啟動,推出第一個專題「漂泊的民族們」,回應所有在大國邊陲渴望自由、追求認同的努力和勇氣。
各位喜愛「拾藏」的朋友們,別忘了為我們每週日的更新按讚和分享。也歡迎將讀後感、想法留言在「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粉絲頁和我們交流。你的閱讀和分享,是觀測員們繼續探索、前進的動力。
視覺設計/瞿繼維
攝影/鄭宏斌
上稿/鄭宏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